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要想学习好初中 的,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培养孩子的学习的兴趣。很多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所以学不进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家长和老师需要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不能拔苗助长,不要给学生太难的知识。
第二,学生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上课认真听课,回家完成作业的习惯。
第三,要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是早起学习还是晚睡学习,别人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个孩子,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第四,不要把学习当成生活的全部,要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样,孩子才会对学生有持续性,否则容易厌学。
第五,要制定学习计划并持之以恒的坚持。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
第六,通过考试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止损,查缺补漏。
第七,在中考准备期间,要研究考试策略,做到扬长避短,最终才能取得好成绩。
第八,要保持乐观愉悦的心情,有好心情才能学得更好。
最后,祝你取得好成绩!
你们读初中有什么有趣的事?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什么?
风趣幽默难忘的有灵魂的好老师,集这么褒奖辞于一身的好老师,实属难得。要是只具其中一个方面,也还容易。
一九五五年秋,我到村北二里地的小学读书了。全校四个年级共三十多学生,只有一位走先生教着,坐在一间教室里,复设班上课。依稀记得上课只是跟读或抄字,有时候先生一节课或一上午先生教大的年级,我就只抄字或打瞌睡。因为尚未启蒙,以为读书就这么回事。
一晃三年过去,又来了一位先生,姓黄,年轻些,穿着蓝布长衫。黄先生一来,把我们四年级的同学另辟一间教室,他专门教我们。这一下可不同以往,我们十数个同学被先生盯着你读我读,读不出可不行,还要上黑板黙书造句,写不出抽别人帮写,又写不出,甚至所有同学都吊在黑板上!黄先生严厉,却捉空老是咳嗽,朝着墙角或以袖掩面。散课时,只朝我们摆摆手,赶快出去透气咳嗽去。
有一回星期一,先生破了长例,没在教室门口等我们上学,本来每天早上或饭后从不这样。过了约有一节课时,溜出去瞅的大师兄喊,先生在西边船上。我们都跑出去看,到了河边,只见先生撩着长衫上了岸,朝着我们笑了笑,手指向教室方向,便又咳起来,好像咳得更重了。只是那一笑,尽管只有一次,却至今难忘。现在想起来,没有黄先生,我们怎么顺利毕业?
高小是到村东三里地的小学读书。六年级时,来了一位科班出身的丁老师教我们语文,另一位女老师姓倪,教我们算术,很文雅的。丁老师英俊潇洒,却喜欢逗我们玩笑,指着流鼻涕的同学说羞不羞,使我们再也不敢让鼻涕留在嘴唇边。看见倪老师走过来,逼着我们叫师娘,不叫就威吓吃栗婆头。我们只好叫师娘,弄得倪老师以袖掩面很难为情,可丁老师乐了,笑说我姓丁,你姓倪,就是丁倪(盯你),丁倪一班,盯你一家么!起初我们认为是真的夫妻,时间长了才知道只是同事,两位老师调来时已各有家庭。
有一回我写作文纪叙了晚上开社员大会,不料被丁老师在班上大加表扬,但只举出我文中“围灯议论“四字,声称只有我写得出来,老师也写不出来,你们只会写煤油灯很小。同学们哄堂大笑,使我脸上发烧,我明知我的文章只是兔子尾巴。奇怪的是,从此以后,头痛的作文却使我来劲地去写,我渐渐明白了丁老师为什么喜欢在课上讲学生的文章。现在想起来,是丁老师推我一把考上县中并继续读高中。
高中的语文老师姓王,还是副校长,一个高瘦老头,还是知名民主人士,使我们不敢仰视。不过那语文课,却是再舒心适意不过。王校长上课,一开口便滔滔不绝,从五四运动到一二九运动,从五卅到四一二,还有李公朴,闻一多。原来他也参加过学生运动,大学毕业后加入民主党派,当了中学教师,解放后调入县中,加强县中办学并兼课。最来劲的是向我们讲去县里开会的事,他夫人还是副县长,王校长的口头禅是共产党真伟大,说到做到,同时一副志得意满的神态,并且作为滔滔不绝的结束语。有时还没听到这一句就下课了,王校长只说了句,把昨天讲到的那篇课文看一下便走了,从来沒有作业,每学期不够用的只有作文簿,上面写满红笔批改,期中期末考,都是发一张白纸,监考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作文题目,其他一概沒有。
那一次去农村调查,回校后王校长要求我班根据调查所得,排一个小戏,取名《城西风波》,把着我们的手写,改,念,唱,做各种表演,直到获得全校文娱会演一等奖。
教过我的老师很多,各有特点。把他们的特点聚到一起,便是一个风趣幽默难忘的有灵魂的好老师。
一路人生一路歌,难忘师恩教诲情。
家长该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能力?
谢谢诚邀,在此浅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不当不妥,也请多多谅解。
说起能力,绝不会凭空而来,也不会靠说教而得。它(能力)靠的是参与,靠的是锻炼,靠的是经历,靠的是学习,靠的是凡事都能够亲力亲为。
所以,作为家长,对孩子不要大包大揽,不要越俎代庖,更不要担心孩子什么都不可为,什么都不能为,总怕孩子做不好,或老是担心孩子出错。
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要相信孩子的潜力,要相信,只要去做就没有不可能。所以,对于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要大胆放手,只要背后做好参谋,做好引导就行。
对孩子多点要求,孩子就会多点改变;对孩子多点磨砺,孩子就会多点坚韧;对孩子多点锻炼,孩子就会多点责任;对孩子多点参与,孩子就会多点责任;对孩子多点学习,孩子就会多点视野;对孩子多点放手,孩子就会多点触控;对孩子多点经历,孩子就会多点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