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拉姆(德拉姆堡)

原标题:德拉姆(德拉姆堡)

  “德拉姆”古道(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2日16:26 滇池晨报

  主页 新 闻 云南 地产 法律 报刊 娱 乐 文化 教育 健康 旅游 时 尚 IT 汽车 各地 专题 短信邮件“德拉姆”古道http://www.yndaily.com云南日报网“德拉姆”古道(组图)茶马古道

  舒展生命自然的纯美

  云南、四川、西藏境内的横断山脉,将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连接在一起,平均海拔为二千五百米以上,其中高黎贡山、碧罗雪山、梅里雪山三大山系形成三个峡谷,而且山巅终年积雪。因为南北山势,亚热带的季候风可以进入峡谷中,这里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气候,森林、水资源极大丰富,由亚洲的动、植物博物馆之称。在这片土地上,藏族、怒族、独龙族、纳西族、傈僳族已居住了上百年近千年。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从峡谷中流过,源头是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这个神奇的地区被人称之为“香格里拉”。骑着“德拉姆”从云南西部高黎贡山脚下的丙中洛出发,沿怒江而上,一直走到西藏南部小镇察瓦龙,沿途既拍奇美的风光,也记录马帮的风餐露宿,更多则是采访沿途的原住民,了解生活在这块神奇土地内的原著民族,探询千百年来延续至今的遥远自然和生命奇迹,于是你微笑,你流泪,你重新体验到生命的清淡与浓烈、卑微与尊贵。

  居住在这里的民族,就像高原的山脉一样,不卑不亢,充满了神奇般的色彩,与自然和谐地并存。这里能够给你一种力量,一份祥和及发自内心的喜悦。“德拉姆”古道(组图)丰收

  寻找原著民族的灵魂

  圣洁的梅里雪山,康巴人在高原草场引吭高歌,惊涛拍岸的怒江峡谷中,碧罗雪山、怒族人的春来声、织布声,孩童们的嬉戏声,淹没在夕阳的炊烟之中。自信、祥和、愉悦,是原著民族的灵魂。山里面的那些人,只能仰视他们,而不能够翻越他们。你可以看到他们,跟他们交流,你喜欢他们,或者热爱他们,他们则会给你一种很平和、很平等的感觉。

  104岁的怒族老太太在絮絮叨叨她的情感史:“年轻时,曾有过3个国民党军官要来娶我,我都没有答应。嫁人以后有了孩子,结婚五年后,还有国民党军官来要我嫁他,为了躲他们,我就跑到克戈宕去了……我知道我不能嫁给国民党军官,军官坐轿子,我和他们不是一种人……我嫁给过两个人,我18岁的时候,认识了我的第一个男人,那个男人没有亲人,每天东漂西荡,这家住一天那家住一天,我很可怜他,也喜欢他,就让他进了我家的门。他人太懒,我病时他看都不看,我一气就把他赶走了。第二个男人是自己走进我家门的,他才是很有本事的人,真正的男人,从他进家后,我家从不缺油盐……”

  饱经坎坷的84岁傈僳族牧师在回忆他去世的妻子:“我一年只能给她写两三封信,我知道她不会嫁给别人,只要她知道我还活着,就会一直等着我,她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她去世的时候正在种芋头,现在芋头已经收过两次,两年零三个月了……”

  在这个地区,几乎没有人没有宗教信仰,喇嘛教、天主教、佛教……他们都非常和睦地相处,不产生矛盾。他们都透露出一种情感出来,或是一个人的,或是一个地区的,每个人都有他的信仰世界,在让他平静,让他安详,让他努力地做他自己的事情。去到那里,你可以什么都不用做,只要用心倾听,怒江流域是民族和宗教大融合的地区,虽然常常遇到语言和理解问题,但交流并不只是依靠语言。开旅店的大妈两口子是怒族,大女婿和五女婿是白族,二三四女婿分别是傈僳族、汉族和壮族,看着他们一大家子在一桌上和和美美地吃饭,不理解交流的真正意义,你只能一旁琢磨“他们究竟用什么语言交流”。

  《德拉姆》一共收集了11位当地人的采访,包括乡村代课女教师、马帮汉子、村长、牧师、老和尚、小喇嘛、小孩、老农民,最老的104岁,最小的只有7岁。如果说怒江流域美丽壮观的景色构成了《德拉姆》的骨架,那么这些平凡人的叙述则是《德拉姆》真正的血和肉,是他们让这个地方具有了人文魅力。“德拉姆”古道(组图)《德拉姆》中的“大耳朵”

  净化习惯了混浊的我们

  透过《德拉姆》我们看到的是没有刻意渲染的怒江沿线的茶马古道,镜头代替了你的眼睛,停在某个美得能滴出水来的地方长久不动:自然的光照铺满画面,镜头中,小鸡轻轻地来去;104岁的瞎眼老奶奶,缓缓告诉你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泪水从她枯萎的眼中滑下;与兄长共妻的年轻藏族赶马人,望着篝火感激嫂子教会他男人做的事情,“心里把她当做姐姐一样尊敬”;年轻的小喇嘛,腼腆地讲起了那个让他心动的怒族烧香姑娘……还有,老婆跟别人私奔了的村长,被父亲打骂的儿童大耳朵,坐过牢的老牧师,为找不到真爱而烦恼的女代课老师……直打到你心坎上的,是他们的命运以及他们对待命运的从容态度。“德拉姆”古道(组图)赶马人和《德拉姆》导演(右)

  “德拉姆”古道(组图)怒江第一弯

  一切都沉淀下来,只有生命如此盎然地盛开。决不批判,决不说教,决不猎奇,决不煽情,决不哀怜,决不悲悯。这个眼睛如实地记录了每个人生存的尊严,让我们忘情于生命最本真的纯美,因为远离都市,远离喧嚣,他们客观地保持着几千年一直延续下来地淳朴。与他们极强地生存能力对应的是,对信仰的依赖与坚持。琐碎的言语,断续的眼泪背后,是老人饱经沧桑后满足的微笑或者点滴遗憾,是年轻人在现实与挣扎中的苦楚与失落。我们都尽皆收到,这已经足够。

  段颖艳(滇池晨报·都市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