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数据解析专业方法

1. 健康产业:国内险企已开启多层次布局,但距成为中国版“联合健康”仍有较远距离

1.1 我国险企健康产业布局:多层次初步联动

为提高服务质量,助力健康险业务规模的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保险公司逐步介入健康产业供给端,布局健康管理等相关行业。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后,我国大型寿险公司加快了布局步伐,构建了各具特色的业务体系,我们认为以医疗服务、药品及其他健康产品销售、健康产业支付模式、养老康复和健康管理为主要代表。

1.1.1 医疗服务

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合作具备优势互补。保险公司对投保健康保险的客户采取定点就医的措施,将这些保户锁定在合作医疗机构内,这样为合作医疗机构提供了稳定的客源。而合作医疗机构为保险公司的保户提供合理的医疗服务,同时提高诊断率与治愈率,杜绝冒名就医,人情处方,甚至为病人提供虚假病情证明等。医疗机构既为保险公司的客户提供了更多样化的理赔、服务方式,又减少了过程中的道德风险,有效控制保险公司成本。

目前,险企与医疗机构的合作主要为三种模式:一是投资新设医疗机构。这种模式可以保证保险公司对医疗机构的控制,避免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和成本,但同时建设周期长,对公司跨界运营带来挑战。二是探索互联网医疗服务。试图通过“海量获客,高频使用”,将医疗服务客户和保险客户融合。三是寻求外部平台资源,与医疗健康科技平台达成合作,借助其发达的线上线下医疗网络开发涵盖互联网医疗的新型健康险种。

1.1.2 药品及其他健康产品销售

险企会通过线上对接用户需求和线下覆盖医疗服务供应商,为客户提供必要药物以及健康体检、医美、口腔及基因检测等标准化服务组合。目前的健康产业市场中有两种典型模式:一是险企核心模式,以平安好医生为代表的,以险企牵头,一家保险公司对应多家各类供应商,从而服务与保险客户。二是供应商核心模式,以镁信健康为代表的的以供应商为核心,整合多家险企的各类健康险产品和医药公司对应的药品和服务,将两者进行匹配。

​​

健康数据解析专业方法

​​

1.1.3 支付模式

各险企在支付模式上的革新和改进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的优化。协助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探索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s)、按服务绩效付费,健全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与风险分担机制。二是对高端商业医疗保险提出了直付模式。简化理赔流程,提升客户体验从而提升客户粘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保险公司出现了高端医疗的直付模式。这种一站式结算大大简化了理赔流程,彻底颠覆了传统理赔“由客户先买单、保险公司后理赔”的模式,真正实现了“程序免申请、理赔零等待”的即时赔付。

​​

健康数据解析专业方法

​​

1.1.4 养老康复

目前,各大险企均推出了养老康复服务,主要包含康复医院、养老社区等形式。养老社区方面,我们认为,险资布局养老社区,可以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有效挖掘和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以康养业务所积累的用户数据为基础,实现保险产品与康养服务的充分融合,有效匹配客户全生命周期的投资与保障需求。

从目前的各家险企养老社区的建设路径上看,主要有三种布局模式:一是重资产模式,即通过自建养老社区方式获得项目产权,典型企业泰康、国寿、太保、新华等。二是轻资产模式,如合众人寿通过股权投资收购实现养老社区的联合运营。三是重资产+轻资产混合模式,即自建部分养老社区,同时通过股权收购等方式取得项目产权,或者与第三方合作经营的模式,典型企业为中国太平。

1.1.5 健康管理

“保险+健康管理”模式正成为保险行业新标配,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进行探索,推出了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对客户进行区分,根据客户的健康状况提供不同的产品或服务,从而激发客户的健康意识。二是通过可穿戴设备来对客户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测,并给客户提供一定的保额优惠,从而激发客户的参与意识及自我健康管理意识。三是与健康管理平台合作,给客户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及就医安排服务。综合来看,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通过健康管理引导健康险从事后理赔转向事前预防、通过技术进步推动精准服务和拓展服务广度和深度。

1.2 海外险企健康产业布局:两种典型模式

1.2.1 联合健康模式:“保险+服务”协同的开放式平台

我们通过对美国前两大健康险公司的业务模式分析来探索中国健康产业的布局方向。

联合健康成立于1977年,并于1984年上市,截至2021年8月20日,市值超过4034.6亿美元,作为美国最大的医疗保健公司,主要服务于个人和雇主,医疗保险以及医疗补助受益人。

1、业绩稳定高增速,股价大幅跑赢指数

联合健康2010年以来股价涨幅是标普500的3.8倍。2010年-2021年7月14日,公司股价涨幅高达1273%,同期标普500为292%。

估值水平显著提升。2010年-2021年7月13日,联合健康PB由1.5倍已提升至5.9倍、PE由9.7倍提升至23.4倍。

营收、利润、ROE等核心财务指标五年内持续稳步提高。2016-2020年间,营业收入由1848亿美元增至2571亿美元,年复合增速达8.61%, ROE持续上升,由2016年的19.4%增至2020年的24.9%。

​​

健康数据解析专业方法

​​

收入结构合理,投资收益和其他占比低。2016年-2020年联合健康总收入主要为保费收入,分别为1441亿美元、1585亿美元、1781亿美元、1897亿美元、2015亿美元,占比分别为78%、79%、79%、78%、78%。2016年-2020年投资收益分别为8亿美元、10亿美元、14亿美元、19亿美元、15亿美元,占比分别为0.45%、0.51%、0.61%、0.78%、0.58%,占比较低,收入受投资收益波动影响小。2020年,服务收入占比7.8%、产品销售收入占比13.3%。

2、“保险+服务”两大平台实现协同和互补,内部价值转移效果显著

联合健康集团主要业务由两个平台组成:健康保险业务(United Healthcare)为用户提供保险服务;健康服务业务(Optum),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健康保险业务吸引用户流,服务于企业员工、个人、政府计划中的老年人、低收入群体。健康服务业务聚焦于后端健康管理,同时也帮助保险业务降低成本,提供更好的医疗资源,既能满足保险业务的服务需求,也能单独获客,服务保险体系外用户。保险业务利用服务业务的功能来帮助协调患者护理、提高医疗服务的负担能力、分析成本趋势、管理药房福利、更有效地与护理提供商合作并创建更简单的消费者体验。

​​

​​

保险业务与服务业务互相独立又紧密协同,业务收入中1/4为内部价值转移。公司2018年保险业务和服务业务收入中,重叠部分有585亿美元,占总收入的26%。

健康服务业务营收、利润占比快速提升;健康服务业务利润率达8.1%,且近年来持续走高。2020年,公司健康保险业务、健康服务业务营收分别为2009、1363亿美元,占比分别60%、40%;营业利润占比分别55%、45%。而2013年公司健康服务业务营收、利润占比仅分别为25%、26%,7年间营收、利润占比分别提升15ppt、19ppt。健康服务利润占比提升速度快于其营收增速,主要是由于利润率较高且利润率增速很快。2016年健康服务业务利润率为6.7%,2020年已提升至7.4%。而健康保险业务利润率则由4.9%上升至6.2%。

1)健康保险业务(United Healthcare)细分用户群体精准供保

会员稳定增长是业绩增速亮眼的重要原因:十年间会员复合增速约4%,增速主要由Medicare Advantage会员贡献。健康保险业务为全球近6千万人提供服务,与6500家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合作,合作网络涵盖140万名医生。2010-2020年,公司保险业务注册会员复合增速3.9%;其中Medicare Advantage复合增速高达10.7%,而占比最高的商业保险客户复合增速仅为0.55%,主要是由于部分公司型客户将他们的退休人员的商业保险计划从转向了Medicare Advantage计划。

​​

​​

通过将用户群体分成四大业务板块,为每个细分市场量身制定保险业务。雇主和个人业务服务于独资企业、大型国企雇主、公共部门雇主和个人消费者。Medicare和退休业务为Medicare(医疗保险)受益人和退休人员提供健康福利。社区和州业务为州Medicaid(医疗补助计划)、社区计划及其参与者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全球业务为居住、工作或旅行在本国以外的人提供健康解决方案,包含牙科福利、临床服务等。2020年雇主和个人业务、Medicare和退休业务、社区和州业务和全球业务,营业收入分别为559、908、465、78亿美元,占健康保险业务比重分别为28%、45%、23%、4%。

①雇主和个人业务(UnitedHealthcare Employer & Individual)

雇主和个人业务面向大型企业雇主、公共部门、中小企业主和个人提供健康保险计划,覆盖近2620万美国人。针对大型雇主集团,该业务板块通过提供行政服务和其他管理服务,协助雇主自建健康保险计划,按月收取服务费。针对其他雇主和个人,该业务板块通过承担客户的医疗成本和管理支出风险,按月收取相应保费。

该业务板块的主要产品有:1)传统产品,包括全方位的医疗福利和一系列覆盖服务,如预防保健、灾难防护、于指定机构的专业医生绿色通道和医疗费用折扣。2)参与型产品,如健康报销账户(Health Reimbursement Accounts)、健康储蓄账户(Health Savings Accounts)和消费者参与服务,这类产品将用户健康与金融账户关联起来,以增强个人对健康和保险的责任;3)临床医药产品,提供全面的临床和药房服务,帮助消费者做出更好的医疗保健决策,让消费者更加健康,并降低医疗费用。

②Medicare和退休业务(UnitedHealthcare Medicare & Retirement)

Medicare和退休业务面向50岁以上人群,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预防服务、急性病诊疗、慢性病诊疗和老年人常见病护理。Medicare和退休业务具有独特的定价、承销、临床计划管理和市场营销渠道,主要客户来自政府机构和AARP会员。

该板块主要产品包括:1) Medicare Advantage。老年人保险优惠计划(Medicare Advantage Plan)由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主导,公司向参与的会员收取保费并提供医疗保险和可负担的护理服务。2020年,CMS保费收入占联合健康总收入的36%,其中大部分收入来自Medicare和退休业务条线。2)老年人处方药保险(Medicare D)和老年人医药补充保险(Medicare Supplement)两类业务让老年人能低价购买处方药,并覆盖了传统联邦医疗保险的免赔额和共保额。3)此外,Medicare和退休业务还推出了护理管理和临床管理、护士保健热线、24小时保健信息咨询、保健服务折扣查询等服务。

Medicare和退休业务是公司保险业务的中流砥柱,2020年保费贡献为908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速13%。2020年公司营收增速为4%,而保险业务中雇主和个人业务、Medicare和退休业务、社区和州业务、全球业务营收增速分别为-2%、9%、6%、-21%。营收占比45%的Medicare和退休业务保持高增速是公司保险业务稳定增长的保障,而该业务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前文提到的Medicare Advantage会员数的高增速。

​​

健康数据解析专业方法

​​

③社区和州立业务(UnitedHealthcare Community & State)

社区和州立业务服务于经济困难、医疗服务不足和没有雇主资助医疗保健服务的群体。该业务与31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开展合作,为660万人提供相关服务,这包括贫困家庭临时援助(TANF)、儿童健康保险计划(CHIP)以及其他社区医疗计划。社区和州立业务的发展机会在于从服务付费模式转变为管理式医疗,包括通过数据分析和社区协作,对长期护理和社会服务进行综合管理。

④全球业务(UnitedHealthcare Global)

全球业务运用150多个国家的医疗服务供应商网络,为在国外居住、工作或旅行的人提供健康解决方案,目前已为全球760万人提供医疗保险,为220万人提供牙科保险,并在超过50家医院、大约200家诊所和门诊中心提供医疗服务。全球业务提供广泛的医疗服务,并通过改进医疗付费和医疗供应体制,支持各国卫生系统发展。

2)健康服务业务(Optum)全面覆盖健康管理、健康数据信息系统和药品福利管理

Optum通过健康管理(OptumHealth)、健康数据信息系统(OptumInsight)和药品福利管理(OptumRx)三条业务线为医疗保健市场服务,包括付款人、医疗服务提供商、雇主、政府、生命科学公司和消费者。通过优化医疗质量、降低成本、改善消费者体验和医疗服务提供商绩效,利用数据和分析、药房护理服务、人口健康、医疗服务提供和运营方面独特的能力,帮助整体医疗系统绩效的提升。领先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数十年的临床专业知识与大数据的独特结合为Optum的医疗智能提供了动力,提高所服务超过1.25亿人(截至2021年8月20日,官网数据)的医疗保健质量和用户体验。

OptumRx药物福利管理占比最高、且营收复合增速高达10%。2020年,OptumRx、Optum Health、Optum Insight营业收入分别为874.98、398.08、108.02亿美元,分别占比64%、29%、8%;2016年-2020年营收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0%、24%、10%,而公司五年来营收整体复合增速13%,可见占比较高的OptumRx、Optum Health的高增速对公司营收增速有一定拉动作用。

​​

​​

Optum板块下各业务条线利润率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其中OptumInsight占比和增速最低,但利润率最高。2020年OptumInsight利润率25%,远高于Optum整体利润率7%。

公司在2019年完成了对医疗护理业务服务商DaVita Medical Group的收购,我们预计对Optum的客户服务能力提升和成本改善均有正向作用。

①OptumHealth专注医疗保健体系预防和治疗全过程

OptumHealth专注于医疗保健服务、护理管理以及医疗金融服务,满足消费者在整个医疗保健体系中的预防保健和健康需求,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疾病管理、住院治疗和急性病后护理。OptumHealth目前已覆盖3.5万名医生,提供非卧床护理服务,由医生领导、以患者为中心,使医疗服务提供商能够从传统的按服务收费的医疗服务提供模式转变为以绩效为基础的支付模式,从而提高对患者健康结果的关注。MedExpress的社区护理中心提供紧急步入式护理服务,外科护理分公司的独立门诊和外科医院可以以传统住院医院更低的成本、提供高价值的外科服务。

②OptumInsight输出数据分析和专业知识,提高组织绩效,提供外部服务

OptumInsight能够很好地满足四个主要市场领域的需求:医疗服务提供商(如医生和医院系统)、医疗计划、政府和生命科学公司。1)医疗服务提供商。4/5的美国医院依靠Optum360进行收入管理,每年管理的账单金额达650亿美元。2)医疗计划。为3/4的美国健康计划提供服务,有助于提高效率、管理风险、实现临床绩效和合规目标,以及建立和管理强大的护理网络。3)政府。为政府支付方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包括数据和分析技术、索赔管理和支付准确性服务以及战略咨询,有助于降低管理成本以提高绩效。4)生命科学。为全球生命科学公司提供服务健康经济学、市场准入咨询、医疗保健索赔数据、流行病学和药物安全以及患者报告结果等核心领域的数据分析和专业知识。

③OptumRx通过PBM和规模经济控制药物成本

OptumRx主要为PBM(Pharmacy Benefit Manager)业务。PBM是相对于药厂、药店、保险公司的第三方机构,通常情况下PBM可以从药厂和药店拿到更多折扣,从而将价格相对较低的药品纳入保险公司的赔付体系中。联合健康2015年收购PBM服务商Catamaran,并将其纳入OptumRx业务板块下,就是为了实现药物成本的降低。近年来公司医疗赔付率(Medical Loss Ratio)基本稳定在81%-82%左右,美国整体赔付率大约在83%左右,公司整体成本控制较好。

​​

健康数据解析专业方法

​​

3、联合健康对我国险企的启示:精准挖掘需求,重视保险服务的协同效应

我们认为国内保险公司可以借鉴联合健康的主要方面包括:

1)细分客户群体,精准挖掘需求,产品设计有足够针对性

联合健康将客户群体分为四大类,并在每类别中进一步细分(如将雇主和个人业务分为大型雇主、其他雇主及个人),有针对性地为不同群体提供差别化的保险方案(如允许大型雇主自建保险方案,允许老年人能低价购买处方药等)精准挖掘客户需求以实现与客户的双赢。相比之下,国内医疗险品种较为单一,百万医疗险和中高端医疗险等并未对客户群体进行细致区分,因而无法做到定价精准、控费有效,无法满足个性化的医疗险需求。

2)通过并购等方式,加速渗透医疗机构,提升定价话语权和控费能力

联合健康通过收购整合,成功跻身PBM(Pharmacy Benefit Manager)业务全美前三,有效实现药物成本的降低,稳定医疗赔付率,在为客户提供便利化的购药服务的同时,为管理式医疗服务提供了药品购买的渠道支持。此外,公司将碎片化的健康险、健康管理、药品折扣购买、养老、特殊服务如眼科牙科等需求打包成相应产品并拥有自身的高壁垒通道,使得公司在产品定价时更加具备话语权。

与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合作,有利于减少市场失灵带来的损失。市场失灵是导致医疗险亏损的原因之一。20世纪70年代,美国健康险采用的是“实报实销”的看病模式,病人可以自由选择医疗机构,因此产生的市场失灵问题,引发了“大处方”、过度医疗等医疗费用增加的现象,医疗费用的增加导致保险公司面临业绩压力。而联合健康的这种深入渗透医疗机构的模式则是最好的控费手段。通过联合健康公司的处方审核,联合健康可以识别不合理用药、为客户寻找更高折扣的替代药品,也可以控制保险公司医疗支出,提高业务利润,实现患者和保险公司的“双赢”。

我国医疗体系“以药养医”的现状衍生出大处方、过度医疗等问题。目前政府推行的“医药分开”、“带量采购”、严控医保药品和材料目录等方式控制费用的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过度医疗问题,但是缺乏对不合理用药的精细化管理。我国保险公司由于不具有信息系统和渠道的能力,对客户的药品选择没有支配权,导致国内健康险业务面临亏损的现状。我国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收购医疗IT服务商和药品渠道公司等方式延伸产业线,为客户提供管理式医疗服务。

3)重视医疗险,一定程度上减少对重疾险的过度依赖

联合健康以医疗险为主,医疗险的保费收入用于投资的周期仅为1年,公司对投资收益的依赖度极低。而我国健康险仍以重疾险为主。重疾险一般为长期险,利差占比通常在20%以上,相较医疗险的短期特性仍有较为明显的利差损风险。与此同时,重疾险费率固定、单笔赔付额较高,若单一病种发病率快速上升,保险公司盈利空间则有可能大幅缩窄,而相比之下,多数医疗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于不同年份重新定价、且受到单一病种发病率提升的影响较重疾险偏小。

4)充分发挥健康管理与保险业务的协同效应

目前国内商业保险公司的健康管理处于前期的数据收集阶段,数据收集手段主要是线上调查问卷及手环等可穿戴设备。而联合健康等成熟健康险公司已通过OptumHealth和OptumInsight,对用户的健康数据采集、健康习惯管理、健康状态跟踪、健康方案制定以及全社会整体健康情况的预估进行了很好的把控。当保险公司从单纯的理赔角色转变成一个给用户通过互联网进行健康管理、寻医问药、以及日常健康维护和急病救助的门户时,其保险业务势必在获客便捷性、成本有效管控等方面大大受益。我们看到,公司近年来不仅赔付率稳定且优于行业,运营费用率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改善。

​​

​​

5)拓展医疗信息服务业务,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2020年,联合健康OptumInsight利润率高达25%,公司利用自身数据和服务优势,打造医疗信息服务系统并适时对医疗服务提供商、政府、生命科学公司等机构进行系统和数据输出,这种轻资产模式而创造的利润全新增长点对险企竞争优势的提升大有裨益。

6)加强与企业、政府合作,提升业务品质

在美国,政府业务为保险公司来带来的利润率相对稳定,而个人市场是保险公司需要谨慎承保的市场,这主要是因为有工作的人是相对健康的,他们往往通过企业投保团险,老人和穷人的健康费用支出是由政府负责,所以投保个人健康险的群体往往工作不太稳定,赔付率也可能比较高。加之个人险市场刚刚开放,各公司经验不足,制定的费率水平相对较低,导致保险公司在商业业务中产生巨大亏损。在政府市场中,保险公司仍然获得稳定的收益,这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是一个稳定的长期的现金流。

联合健康Medicare和退休业务是公司保险业务的中流砥柱,而其中政府主导的Medicare Advantage占比最高,社区和州立业务也持续高增速。近十年商业保险客户复合增速仅为0.55%,主要是由于部分公司型客户将他们的退休人员的商业保险计划从转向了Medicare Advantage计划。大型企业和政府业务有利于客户基数的稳定、企业形象的塑造、规模效应的扩大和费用管控的加强。

1.2.2 凯撒模式:“保险-医院-医生”闭环管理模式

1、商业模式已较为成熟,业务实现稳定扩张。

凯撒医疗(Kaiser Permanente)集团诞生于1945年,是美国最大的整合医疗服务系统之一,是美国健康维护组织HMO(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的鼻祖。截止2020年,凯撒医疗集团在美国拥有1240万会员,21.7万名员工,2.3万名医生,医疗业务覆盖8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

凯撒营业收入从2016年的646亿美元上升至2020年的887亿美元,四年复合增速8.25%。净利润波动较大,净利润从2016年的31亿美元上升至2019年的74亿美元,又在2020年下降至64亿美元,四年复合增速约为20%。

​​

健康数据解析专业方法

​​

凯撒主要遵循着“保险-医院-医生”集团的闭环医疗管理模式。在保险公司、医院、医生集团三位一体的封闭体系内,凯撒实现了自负盈亏的高效运营,并通过预付费制度为医疗机构提供了成本控制的动力。凯撒销售健康险产品筹集资金,并通过自建或合作的方式建立自有的医疗服务网络为会员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目前凯撒在该商业模式下已经发展较为成熟,基本业务在稳定发展和扩张。2020年医院数目达到了39家,社区诊所数目由2015年的622家增长到了2020年的723家,凯撒会员数目也从2015年的1020万增长到了2020年的1240万人,员工数目和医生数目也在稳步提升。

2、保险-医院-医生闭环式管理模式促进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

凯撒体系最初是医生的创业行为。Garfield医生与当时修建水利工程的凯撒公司的老板达成协议,凯撒公司的员工向医生每年缴纳一定的费用,医生就会提供当年的医疗服务。二战以后,凯撒的模型已经能够运转,所以他们希望将这一模式推广到社区。当凯撒的医生走出工厂进入社区的时候,没有医院愿意接收他们。因为当时所有的医生都是按项目收费的,即看一个病、收一份钱,而凯撒的医生是预付的,即收取固定费用,未来不会额外收取费用。其他医生认为这种模式会影响他们的收入,于是形成联盟拒绝凯撒的医生进入他们执业的医院。在这样的情况下,凯撒的医生决定自己去建立医院,因而形成了今天的三大实体:

凯撒基金健康计划(KFHP):主要负责通过保险业务筹集资金并实行预付费制度以保证资金流稳定供给。为非营利性的公益性组织,通过制定健康计划并与个人或团体签订预付合同来提供全面的卫生保健服务。该计划还包括美国政府针对老年人和残疾人士的医保项目,针对儿童和低收入人群的福利项目。

凯撒基金医院(KFH):非营利性的公益性组织,为凯撒计划所拥有并运营,主要负责制定预算并为会员解决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需求,结余的资金可以在集团内部再分配。基金医院利用凯撒基金健康计划的资金,在美国部分地区建立社区医院、门诊设施或者与社区医院合作为会员提供医疗服务。截至2021年,凯撒医疗集团共设有39个集医、教、研于一体的国家级医疗中心,主要从事疑难重病的诊治。医疗中心周围设有诊所,负责提供一般疾病的诊治。边远地区则采用派出护士的形式,向会员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和健康管理等综合性服务

凯撒医生集团(PMG):由医生合伙组成的专业组织构成,为会员们提供医疗服务,费用由健康基金支付。凯撒医生集团相对独立,通过与凯撒医院谈判获取人头费。但医生集团也遵循风险共担机制,如果医生集团能够有效控制成本,就会有更多的结余资金用于再分配;若成本控制不佳,医生的收入也会相应减少。

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它将风险在系统中重新分配,即从个人、企业上收来的风险重新分配给了医生和医院,激励医生减少无效的医疗资源浪费,进而达到降低整个医疗体系的成本、控制费用的目的。

​​

健康数据解析专业方法

​​

凯撒模式具备三个特点:

闭环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医疗服务方一般不会为健康计划以外的成员提供医疗服务,同时凯撒健康计划也不会和其他医疗服务方直接联系。这种模式保护了三个实体之间的联盟关系,继而将市场博弈成本降到最低。在这一模式下,保险公司的营收包括保费收入、老年人医保等来自政府的资金、共付和免赔等,公司的支出包括分给医生、医院、医药、其他保险利益、保险公司管理等各项成本,最后结余是营业利润。封闭系统下可以非常清楚地掌握资金的来源、分配和结余,因为系统中没有资金流出。

预付费制度。凯撒目前采用的是预付费的会员制,即在缴纳年费的基础上,会员可以自行选择保险等级并实现总额预付,按照所购保险的不同等级享受不同的医疗保险服务。预付款项后会为会员分配医护人员,确定诊所和医院位置等。

按人头付费的医疗模式,分散险企风险、避免医疗资源浪费。按人头付费的医疗模式意味着凯撒会员无论是否发生医疗费用都会每年支付给凯撒一笔固定的费用。报酬的数量根据每位病人的平均预期医疗服务需求量决定。在这种制度下集团获得的资金固定化,因此医生出诊次数对利润没有影响但会员的健康状况则会影响医院支出进而影响利润,这种按人头付费的方式下,医生就没有动机去执行更多缺乏效率的医疗服务,因为分配的钱是固定的,在医疗服务中消耗得多,医生得到的就少,较通常的按项目付费的方式可以更为有效地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

3、凯撒模式对我国险企的启示:整合医疗系统、建立风险共担机制。

1)建立高度整合的医疗系统

一是医疗保险与医疗服务的整合。凯撒将医疗保险与医疗服务设臵为统一的利益共同体,结余资金在集团内实现再分配以避免按项目付费方式下医疗机构缺乏资金节约动力的问题。从其会员的角度来看,凯撒高度整合的医疗系统体现在该系统下一个组织业务可以触及到几个独立的医疗机构(例如,医院,多专科诊所,家庭护理,长期护理,药房等)。但同时三个独立的实体负责健康管理和医疗护理,即凯撒基金会健康计划,凯撒基金会医院和永久医疗集团。在这种业务布局下,健康计划和医院为联邦非税收状态,而医疗团体则以盈利公司为基础运营。

二是供方和需方利益的整合。凯撒通过健康管理降低疾病发生和就医成本,实现医患双方共同目标。凯撒的经营理念是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可负担的医疗服务并提高客户的健康水平,提高社区整体健康水平。由于凯撒按人头付费的医疗模式,集团的资金来源相对固定,提高利润的重要途径则为降低医疗支出,因此凯撒注重健康管理并且通过健康管理节约医疗费用。例如凯撒的风险识别与健康促进计划。该计划可以识别出高风险的哮喘病人,并对筛选出来的病人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例如确保其使用正确的药物,帮助他们改变行为与生活习惯,促使他们减少抽烟,增加运动。这样的健康干预可以有效的降低哮喘病人发病率,减少住院机会,节省住院费用。在健康管理下,医生可增加其收益分配,病人也可减少其就医的共付费用。

三是服务提供模式的纵向和横向整合。凯撒采用同行评议的方式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评价,促使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之间、不同层级的医务人员之间、不同专科医生之间的对接联系非常融洽,达成了纵向整合。同时凯撒实现了预防保健、门诊、住院、家庭康复之间的横向整合,使患者在不同阶段所接受的服务实现无缝衔接。

​​

​​

2)风险共担与激励机制促进医疗环境的改善

凯撒闭环模式使得保险端、医院端、医生端三方产生了经济一致性,保险端与医生端互相为对方的费用负责。为实现医疗系统整合的长期愿景,凯撒采用了医生端领导和管理的模式,使预算和绩效成为共担责任。凯撒给予医生设计和实施他们所提供服务的权利,这样的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和吸引人才,并能有效地对医生进行管理。此外,医生端每年与保险端协商确定一项年度预算。在年度预算的前提下,在保险端、医院端与医生端之间会有一项“风险分担协议”,各方共同承担互相可能发生的预算盈余或支出。

由于高度整合的医疗系统依赖于一级,二级和三级医疗服务提供者共同负责临床环境管理,因此组织难题可以通过医师团体的合作来解决。我们认为如果医生可以进一步成为医疗系统内的股东,而不是其接受服务付款的个体,那么凯撒的医疗系统将迈出真正整合的又一步,因此,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将成为医生积极参与医疗保健决策的关键要求。

3)借助对信息技术的定向投资积极管理患者体验

凯撒将电子信息和患者管理技术臵于其商业模式的核心,通过大量投资实现其综合健康计划,并在医疗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基本作用体现在(1)医生支持工具,医生能够与患者在平台交流,与患者沟通做检查、治疗以及用药等各种事宜。(2)医生决策支持工具,建立诊疗指南引导医疗决策,过度医疗时提醒医生诊疗行为。(3)成为病人在线预约就诊、付费、健康咨询与诊疗的平台。

除此之外,凯撒对信息系统的利用还体现在电子病历和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远程医疗和临床实践等应用。

电子病历被认为是改善健康安全、加强记录保存的工具,也是以数据为基础的临床指南。据加拿大医疗保健改善基金会估计,2004年至2010年,凯撒医疗投资超过40亿美元建立了美国电子医疗病历系统KP HealthConnect,将860万凯撒会员的医疗记录全部电子化,为医护团队提供了为会员提供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的工具。其中大型患者数据库包含多种信息产品,包括客户端门户、智能设备和医疗家庭监控系统。在数据库基础上形成交互式系统,以进一步实现医疗效率和患者体验的提升,例如,过去初级保健医生亲自拜访患者从而提出保健意见,交互式系统的出现代替了这一传统方式,使得医生可以通过电话或电子访问患者。这样极大地减少了医生或护理人员的时间以及患者的负担。

凭借强大的信息系统,凯撒横向整合资源,保证患者就诊的连续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远程医疗。例如,住院医师与住院患者一起为常见病症提供护理途径,出院计划人员寻找最合适的护理环境,凯撒提供专业熟练的护理设施以帮助患者康复。凯撒也一直致力于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之家解决方案,在医生配合和电子支持的熟悉家庭环境中鼓励个性化护理。例如,家庭康复过程中提供团队化护理,即由初级保健医生领导,并由一组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提供支持(包括护士,营养师,社会工作者和药剂师)。家庭个性化护理模式可以改善临床结果,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同时降低医疗成本。

凯撒的创新方法一直致力于加强临床实践的整合,许多计划利用先进技术和健康分析来改善患者护理体验。加菲尔德创新中心(Garfield Innovation Center)是这一前瞻性计划的核心。该中心是加州北部的一个大型实验室。作为电子病历的早期采用者,加菲尔德中心的任务是利用其可观的分析数据来改善结果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通过集成的医疗保健平台,凯撒可以为其研究人员提供跨医院,实验室,医生和药房环境的数据和分析,研究人员可以在受控的医疗环境中进行创意测试,其中包括模拟病房,医院病房和手术环境。该中心包含不同背景的工作人员,除医疗保健提供者(如医生和护士)外,工程师、建筑师和技术人员也参与其中,以推进临床护理的发展创新。

4)较强控费能力实现有效成本控制

凯撒医疗从多种途径降低医疗费用,其中包括:

一是通过降低住院费用降低医疗费用。凯撒通过多种方案降低急诊率、缩短住院日等以减少会员在实体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凯撒在2001年开发的电话转诊中心项目(KP on call),该项目为会员提供24小时电话转诊服务并对需要就诊的会员提供就诊建议。这一项目通过电话咨询减少了需要转入急诊的患者人数,进而有效降低了急诊费用。同时在医院端,凯撒医疗通过采取单人病房、临床路径标准化治疗方案、增加日间手术等多种方式降低医疗费用。

二是通过疾病预防途径降低医疗费用。凯撒通过多种方式对会员进行预防性健康管理,并通过对已病群体的随访和密集照护降低医疗费用。SCPMG的Heart Failure Transitional Care Program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术后医疗照护,降低重返率进而有效降低了死亡率和急诊率。

三是通过制定保单规则、监控医生行为、与医疗机构进行价格谈判等方式控制医疗费用。

5)保险公司也应重视医疗技术的提升

凯撒在闭环体系内成立了基金,基金所投入的领域以医疗器械等新技术和新药为主。我们认为健康管理公司较传统保险公司更有动力去投资新的医疗技术,这一方面可促进闭环体系内运营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可推动全社会医疗体系的帕累托改进。

2. 展望:健康险与健康产业何去何从?

2.1 目前健康险在健康产业中的参与度还有待提升

医保结余呈逐年下降趋势,健康产业支付端仍需健康险破局。2020年,居民医保基金当期结存949亿元,累计结存6077亿元,结余率数年以来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医保支出压力逐年增大。医保支出的压力反映出我国健康险在健康产业的支付端中所扮演角色仍然不足。商业健康保险因为其在保险标的及可保风险方面与医保的相似性,应当起到作为医保的重要补充作用甚至在一定范围内替代医保。

商业健康险在社会医疗总赔付中占比仍处于极低水平,未发挥出明显替代效应。除去医保支出外,居民个人医疗支出在总医疗支出中仍占绝大部分,商保支出相比之下显得微乎其微。在居民个人医疗支付结构中,医保统筹范围用药(械)占了绝大部分,而我们认为,居民医保基金已经即将触及瓶颈,未来破局之道更多的可能是由市场化的商业保险对个人支付压力进行分担。

​​

​​

大健康、大养老成为行业未来已是共识,但险企投资健康医疗产业力度有限、且存在短视现象。随着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居民生活水平与健康需求不断提升,健康产业发展迅速,商业健康险迎来了大发展期。2011年—2020年,健康险原保费收入从692亿元快速增至817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1.6%,商业健康险已成为我国构建多层次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医疗医药、健康险、健康管理的闭环来看,我国保险资金投资于医疗健康产业还处于探索阶段。与医疗医药、医保相比,健康险、健康管理在健康产业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所以大健康经营战略逐渐成为了行业发展共识。但很多公司目前并未真正解决健康险与健康产业的协同经营问题,在投资健康医疗产业的时候,更多的是从投资收益的角度出发,而非着眼于整个行业、或公司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考虑问题。例如大多数险企都是推出自家公司健康险医院、药品黑白名单,并未想到参与筹建一个全行业统一、规范的商保目录。

​​

​​

我们认为,赔付方式、产品受众、费用控制的问题使得目前健康险在健康产业中扮演的角色有限。从长远来看,健康险未来的新机遇将一直存在。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降低个人医疗费用支出占比、政策鼓励等多重因素将助推健康险大发展。但是,健康险如何与健康产业产生良性互动,使其在健康产业中起到关键作用,促进整个健康产业的发展当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当前健康险主要面向健康人群,对于非健康人群缺少必要的覆盖,无法满足大健康时代健康产业对全民健康保障的要求。长期以来,保险企业基于自身风险管控考虑,仅仅面向健康人群提供健康保险产品供给,但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慢性病的年轻化,需要逐渐将带病人群纳入商业健康保险的范围内,构建覆盖全人群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全民健康保障水平。但带病人群的逐渐纳入,也将对保险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与精算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次,单纯的事后费用补偿功能已经不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与保险需求,无法适应大健康时代的健康产业对保险的发展要求。从目前国内市场推出的商业健康险来看,大多是费用补偿型与定额给付型的,仅仅充当了医疗和健康服务买单的“出纳”,缺乏疾病监测、健康管理服务等衍生功能,无法对消费者的疾病风险与健康进行干预与管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健康与保险需求变得更加多层次、多样化,这种单纯的“事后”理赔补偿功能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大健康”时代保险需求向投保前后两段广阔延伸的现实需求。

​​

​​

最后,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缺乏有效合作机制,医疗费用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行业盈利能力有待提升,无法适应大健康时代健康产业整体融合发展的趋势要求。我国健康险主要以事后支付的重疾险为主。事后支付模式并不直接参与医疗费用的报销和结算,无法对医疗供方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事后定额赔付的方式中,医疗产品和服务和险企无关,其价格和质量不会影响到险企的对健康险产品的销售。所以险企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培育医疗服务网络,对制药行业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不仅导致产品结构单一,产品线宽度无法得到拓展,同质化严重,而且使得医疗费用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保险公司运营成本过高。再加上企业专业化水平不高,市场价格战竞争激烈,企业盈利能力严重不足,致使商业健康险虽然拥有万亿级的蓝海市场,却面临长期不盈利的尴尬局面。如果长此以往下去,将有可能导致,医疗费用飙升、赔付增加、随着健康险保费增长,健康人群退出,保费继续增长的死亡螺旋。

2.2 未来健康险如何与健康产业形成良性互动

银保监会带头研究制定《意见》推动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融合发展。2019年12月30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由银保监会牵头商相关部门研究制定的《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促进社会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多项政策举措,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扩大商业健康保险供给”,明确指出要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医保服务和医保控费,完善大病保险运行监管机制以及推动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融合发展。

以下将分险种讨论,展望未来我国未来不同种类健康险与健康产业如何形成良好联动。

2.2.1 医疗险

我们认为,以消费者的多元需求为中心、整合医药险以及监管部门的各方资源,只有这样的全流程、闭环式的发展模式,医疗险才能突破以往靠流量和价格拼抢市场、导致险企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困境,才能与健康市场形成良性互动。

通过医疗服务产业,整合医疗险与医疗服务,加强多方主体深度合作。借鉴联合健康以及凯撒等国外成熟健康产业模式,医疗险可以通过细分客户群体,精准挖掘需求以及并购医院等方式,加速渗透医疗机构,提升定价话语权和控费能力,充分发挥健康管理与保险业务的协同效应,拓展医疗信息服务业务,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借助药品及其他健康产品销售产业,建立“医”+“药”+“险”的生态模式。1)医疗险可以借助镁信健康与诺华肿瘤、神州细胞等国内外制药公司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稳定、低价地获得药品,同时反哺药企帮助它们开拓客源。2)国家医保局可以携各家保险公司同药企谈判并制定商业医保目录,进而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保险公司可以通过闭环实现费用控制,药厂可以通过保险公司稳定销售渠道。3)险企还能与药企合作,针对药品推出和完善特定疾病的医疗险。

优化医保支付模式,通过与医疗机构合作,为医疗险客户提供医疗直付服务,提升医疗险竞争力。如泰康人寿与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心医院合作,推出“健保通”直付式理赔服务;友邦保险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国际医疗保健中心一起,开创互联网医疗直付落地公立医院的新模式;平安健康与上海国信春田门诊合作,为高端医疗保险客户提供直付服务。直付模式能给医疗险客户带来更优质的服务体验,能间接加强医疗险竞争力。

加强健康管理产业布局,合理控费,细分客户群体,精准挖掘需求,使医疗险能适应多方面需求。借鉴联合健康将客户群体分为四大类的方法,对低端、中端、高端医疗险的客户群体进行细致区分,增加医疗险种类,对并在每类别中进一步细分,有针对性地为不同群体提供差别化的保险方案,做到定价精准、控费有效,满足个性化的医疗险需求。保险公司可以转对“已病”赔付至对“未病”预防,通过提前对医疗险客户进行健康管理,降低以后被保险人发病时的严重程度。

明确、规范、实践长期医疗险费率和免赔额调整的有关事项,支持医疗险产品结构向长期化发展。目前市场中长期医疗险的最长保证续保期为20年,更长期限的保障缺口还明显存在,长期医疗险的巨大发展潜力亟待释放。通过可调但可控的费率和免赔额设计,保险公司可以有效改善未来医疗费用过高的赔付风险问题,由此设计开发和销售更长期限的医疗保险产品,解决短期医疗险稳定性较差的问题,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于长期保障的需求。

​​

​​

2.2.2 疾病险

规范疾病险承保程序,增强健康管理等增值服务。自2021年2月1日重疾险新定义正式实施以来,重疾险正由“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未来重疾险产品核心价值应该体现在专业化的健康风险预防和健康管理服务方面。因此,保险公司应规范重疾险承保程序,加强与医疗服务机构的深度合作,利用科技技术,建立起被保险人健康信息动态管理系统,提供更符合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定制化产品。

保险公司可以加强与医疗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或自建医疗体系,为被保险人提供健康风险预防服务。通过对被保险人开展定期体检及健康测评工作,建立消费者身体健康信息动态监管系统,规范疾病险投保、承保和理赔程序链等方式,可以增加与被保人的交流触点,增加客户粘性,还能保障被保险人的长期动态健康。这种模式对险企和被保险人能起到双赢的作用,险企能通过较少的前期投入能降低赔付率,而被保险人则能获得更健康的身体。

保险公司可以将疾病险与健康管理服务结合,加强被保险人的全方位疾病需求。目前我国的疾病险还是以金钱赔付为主,赔付后对被保险人的诊疗过程服务几乎为零。保险公司未来或会将健康管理服务与疾病险相结合,可通过提供上门服务、私人医生、协助制定康复后期健康生活计划、药品采购等增值服务,提升被保险人体验。

2.2.3 长护险

建立长期护理数据库,推进长护险与养老护理生态服务方进行有机整合。我国已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目前主要以政策性保险为主导,而商业护理保险市场呈现规模小、产品价格高、保障功能弱、产品特色不明显等特征。未来,保险公司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长期护理数据库,开展失能风险预测及科学精细化管理,研发商业长护险产品。此外,针对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和失能风险,提供补充性的长期护理保障解决方案,构建保险与养老护理机构的利益共同体。

保险企业养老康复服务可从康复医院和养老社区拓展到上门服务模式。我国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居家为主、以社区、机构为辅的养老照护格局,未来各保险企业推出的养老康复服务应当更加注重培养专业护理人员,并提供上门康复护理服务。

保险公司可与现有养老康复品牌合作,利用其现成消费者历史经验数据创新出针对不同护理需求和消费层次的异质性长护险产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目前社会强制养老保险亏损情况日益突出,商业保险更应当抓住商机,研发新型老年护理保险。传统形式上的养老保险仅支付金钱,并不能满足老年人需要陪伴以及专业照顾的需求,因此未来保险公司可以将传统养老保险和护理服务相结合,研发出以具体照顾护理为给付形式的互利性养老保险,有效降低长护险费用高的问题,拓宽消费面。

2.2.4 失能险

加强精算技术研究,积极探索失能险理赔管理模式。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在中国还是“新”产品,精算技术缺乏而且经营经验不足。保险公司应加强精算技术研究,开展失能风险预测。此外,由于失能收入损失保险产品自身的特点,如失能的界定与认定、保障范围等,容易造成理赔时理赔额超过被保险人购买保险以前的收入,失能被保险人缺乏积极治疗并返回工作的动力,从而使得赔付时间延长,导致保险公司赔付经验恶化。保险公司应积极探索理赔管理模式,如可以通过早期干预、职业康复计划来减少失能索赔持续时间,减少索赔风险,同时,提供多种增值服务来协助理赔。

未来保险公司可与健康管理机构合作以能够获取数据来源和优化理赔风险管理。1)健康管理机构的大量用户历史经验数据可以为保险公司设计针对不同职业、年龄、性别等的创新性异质产品,并通过健康管理机构为不同群体精准推销相关失能险产品,逐渐拓宽用户渠道。2)理赔风险管理是失能险经营的重点,为准确把握理赔额度,避免理赔额超额和理赔时间过长等问题,可以通过健康管理机构对投保人的早期干预和职业康复计划等来减少失能索赔持续的时间,减少索赔风险;同时,还可以提供多种增值服务来协助理赔,如医疗专家或职业专家为索赔人提供医疗及职业建议、索赔前探访服务、重返岗位服务、为自雇者提供特别服务等方式减少理赔风险,改善理赔经验。

2.3 数字健康的发展现状和空间

2.3.1 数字健康发展现状——以平安好医生为例

随着医疗健康的逐步互联网化,健康产业的核心要素不断数据化,这些大数据将成为数字健康的基础,在健康产业的发展中实现巨大价值。例如,医院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产生了诸多结构化的数据,则可以基于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并将其应用于各种场景,这就实现了初步的数字化。医疗健康数字化是走向智能化的必经之路,数字健康的发展按照时间进程会经历六大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对数据的依赖程度以及应用算法的复杂程度不断加深,医疗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

健康数据解析专业方法

​​

作为我国头部险企中国平安旗下的互联网医疗健康企业,平安好医生在数字健康方面走在了行业前列。平安好医生于2014年底成立,2015年上线APP,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截至2020年12月31日,平台注册用户数达3.73亿,期末月活跃用户数超7260万,是国内覆盖率第一的移动医疗应用。作为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的领军企业,平安好医生的数字化发展情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数字健康发展现状。

我们认为,平安好医生的发展凝练了数字健康由易到难的发展过程:由收集、解释数据发展为对数据进行初步应用。平安好医生诞生之初提供互联网挂号、问诊、购药等平台模式的浅层信息流转应用,对应数字健康发展的第二阶段。平安好医生在该阶段的发展已步入成熟区,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平安好医生与62个省、市、地区政府的相关机构合作,提供新冠肺炎实时线上问诊服务,同时还与30家行业龙头企业对接输出24小时线上问诊服务,使得在疫情高峰期间,平安好医生日接诊量超过70万人次,相当于70多个三甲医院日接诊量的总和。

​​

​​

之后,平安好医生研发了AI辅助诊疗系统(包括智能重症监护系统、AI智能辅助问诊系统、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和智能医疗安全监控平台),该系统可以帮助患者实现精确导诊,并已实现超过99%的导诊准确率,同时还可以为医生辅助诊断并提供用药建议,准确率均超过90%。该系统能够成倍提升医生问诊效率,大大降低误诊、漏诊的概率,并于2020年获WONCA最高级别认证,成为首个国际认可的AI医疗系统。这对应着数字健康发展的第三阶段,即拥有数字化辅助医疗的大数据医疗时代。由此可见,我国数字健康已经步入大数据医疗时代,实现了对于医疗健康数据的初步应用,而对于实现数据预测、数据输出等数据的深度智能化应用还有待探索。

​​

​​

2.3.2 数字健康发展展望

我们预计,数字健康未来有望在健康产业形成医药险闭环的全流程、各种场景进行数字化渗透。根据波士顿咨询预测,预计到2035年,中国数字经济将达到16万亿美元,数字健康经济的贡献率有望达到45%。我们认为,未来我国健康险与健康产业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医-药-险闭环是大势所趋。在这样的广义健康系统中,数字健康在微观、中观、宏观层面上均会得到大力发展,最终实现健康产业智能化。

1)微观层面。对于患者而言,高度数字化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医院、药企、险企收集用户的庞大的搜索、问诊、购药、理赔等环节的数据最终可以形成针对每个用户的精准数字画像,据此可为客户提供智能疾病预测、精准预防建议等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对于医生而言,丰富的患者数据可以提升医生对于患者健康程度的掌握情况,降低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误诊、漏诊概率,还可以增强不同层级医生之间的学术、技术交流,提高整体的医生水平;对于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就诊活动而言,AI辅助诊疗、用药建议、风险评估、临床研究甚至手术机器人、人机交流等高度数字化产物可以极大提高诊疗的效率与水平,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

2)中观层面。对于医疗机构而言,数字病例、数字化内部信息管理系统、数字化医患信息互动系统等可以加强医疗机构的运营质量与效率;对于药企而言,AI技术将助力药物研发,大数据背景下的用户画像可实现精准营销;对于险企而言,高水平的健康管理服务将降低健康险客户的发病率,并且精确的用户医疗数据可以极大降低逆向选择以及隐瞒投保的概率,从源头上进行控费,并且降低了针对细分人群设计个性化保险产品的难度,有助于产品丰富度的提高,未来的健康险市场将趋于高度成熟。

3)宏观层面。大数据将提高政府监管机构的实时监管水平和疾病防控能力,大规模流行病将更快地被扼杀于摇篮之中。

  • 94 views
    A+
发布日期:2021年09月13日 12:00:00  所属分类:知识经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