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是改不了的,作者吴承恩仙去好几百年了西游记唐僧做妃子。现有的技术,还达不到穿越的能力。
西游记是一部励志故事,有坚持不放弃,通过努力最终取得真经,“有志者,事竟成”。
唐僧收一个女徒弟,剧情的发展是颠覆的,结局也是难以想象的,非要收,只能改编,戏说“西游记”。
有多诱惑就有多大胆,性食也。既然要收女徒弟,一般的美貌是不行的,不然没有必要收女徒弟,达不到收女徒弟的效果。
女徒弟必须倾国倾城,惊为天下人。纯芙蓉,明眸皓齿,身材亭亭玉立,夫如冰玉。没有如此,师傅不会怦然心动,徒弟呆若木鸡,表决未必通得过。
收女徒弟最终的决定权是唐僧,我们不敢说高僧喜欢,但肯定心动。时光慢,路迢迢,坚定信念无杂,有时也会走神。高僧想,但高僧不敢,真有此心,哪有高僧,别忘了唐僧是观音指派。也只能有女徒弟,长老通过意识考验,还是可以功德圆满。
孙悟空有能力,皮皮的,帅的可以手到擒来。是师妹的幻想寄托者,喜欢师兄,理所当然。可是师兄是石猴,没有男女之情,只怕“落花有情,流水无意”。师兄为人忠,信念依旧,没有发展空间。爱师兄就放过师兄。
猪八戒花心,路人皆知。原著的两大亮点,孙悟空大闹天宫,猪八戒高老庄娶媳妇,如果收了女徒弟,高老庄这一段不太有彩头。花心的人有一个好处,就是懂女人心,会关怀。以后端茶倒水喊的不是师傅,可能会是师妹。师妹喝水,师妹饿了吧!师傅,我跟师妹一起吧!,我保护师妹…可是师妹不可能喜欢一个花心的二师兄,“猪八戒照镜子,不是人”,镜中水月。
沙僧,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平淡,无功无过。可能在一起他都会躲着师妹,师妹妳怎么会在这里?对一个无浪漫之心的人,师妹眼神都是未敢接触。可是师妹懂得,这种人适合生活,简单的生活,会一心一意对一个人好。沙僧是全剧可有可无之人,开始的安排,可能就是为师妹的结局去除。
大致情况,大概故事,看一个大有情,大有胆的导演,去诠释一个戏说“西游记”
。
历史上的唐玄奘是个什么样的人?
受吴承恩《西游记》及以《西游记》为题材的影视作品的影响,唐玄奘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就算放到世界范围内,唐僧的故事也享有极高的知名度。
因受艺术作品的局限影响,大多数人所知的仅为神话故事中的玄奘。历史上真实的玄奘与神话还是有着很大的分别。现在,就让我们通过史料记载,对比《西游记》原著小说,对这位旷古绝今的高僧生平进行浅显的了解。
《西游记》讲述唐初玄奘前往印度取经的故事,与史实与着本质的区别。区别首先体现在玄奘的出身上。历史上的玄奘,俗家名陈袆,祖籍陈留(今属河南开封一带)。陈袆高祖陈湛,官至北魏清河太守;曾祖陈钦,曾任北魏上党太守、征东将军,爵位南阳郡开国公;祖父陈康,最风光时任北齐礼部侍郎;父陈慧,做过陈留、江陵县令——祖上门楣可谓风光至极。玄奘幼年失去双亲,随其二哥到洛阳净土寺出家,十三岁时得到大理寺卿郑善果的器重,被破格录用。小说中的玄奘出身由来,相信大家在荧幕之上已经“复习”过很多次,此处不再赘述。
区别之二,在于取经的目的。
《西游记》描绘的西天取经,一则是如来传经,二则是破灭唐帝心魔,可说唐僧前往西天,一来是为帝王分忧,二来谋求己身“修成正果”,所扮演的角色,实在是一个传经、取经的“使者僧”。妖怪食唐僧肉而长生不老则更像是一个逆向的夺宝冒险故事,齐天大圣等强力打手的加盟,则更丰厚了小说的故事性、趣味性——其实已经完全背离了历史的路子。历史上,玄奘之行,到印度取经,是周游天下,遍寻名僧以求师,是玄奘在大量研究佛学经典上的求索之路,“遗教东流,六百馀祀,……大乘不二之宗,析为南北两道。纷纭争论,凡数百年。率土怀疑,莫有匠决。”他所以西行,求的是佛理,求的是本性,是为了解决中土佛教存疑、争议而行进。小说中唐僧西行,实是诸方推动的结果,有观音点化,佛祖鼓励,有皇帝需求,而历史上玄奘西行,则完全是个人自觉的行为,两相对比,小说中唐僧虽是善行代表,却不及玄奘普渡、求索的志向。
从返程来看,小说中的唐僧已经走上人生巅峰,肉身成佛,回归东土轻而易举,回国之际甚至有皇帝前来迎接,而玄奘的返程,却要比西行还要困难了许多,至少他带回来的经书,不是没有重量的。
自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八月始往西行,至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起返程,再到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前后共达十九年。奔波劳碌,已经使得玄奘在身体素质上大为下降。
公元664年,玄奘仅因摔了一跤,虽是极轻微的擦伤,却仅六日便与世长辞,与小说实是完全相反的结局。
玄奘在回归长安后至其辞世前夕,前后长达十九年都投身于佛经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