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寇令?三藩之乱给清朝造成了多大的危机呢?康熙又是怎样平定叛乱的呢?

三藩之乱带来的统治危机三藩之乱发生于公元1673年平寇令,此时清军入关才29年,虽然清军占据着大部分的土地,但是为了对付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政府的反抗,封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为藩王。藩王势力强大,拥兵自重,大有尾大不掉之势,清朝财政收入多数用于节制三藩,国内人心不稳,统治不稳定。与此同时,反清复明运动尚在爆发。

平寇令?三藩之乱给清朝造成了多大的危机呢?康熙又是怎样平定叛乱的呢?

叛乱伊始1673年11月吴三桂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将矛头指向朝廷。吴三桂军由云、贵而开进湖南,几乎占据湖南全省。吴三桂在湖南沿江布置防御工事,不敢再向北发展,康熙帝抓住机会调整战略、安排兵力。

平寇令?三藩之乱给清朝造成了多大的危机呢?康熙又是怎样平定叛乱的呢?

康熙皇帝首先坚决打击吴三桂,而对其他的反叛者却实行招抚,通过分化力量而孤立吴三桂。

平寇令?三藩之乱给清朝造成了多大的危机呢?康熙又是怎样平定叛乱的呢?

康熙派出周培公劝降西北的王辅臣,剪除了吴三桂在西北的羽翼。一举扭转了战争局势。形势开始向有利于清军发展。在耿精忠、尚之信归顺清廷之后,吴三桂于1678年称帝,立国号周,建元昭武,大封诸将。其实这时的吴三桂已到了穷途末路。他积郁而死后,将所谓的“帝位”传给孙子吴世璠。

1681年冬,清军进入云贵省城,吴世璠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对于清廷来说,是确立稳定的皇朝统治的标志。

评价平叛战争的胜利,清除了地方割据势力,避免了一次国家大分裂,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同时中央集权制力量得到加强,提高了抗御外敌的能力。

清军入关后南下时,为什么北方人夹道欢迎,南方人却拼死抵抗?

这是错误的刻板印象。

平寇令?三藩之乱给清朝造成了多大的危机呢?康熙又是怎样平定叛乱的呢?

清军从入关(1644年5月27日),到活捉弘光帝(1645年6月15日)。整个过程也就一年零半个月。

平寇令?三藩之乱给清朝造成了多大的危机呢?康熙又是怎样平定叛乱的呢?

在这一年多时间里,有近十个月,清军都在围攻李自成。

平寇令?三藩之乱给清朝造成了多大的危机呢?康熙又是怎样平定叛乱的呢?

清军真正调兵遣将,把矛头对准南明,已经是1645年的3月底的事了。

平寇令?三藩之乱给清朝造成了多大的危机呢?康熙又是怎样平定叛乱的呢?

平寇令?三藩之乱给清朝造成了多大的危机呢?康熙又是怎样平定叛乱的呢?

1645年4月,清军杀入淮南。

平寇令?三藩之乱给清朝造成了多大的危机呢?康熙又是怎样平定叛乱的呢?

5月19日,清军包围扬州。清军主帅多铎派人招降史可法,后者不降,清军攻城。

整场战斗只持续了一天。5月20日,扬州城即被清军攻陷。

5月20日至5月30日,即“扬州十日”。

清军在扬州大搞屠杀期间,江北四镇中的刘泽清部在淮安被清军歼灭。

另一镇的刘良佐部约十万人降清。

按照“江南人民忠烈”的观点,此时江南百姓应该拼死抵抗才合理。

然而事实是6月初,清军渡江。

弘光帝遣散宫女,偷偷出逃,南京六部官员直接就不战而降了。

几天后,江北四镇中的黄得功部在与清军激战过程中因黄得功战死而溃败。自此,南明的武装力量江北四镇,全军覆没。

6月15日,弘光帝被身边亲信软禁,又被绑送回了南京。

根据以上时间线,可以很清晰发现,从宣战到活捉弘光帝,清军只用了俩月时间就摧毁了南明正规武装力量,活捉了皇帝。

整个过程中,江南哪有什么像样的抵抗?

南明军队或倒戈,或被清军歼灭。江南老百姓也没什么抵抗意愿,无所谓谁坐江山。

按正常逻辑推断,清军拿下整个江南,可以说是指日可待。

只不过由于这一年的6月28日,多尔衮强行颁布“剃发令”,惹怒了天下人。逼得江南百姓奋起反抗。

最主要的,“剃发令”也让南明残余和大顺军残余、大西军同时意识到,此时“民族矛盾已经压倒阶级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大家才抛弃前嫌,开始携手抗清。这才使得南方的抗清运动又持续了近20年时间。

也就是说。南方其实是“降而复叛”。

起初的抵抗并不激烈,清军原本是可以传檄而定江南的。只是因为强行剃发缘故,激起了老百姓的强烈意志,才使得南方看起来反抗很激烈而已。

当然,你可以说“降而复叛”也是抵抗。过程并不影响结果。南方人民与清廷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是事实。

事实我承认。但问题是,在南方领导人民抵抗的领袖,大多都是北方人。如李定国、孙可望、李来亨等,就都是陕北人。还有史可法(河南祥符),刘肇基(籍贯辽东),阎应元(江阴守将,北京通州)等,也都是北方人。

我们不能因为人家在南方抵抗,就开除他们的北方籍贯吧?

而且最关键的是,“剃发令”引发的民众抗争不止在南方。北方人民同样因为“剃发令”,也同样奋起反抗,“降而复叛”。

在山东,零星起义一直就没断过。比较著名的有九山王俊起义,张广起义,以及曹州的榆园军。这些民众抗争从1644年开始,前后坚持了12年之久。

在河南,遍地烽火,义军各据山险立寨。清廷召集河南、湖广两地驻军会剿,才将河南反清武装镇压。

在陕西,不愿剃发的民众拥护原本逃入山中的明将孙守法,举行起义。后来大顺军余部贺珍部也加入起义。起义军声势最大时,威逼西安城,几乎将清军逐出整个陕西。整场斗争坚持了三年多。直到清军大举反扑,起义才失败。

在山西,不愿剃发的百姓依附投降清朝的原明朝将领姜镶,举行起义。一时间,山西全省反清。为了扑灭义军,多尔衮将几乎全部八旗精锐调至山西。为了鼓舞士气,多尔衮更是一口气火线封了四个亲王。后来出于愤恨心理,多尔衮下令报复。整个大同除了死牢的五个重刑犯外,其余尽皆被屠。惨况丝毫不亚于“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兵力不足,多尔衮放松了对吴三桂的监视。让其协助八旗军镇压山西和陕西的反清运动。而也正是因此,吴三桂才一飞冲天,慢慢发展为独立军阀,有了与清廷叫板的实力。

在甘肃,“关陇大震”,也是全省反清。事后清军对甘肃也进行了报复性大屠杀。现在的甘肃人很多都是康雍乾时期的外省移民。

在河北,遍地响马,用洪承畴的话说“京城门外及近郊去处,盗贼公行。”

1645~1648年,北方省份的反清规模是比南方省份要大的。

可能是因为南方多文人,留下了诸多参考文献的缘故(如《扬州十日记》)。有清一朝,老百姓对南方人民的抗清斗争都比较熟知。而对北方的抗争知之甚少。产生了北方人“望风而降”的错觉。

但作为后来人的我们应该知道,北方的反清运动比起南方,并没有什么不同。

要说“望风而降”,剃发令发布前,南北方都是传檄而定,都没有与清廷玉石俱焚的想法,都没什么像样抵抗。

而剃发令发布后,南北方都是激烈抵抗。

南北方都是炎黄子孙,没什么区别。

诸如“北方望风而降,而南方抵抗激烈”之类歪曲历史的观点,还是就此打住吧。不要让这种论调成为地域嫌隙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