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取金-西游记西行取真经寓意

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西行取经西行取金,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都很困难,都吃了很多苦。相比起来,法显显然更困难,更苦。法显取经在前,玄奘取经在后。

西行取金-西游记西行取真经寓意

后秦时期,法显等五人矢志寻求天竺戒律,于弘始三年(399年)自长安西行,涉流沙,逾葱岭,备经艰险,终于到达北天竺,中天竺等地。法显在天竺得到了不少经典,并学会了梵书梵语。他又到狮子国(今锡兰)搜求典籍,然后从海道归国。东晋义熙八年(412年),法显返抵青州,第二年到达建康。法显译出所获经典百余万言,还把亲身经历三十余国的见闻写成《佛国记》(又称《法显传》)。《佛国记》是一部研究古代中外交通的重要著作,也是研究法显所历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兰等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西行取金-西游记西行取真经寓意

唐朝初年,玄奘(596,一说602年一664年)是一个很有学问的僧人,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县)人,为了解决“纷纭争论,凡数百年”的佛性问题,毅然西行求法。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往印度取经。回国后,译成经论七十五部,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他和弟子辩机写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所亲历一百一十一国及得之传闻的二十八国的山川,风俗,宗教传说,是关于西南亚及中亚等地的历史,地理重要文献。

西行取金-西游记西行取真经寓意

总之,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西行取经都经历了千辛万苦。一方面,他们除了翻译佛教经文,传播教义。另一方面,还带来了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以及中亚等地的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和关于医学,音韵学,逻辑学的知识,还留下了哲学著作和大量的艺术遗产,丰富了中国的艺术宝库。

西行取金-西游记西行取真经寓意

西行取金-西游记西行取真经寓意

西行取金-西游记西行取真经寓意

西行取金-西游记西行取真经寓意

西行取金-西游记西行取真经寓意

玄奘独自西行取经何其勇敢!可吴承恩为何把唐僧塑造得懦弱不堪?

《西游记》是吴承恩以玄奘西天取经真实事迹为背景来编一部神话小说。

西行取金-西游记西行取真经寓意

小说中一号主人公唐僧,给人的印象好像儒弱不堪的样子,依我看来则不然。

西行取金-西游记西行取真经寓意

首先,唐僧表面儒弱内心坚强无比。唐僧是佛家弟子,一心向善普渡众生是佛家本份,另外悟空,八戎,沙僧,白龙马都非凡人,唐僧虽是金禅子转世,却是一个凡人无异。因此唐僧在徒弟面前才显得儒弱很多,但是唐僧取经的信念是坚定不移的,而且豪无私心杂念,给徒弟做了好榜样,否则怎能领导三个强徒完成任务?所以作者把唐僧描写的很儒弱,说明普通人在自然灾害面前的不堪一击,唐僧却能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获得成功,就是对唐僧儒弱的一个否定。

西行取金-西游记西行取真经寓意

其二,唐僧不识妖怪不是他的错,在人与妖的面前,凡人只能认其善,而不能辨其恶。三打白骨精就很好的例子。孙悟空火眼真睛识破妖怪並把它打死,本是大功一件。唐僧却不分青白的赶走孙悟空,原因是唐僧的善念占了主导地位,西行路上这样事例不止一次。作者把人的善良与儒弱集中在唐僧身上,相对应的是徒弟们强硬而刚直,把他们

塑造成一个个人们理想的化身。正是这样的描写才能让人感悟到一个现实的唐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