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一座想了很久,但却始终没能成行的城市。
此时此刻,我好想看一篇来自那里的深度报道。
就像在夏日的高温里,想吃一支冰激凌;就像熬了三天的夜,想美美地睡上一觉;就像胃里泛起了昨夜的酒,想痛痛快快地吐一场。
它是一种生理反射,一种大脑求知欲的本能饥渴,一种人性的自然走向。
我真的太想深度报道了。
但是,不能够。在特斯拉女车主维权事件中我们没看到,在杭州寻豹事件中我们没看到,在成都少年坠亡事件中,我们也理所当然的不会看到。
你看,不止是我,不少人都有这个强烈的感觉。
如果信息是信息时代的精神食粮的话,那我们可能都在吃糠。
我们只有表面的、碎片的、模糊的信息可以食用,我们成了无法明辨真实、难以判断是非的信息营养不良者。
我们成了动物园里的被喂养信息的动物,一旦遇到大大风大浪,乃至只是突然跑到了真实的自然里,我们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最终溺死在无尽的迷茫里。
这个时候,我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特意希望看到一篇客观、详实、深入的调查报道。
但是,又为什么是这个时候特别想呢?
平日里,很多人可能不那么喜欢那些还算擅长做调查和深度报道的媒体。
在一些人看来,很多不那么和谐的、看了会让人高兴不起来的、甚至觉得没面子的报道,是不好的报道,是影响了自己心情和梦乡的报道。
比如,在某理财平台暴雷的时候,有人就在群里说,自己平时最讨厌某某报了,今天某某报记者找上门,都快高兴哭了。
记者,等到用时方觉好。
昨天,看到一位前辈的一段话。大意是说,做了那么多年的新闻,报了那么多的事件和问题,到头来发现“问题还在,我们没了。”
是的,那些十年前的相似热点,依旧在不断闪现,但是你有多久没看到像样的深度报道了?
我们只有热点,没有新闻。
很多人用“吃瓜”来形容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围观热点话题的姿态。但是我们当中,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吃到那些中心的瓜瓤呢?
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只不过是在啃瓜皮罢了。
前些年有一个数据特别流行,经常被传统媒体人伤春悲秋地拿来引用:全国调查记者不超过175个。
他们为什么急剧减少呢?有人说,是受到新媒体、自媒体的冲击。但是我们知道,这当中有更深刻的原因。
这两天,我在网上看到很多人呼吁调查记者,呼吁深度报道。但也有一些老从业者或者前从业者出来方向吐槽:
我在网上看到一些消息,说是有新闻专业的大学生,跑到了事发学校的门口,和人群经历了一些让他们感到很震惊、很困惑的事情。
说句心里话,看到这样的消息,我突然有一种心酸的和心疼。
他们还是有一些新闻理想的,正如当年的我一样,也是一个热血方刚的少年。一个在高考志愿的所有平行志愿里,写下新闻专业的少年。
但是我又分明知道,他们毕业以后,将会遭遇些什么。理想和现实的碰撞,会让他们怀疑很多东西,甚至逐渐变得沉默、逃避。
而我们都知道,一个没有深度报道的社会,注定是不健全的、不健康的。
- END -
# 推荐好课 #
1、南方周末评论写作课:做一个独立思考者
2、南方周末写作训练营: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3、南方周末新媒体课:什么样的内容才配得上这个时代?
// 推荐文章 //
高二男生学校坠亡,拒绝家长入校,成都49中到底在隐瞒什么?
凤凰大败局,和它留下的那些高光时刻
北医三院张煜再度发声:总得有人站出来尝试澄清事实真相
北大三院张煜:肿瘤治疗人财两空,很多源于医生肆意妄为
一评:傲慢的特斯拉不需要公关
再评特斯拉的“奶茶”公关:骚操作,完全是反面公关案例
关于特斯拉的事,这可能是离真相最近的一篇
脱贫都敢掺假!央视调查,记者手机被抢,被当地干部骂“怂货”
探秘上海“红楼”:多少香艳事,都付笑谈中
我们学新闻学法律,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接受不了这个现实
有偿好评、恶意差评充斥,大众点评还能信吗?
隐秘往事:马云和他的三个“赌王”朋友
一家上市公司的危机公关可以有多烂?
2021年第一天,又有8家纸媒停刊,感言“结束使命”
腾讯内部公关手册曝光——史上最实用公关攻略!
记者论坛,20万+传媒人社群,传播创造价值;
记者论坛是由国内多位媒体人和公关人联合发起的传媒社群,已受邀入驻今日头条、腾讯、百度百家、网易、新浪财经、阿里UC、一点资讯、界面、脉脉等平台。
①有情怀的社群,有深度的阅读,有角度的观察,有态度的互动;②部分文章转载,标注来源作者,只为分享价值,无关商业利益;③如有异议、投稿和建议,请联系:reporterbbs@163.com
更新不易,欢迎一键四连:点赞在看转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