真心爸妈家有俩娃,以下就是我们在老二出生后避免对老大的伤害斯波克育儿经怎么样、帮助老大接受弟弟的一些经验,希望能帮助到已经喜得小宝宝或正准备迎接二胎小宝宝出生的爸爸妈妈。
理解大孩子的失落
无论大人在小宝宝出生前做了多少功课,在小宝宝出生后如何在意,弟弟/妹妹出生的事,都必然会影响到大孩子:原来家里只有我一个宝贝,现在有两个了;原来爸爸妈妈的注意力都会放在我一个人身上,现一个趟在床上只会吃吃睡睡的小弟弟/小妹妹分走了他们的很多关注;原来爸爸妈妈照顾我一个人,我的需求都能快速得到满足,现在爸爸妈妈要让我“等一等”了……
这些变化,也必然会影响到大孩子的情绪,失落、妒忌、排斥,都会出现。大人往往一厢情愿地认为,“小孩子懂什么,哪有那么复杂的心理活动?”但事实上,不管大孩子多大——一岁也好,十岁也好,这些心理都会出现,只是大人不懂,常常忽视而已。
著名儿科医生、育儿专家斯波克博士在他《斯波克育儿经》 中专门讲到大孩子对新生儿的嫉妒:
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情景:你的丈夫有一天带着另一位女人回家来了。他对你说:“亲爱的,我像过去一样永远爱你。但是现在这个人今后要和我们住在一起了。另外,他也将占有我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我非常爱她,而且她比你更需要帮助。这难道不是很好吗?难道你不为此而高兴吗?”在这种情况下,你觉得你怎样做才不失你有教养的身份呐?
比喻得多形象,情形多尴尬!这种情形下大人能做到怎样?又如何能期待小小的孩子“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应对得自然、完美、无懈可击?
所以,如果大孩子在小宝宝出生后表现异常——爱发脾气、摔玩具、打人、爱哭、推开大人、不爱上幼儿园、常和小朋友争执,等等等等,爸爸妈妈都不要到别处找原因,而要把问题的根源,定位在小宝宝出生这件事上。从这件事出发,再去看大宝宝的表现,你会发现他种种异常,都非常容易解释。找准原因后,只要大人调整自己在小宝宝出生后对大宝的不当行为,问题都能很快得到解决。
不批评大孩子的“不佳”表现
做爸爸妈妈的,一定不能把小宝宝的出生,当成对大宝无足轻重的小事。这对孩子来说是巨大的变化,他需要时间来适应,需要调整自己来应对。这是一个蛮痛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需要的是爸爸妈妈的充分理解、耐心引导、温柔支持,而不是粗暴的批评、呵斥、强制改正。
不能理解这一点的爸爸妈妈,常常会用非常错误的方法:
你看你都是哥哥/姐姐了,怎么还是这么不懂事?!
爸爸妈妈已经很忙了,你怎么就不能让人省点心?!
下次不能这样了,知道不?
大人常常不自觉地这么做,但会恨沮丧地发现,这些完全不能奏效。
我们的经验是,不要要求孩子,而是要求大人自己。每次遇到孩子和之前不一样的表现,我们两个人都会讨论,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对、不好,发现不好的地方,大人赶快悄悄调整。
比如我家大儿,小弟出生时,他三岁三个月,会有非常矛盾的表现:
妈妈要喂弟弟吃奶奶,这一次他会表现得像个小天使,拿来毯子给妈妈铺在椅子上,“妈妈你坐这儿”,下一次,他会马上扑到椅子上,就是不给让地方,或者把喂奶要用的垫子拿走,有时还给扔到地上。
听见弟弟叫了,有时会马上跑过去,趴到小床边:“小弟你怎么了?是饿了吗?是拉了吗?我来陪你。”有时爸爸要去抱弟弟,他就喊:“爸爸你别去,你陪着我。
不管他如何表现,我们都尽量尽量和颜悦色地对他,偶尔实在疲惫或者情绪不好,也会训斥他。后来发现训斥完全适得其反,会大大激化他的情绪,就改为直接和他交流:
“你和小弟都是爸爸妈妈的好宝贝,爸爸妈妈爱你也爱小弟,爸爸妈妈换着陪你和小弟。”同时我们也尽量花更多时间在他身上,慢慢地,他对小弟的心态,就从最初的矛盾,变成比较接受和欢迎了。
不忽视大孩子
一个新生的小婴儿很容易吸引大人的全部注意力:哭了,爸爸妈妈赶快跑过去抱起来哄;饿了,妈妈抱着宝宝,爸爸赶快跑去冲奶;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亲朋好友来了,也都是第一时间去看小宝宝;常常是一家好几个大人,一起围在小宝宝身边。如果你是那个被排斥在人群之外、被冷落在一边的大宝,你会怎么想?
所以,生小宝宝后后,爸爸妈妈照顾大宝情绪的第一要务,就是不要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小宝宝身上,也要提醒来探望的亲朋好友,不要只关注小宝宝,忽视大宝。小宝出生后,我们甚至告诉亲朋好友,来看小宝时不要带礼物,如果一定要买,那么给大宝也买一份。
爸爸妈妈们倾向于认为,刚出生的小宝宝,比大宝需要更多的照顾,其实错了。刚出生的小宝宝,吃饱了睡,睡饱了吃,拉臭臭了哭一下告诉大人,换舒服了又继续吃吃睡睡,而且不会翻身、不会爬,没有掉到地上的危险,实在不需要大人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他身上。
而大宝,需要大人陪玩儿玩具、讲故事、需要跟爸爸妈妈有交流,而且对大人情感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洞察力,能够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和冷落,需要更多陪伴的反倒是大宝。
对于家有大宝,又生了小宝宝的情况,育儿专家一个非常明确的提示是:在妈妈孕期、小宝宝的婴儿时期,大宝优先。爸爸妈妈要保证小宝宝的到来,不会对大宝宝的生活造成任何影响:
爸爸妈妈不能把注意力都放到新生的小宝宝身上,要先关注大宝,再关注小宝;
大宝和爸爸妈妈享受亲子时光的时间和质量,要和以前一样;
爸爸妈妈对大宝说话的语气神态,要和以前一样;
爸爸妈妈不跟大宝说,家里有了小宝宝,以后大宝要让着小宝之类的话;
甚至在妈妈孕期,如果妈妈身体状况允许,应该照常抱大宝,不要告诉大宝,妈妈肚子里有小宝宝了,所以不能抱你。
这样,大宝宝看到自己的生活确实没有发生变化,才会和爸爸一样,积极地期待小宝宝的到来,并且在新宝宝出生后,关心、爱护这个小小的弟弟/妹妹。
在我家小儿月子里——这也是大宝学会接受小宝宝的关键阶段,我们的策略是,稍稍“牺牲”小宝的利益:只要小儿睡着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我们都会离开小儿的房间,赶紧陪大儿、做家务,以保证增加一个宝宝的情况下,家里的日常生活不会被打乱、大儿的正常生活不会受到影响。
当然,小儿醒着的时候,我们会尽量放弃家务,两个人都陪伴孩子:一个陪小的,一个陪大的,以保证两个孩子都能和爸爸妈妈有充分的交流。(对于月子里的小宝宝来说,他醒着的时候有大人陪伴,和他说话,关注他的需求和反应,也非常重要,有利于孩子早期的情感和智力发展。)
妈妈多陪大孩子
大人不要把注意力都放到新生的小宝宝身上,那么家里大人分工合作,妈妈主要照顾小宝宝,爸爸或者祖辈或者保姆主要照顾大宝,这样好不好?
这种“分工”的方式不好。家里大人各自的角色是不同的,孩子对妈妈有天然的依赖,妈妈角色无可替代。如果小宝一出生,妈妈就变成了“小宝的妈妈”,会对大宝造成很大的伤害。
我们的建议是,家里人要做分工,但是不要分成谁看大宝、谁看小宝,而是按照顾两个宝贝的工作内容来分,除了给宝宝喂母乳非要妈妈亲自来做,照顾小宝宝的其他工作,可以由家里人分工合作完成,比如爸爸在家时,可以多承担换衣服、洗澡等工作,为妈妈腾出陪伴大宝的时间;比如小宝的辅食,也不一定要由妈妈亲手操持,其他人分担了,妈妈同样也可以腾出精力来陪伴大宝。
总之,只有一个简单的目标:让大宝感受到,虽然小弟弟/小妹妹出生了,妈妈还是那个疼他、爱他、关注他、可以陪她玩、陪她聊天、说话、讲故事的妈妈。
那位困惑于自己下班回来,先抱小宝、大宝会不高兴的妈妈,坦率地说,她做错了。
为什么呢?3岁多的大宝,已经懂得了不少事,对“爸爸妈妈有了小宝还喜欢我吗”,会非常在意。妈妈回来先抱小宝而没有先抱我,孩子小小心灵会觉得很受伤。而小宝还小,妈妈回来可能会找妈妈抱抱,也可能正在吃东西、睡呼呼,孩子小,心理上没有那么敏感,对妈妈迟一些抱他不会觉得有些受伤。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回到家先抱大宝,“哦,妈妈宝贝,想妈妈了吗”,和大宝说说话,问问他在幼儿园做了什么,有什么好玩的事儿。之后和大宝一起去看小宝,“咱们一起去看看弟弟/妹妹好不好?看弟弟妹妹是不是也想妈妈了?”这样,大宝心里会觉得非常舒服:哦,原来爸爸妈妈有了小宝,还是一样爱我的啊。
不在家里排座次
有些家庭有开玩笑“排座次”的习惯:
“妈妈最喜欢谁啊?”
“第一是我,第二是爸爸。”
“那爸爸最喜欢谁啊?”
“第一是我,第二是妈妈。”
“那你最喜欢谁啊?”
“最喜欢妈妈,然后是爸爸。”
这很不可取,尤其是小宝宝出生后,必然会加入参与“排座次”的行列,引出两个孩子之间无休无止的竞争,而且会给孩子带来这样一个坏印象:家人在爸爸妈妈眼里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大人会偏爱某人更多一些。
永远不要在家里排座次,也不要问孩子更喜欢爸爸还是更喜欢妈妈,要让孩子明白,我们是一家人,无论这个家有多少个孩子,我们给予彼此的爱,都是完全相同的。
爸妈不生“分别心”
生了第二个宝宝的爸爸妈妈,常常会开始“发现”大孩子的问题:不听话了,不理人了,脾气变坏了等等。这里除了没有意识到大孩子在小宝宝出生后的心理需求,还隐藏着一个问题:爸爸妈妈开始在两个孩子之间生出“分别心”,觉得大宝看爸爸妈妈先抱小宝不高兴是不好的、大宝敏感、易怒是不好的。
做父母的分别心,比较轻度的表现,是喜欢在两个孩子之间做比较,在两个孩子发生争执时,偏袒某一个,比较严重的表现,就是喜欢这个孩子,不喜欢那个孩子,这个孩子哪里哪里都好,那个孩子哪里哪里不好。
父母的分别心,慢慢会在两个孩子间种下互相妒嫉的种子,让孩子在稍大点后,处处争执,很难和谐相处;慢慢伤害那个被处处挑剔的孩子,让他觉得爸爸妈妈更爱弟弟/妹妹,或者哥哥/姐姐,而不爱我,会让孩子形成童年创伤。
我们的经验是,对两个孩子一视同仁,不比较,不偏袒。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你们都是爸爸妈妈的宝贝,爸爸妈妈爱你们一样多。
我们家两个孩子长到这么大,一直相亲相爱:有了好吃的,会一起分享;有了好玩的,俩人会一起玩;要买玩具,会说我想要什么,哥哥/弟弟想要什么;两个人喜欢睡在一起;能一聊聊上好半天。有时俩人亲得让爸爸妈妈都妒嫉。
这不正是选择生俩娃的爸爸妈妈想要的美好图景吗?所以,家有俩娃的爸爸妈妈们,注意您的言行,照拂好大宝的感受,对两个孩子不起分别心,和孩子们一起,享受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的好时光吧。
不谈论孩子性别
无论两个宝宝性别是否相同,无论大宝是男孩还是女孩,除了告诉大宝新生小宝宝的性别外,大人不要当着大宝的面,或者直接对大宝,谈论两个孩子的性别问题。
比如,有的家庭第一个宝宝是个女孩,可能想再要一个男孩,有的家庭第一个宝宝是个男孩,还想再要一个女孩。如愿以偿了,会表现得特别开心,没能如愿,会表现出失望。这些情绪,其实孩子都能明白。
想要男孩还是女孩,有没有如愿,都是大人的问题,有情绪,需要大人自己调试,不能不加掩饰地、粗暴地把情绪传染给孩子,甚至发泄在孩子身上。这对孩子的影响,会非常可怕。
我们自己虽然对这一点非常注意,但大儿还是遭遇过这样的问题。有一次,大儿对妈妈说:“妈妈,你可千万不要再生一个小妹妹了。”搞得爸爸妈妈很奇怪,我们什么时候要生小妹妹了?后来想想,可能是他们两个在外面玩时,无意中听到邻居问爸爸妈妈有两个男孩了,是不是还想再生个女孩,或者二胎原本希望生个女孩的话。这
真是让人无奈,我们生两个孩子,只是为了孩子有伴,是两个男孩,两个女孩,还是一男一女,都毫不在意的,但是在当今社会的性别观念下,你的任何解释,都会被当成无可奈何、言不由衷。我们堵不住别人的嘴,但至少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要让孩子从小受到这些性别观念的伤害。
介绍小宝宝给大孩子认识
要让大宝尽早接受新出生的弟弟/妹妹,还需要尽早介绍他们认识,早到什么时候?小宝宝和妈妈还没从医院回家时。
小儿出生前,我们跟大儿打招呼:妈妈要去住几天医院,会有几天不在家。妈妈去医院,不是生病,是请医生帮助生小弟弟/小妹妹的,过几天您就能来看妈妈和小宝宝了。
这样明确地告诉孩子,一是为了让孩子不要担心妈妈不在家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二是让孩子知道,妈妈生宝宝这件事和他相关,他也可以参与其中。
小宝出生第二天,爸爸就带大宝来医院看妈妈和小宝。最初大宝对于医院的环境感到很紧张,对妈妈躺在床上也有些忧虑,看到妈妈精神很好,确实不是生病,才放下心来。
我们让他看看小宝,摸摸小宝的小脸小手,他摸得又惊奇又小心。后来去幼儿园,老师问他,“你看到小弟弟了吗?”“看到了。”“小弟像谁呀?”“小弟像小太阳。”原来,他已经自动把小弟想象成《天线宝宝》里那个整天了乐哈哈的太阳宝宝了。
出院回到家,在他表示好奇时,我们也让他摸摸小弟,让他看小弟光屁屁换衣服、换尿布的样子。有一次他要求抱抱小弟,我们就让他在床上坐好,把小弟放到他怀里。三岁多的宝贝,抱着刚出生的小婴儿,小脸满是慈爱,好看极了。他要求给小弟拍照、要求帮助给小弟洗澡,我们也都一一满足。
这样,尽管还有一些情绪上的不适应,大宝慢慢地已经接受这个新出生的小弟弟,并且明白,这是他最重要的亲人之一了。
尽管主张引导大宝尽早与新出生的小宝建立情感关联,我们还是有一个无比重要的提醒,准备生二胎宝宝,或者小宝宝已经出生的爸爸妈妈一定要特别注意:
千万不要让大宝和新出生的小宝宝单独相处,无论小宝出生时大宝是一岁还是十几岁;而且,小宝宝三岁前,即便已经确定两个宝宝建立起了亲密关系,也不要让他们脱离大人的监护,在家中或者外出一起玩耍。
三个原因,都是为了安全:
一个与前面讲到的大宝宝对新生小宝宝的嫉妒心理相关,已经有很多大宝宝故意伤害小宝宝的报道,大人确实是需要特别注意,这不是对大宝的格外提防,而是对两个宝宝的必要保护;
二是小宝宝很小的时候,大宝也可能出于好意,而给小宝宝带来伤害,比如为帮助小弟弟/妹妹保暖,而把他整个捂到被子里面导致窒息,或者给小宝宝用奶瓶喂奶导致窒息;
三是即便两个孩子已经大到可以一起玩耍,脱离大人的监护,他们也可能在玩闹中伤害到彼此或者遭遇其他外在的危险。
家有俩宝,是特别美好的事情,相信爸爸妈妈只要在心理上做好准备,调试好自己带俩宝的方式,都会拥有一个特别和美、幸福的四口之家,两个宝贝也都能在充分的照顾、关爱下快乐成长,发展出良好的情感,建立起亲密关系。
我们的新书《育儿基本——找到好方法,轻松做爸妈》中有更多关于如何帮助两个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分享,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购买、参考。也欢迎您关注我们的育儿头条号“真心爸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