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成 新乡文化研究
山西有日升昌,河南有同和裕同和裕。
清末民初,同和裕银号由王晏卿在新乡创设,之后迅速发展,由单纯的银钱业发展到银行企业,后成为以金融为中心的垄断市场的综合性的工商业。同和裕在省内外有银号近40处,企业单位遍及华中同和裕、华北以及东北各省,共有105个。本文将分期进行连载,个别内容略有改编。
新乡同和裕银号始末(三)
王仲成
同和裕的对外经济活动
1914年同和裕,王晏卿经吴文卓介绍,投资5000元,聘请日本人山崎显道为经理,在天津开设大东洋行,对日本做进出口生意。出口以棉花为主,因日本不产棉花,它的纺织原料多靠外棉。为了吸收外棉,日本关税机构不仅让外棉免税进口,而且每百斤还给予4元奖金,大东洋行在出口棉花生意上获得很大利润。其次为牛、马皮、废骨等,在天津制骨厂挑选牛蹄骨、牛羊角、蹄加工后,运往日本出售。后因经理与采购员信野从中舞弊,不听王晏卿的话,同和裕才从大东洋行撤出股金,脱离关系。
1931年,王晏卿还接办了天津环海贸易公司。这家公司,原为贺少臣和一个姓佟的集资合办的。后因贺、佟二人不和,经营失败。在1931年贺少臣与王晏卿商洽,把天津环海贸易公司转让同和裕银号经营。同和裕接办后。仍聘贺少臣为经理。为了扩大经营,陆续增加资金,聘用两个德国人做买办,建筑营业大楼和大仓库。出口贸易以蛋品、地毯、胡麻子和棉花为大宗,每年平均经营额达100万元以上。环海贸易公司经同和裕接办后,由于国际商业,来往日繁,经营活跃,获利甚厚。
王晏卿接办郑州志大蛋厂。民国初年,德国人在郑州乔家门开办了一个志大蛋厂,里面机器设备,极为保密,外人不能进去参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人需要回国参战,不能继续经营,经人介绍,将这个厂租给同和裕,在合同上订明所有机器不动,租期二年。一俟德人回郑,无论季节货或合同货,都必须赶快结束,将原机器交还业主。同和裕将蛋厂租到手后,一面营业,一面派万顺机械厂的工程师郭文渊带了两个助手,到厂内绘图,在新乡万顺机械厂内仿制,每部机器成本只合500元。据新乡祥太蛋厂人说,他们厂的机器是5万元,这说明王晏卿营业的利润是很大的。后来同和裕在开封、道口、漯河、洛阳等处开办蛋厂所用的机器,都是由万顺机械厂制造,其他蛋厂机件也由万顺修配、供应。他们的技术基础,就是从德人志大蛋厂袭取的。
同和裕经营煤业的活动
1928年,同和裕开始在河南豫北各地垄断煤炭经营市场,六河沟、焦作煤矿绝大部分煤炭归同和裕包销。豫北京汉、道清两铁路沿线煤场,很少别家经营。
到1929年后,同和裕在河南金融界已经占据了实力地位。为了进一步扩大它的经营范围,利用它的经济实力,和观音堂民生煤矿董事长张钫、六河沟煤矿经理王正廷以及焦作中福煤矿总办胡石青等联络,取得了三公司煤炭的经销权。由王晏卿亲自出马与三公司签订长期销售煤炭合同,并积极活动,分别派人在各重要车站和县镇遍设煤厂、煤站和大小不同的销煤点。据统计,自1929年起,同和裕先后经营的煤厂达10余处之多。包销范围更广,北至邯郸,西至潼关,都有它包销煤炭的机构。仅道清铁路沿线它的包销机构就有8处。销煤量按3个煤矿公司包销计算,平均每年在二十四五万吨。当时每售一吨煤净利2角,同和裕每年仅存煤业上的盈利至少有5万元。由于它的人事关系熟,能直接和各煤矿公司挂钩,资金又雄厚,一般中小煤商都不能与之竞争,怕遭到同和裕的排挤,赔累亏空,结果只好宣告歇业。
同和裕向工业发展的情况
同和裕为了向工业方面发展,王晏卿曾于1927年亲到日本考察,在下关、门司、神户、宝冢、大阪、东京、横滨、日光山、长崎等地参观了王子造纸厂、印染厂、皮革厂和铝器厂等工厂,历时35天,为他创办各项工业奠定思想和技术基础。在新乡开设的工厂有:万顺机器厂、造纸厂、火柴厂、蛋厂、修文印刷所、新新织工厂、贫民毛巾厂、水电厂等8处。在外地的有汉口、大连、漯河、郑州、开封等地大小工厂20余处。下边是它的几个主要工厂的情况。
1926年,同和裕已经办有职工学校并出版工商月刊。为了适应它所举办的文化事业的需要,投资6万元,在新乡城内西大街开设修文印刷所。筹备期间,从上海购买18匹马力锅炉1个,平面对开机1部,大小圆盘机各1部,切纸打脱机1部,铸字机3部,钉书机1部,划线机1部。这一年正式开业,同和裕派张俊秀为经理,内设印刷(包括石印)、装订、排版、营业等股。全体从业人员共计150余人,其中除一部分同和裕自己的练习生外,大多为招雇的普通工人。带有技术性的,如铜模铸字工、做账划线工、排版打字工和刻字工等,都是在北京聘请的。它的营业,到北伐军到达新乡后,国民党成立豫北日报社,它大部力量就为豫北日报社服务,并承印、推销各种书刊、账册及文具等用品。由于新乡就此一家,又和地方政府机关及各学校来往密切,故营业很活跃。
1929年,同和裕在新乡保安街开办万顺机器制造厂,投资15万元,购买安装元车8部,刨床2部,钻床3部,并安装了柴油发动机和立式锅炉等设备。聘请日本留学生郭文渊担任厂长兼工程师,还聘技术较高的工人担任车工、钳工、锻工和翻砂工等车间的工头,其余普通工人及临时杂工均在本地招雇,全厂职工共计150余人。
万顺为适应当时需要,主要承做各种成套机器和机器零件,并兼做修配业务。它的主要产品有:卷扬机、飞黄机、织布机、轧花机、轧面条机等。后来也制榨油、造纸、暖气炉、印刷及大小锅炉等机器。当时最受欢迎而且销路也最好的为飞黄机和卷扬机两种,其中卷扬机不仅供焦作、观音堂等矿厂使用,而且陕北、白水以及江西等处煤矿也到新乡来定货。它是新乡最早的机器制造业,从此新乡各厂所用机器,很多就不用再以高价从外埠购买了,而同和裕就能够用较低成本获取高额利润。
1930年,同和裕接办中益织工厂。这个厂原是由孔吉人为通丰面粉公司生产面口袋布,在新乡北关顺河街创办的中益织工厂,设备简陋,效率不高,布的售价超过了农村土布,营业日趋亏损。到1930年,仅欠同和裕一家的债款,即达千余元。同和裕将该厂全部资金折500元,接收过来。他接收此厂,不仅为了债权减少损失,也还有他的另外目的,那时同和裕每年总要买些棉布、衣料、线毯、毛巾等赠送职工,作为年终酬劳或奖励,接办此厂,自己能够生产这些东西,不仅可以减去这笔开支,而且可以进一步扩大在轻工业方面的经营。所以接办后,立即进行扩张,增加资金2万元(经常透支在15万元以上),改中益为新华织工厂(先名新新实业社,后改为新华织工厂),把接收的20张木制手推机改为脚踏机,并增添脚踏机、织毯机10部,大小毛巾机6部,织绸机10部,压光机1部,打花板1台,合线机1部,及漂缸、漂染锅等设备。全部职工150人,临时工一般在30人以上。产品由原来的面口袋布改为府绸、纺绸、线春、胡绉等,主要产品为粗细条布、10斤细布、线格呢、毛巾、线毯、帆布等,这些产品,除部分留用外,大部运到上海加工炼染,批发运销外埠,线格呢行销天津、济南及河南各重要市县。年总产值约40万元。
1931年,同和裕在西关卫河南岸开办新乡水电公司。王晏卿看到新乡工商业发展很快,市面日趋繁荣,他为了操纵动力,乃投资20万元,在西关购地11亩,修建水电厂一所,安装西门子262K勹式发电机一部(原计划安装五部),100匹马力拨克式锅炉一个,发电量为145千瓦,可以供16支灯头5000个,总计每年发电量为4800度。派新乡绅士张海澄(曾当过县公款局长)为经理,招雇技师1人,技工4人,职工总人数18人。最初因发电量小,只供同和裕所属各机构照明用电。随后逐渐扩充,开始对外营业。每度电价规定2角,各商户、机关、学校都相继订用。发电不到一年,因同和裕闹风潮就歇业了。当电灯明的时候,新乡就出现了两句歌谣:“电灯一明,同和裕必穷。”
同和裕为了掌握南北货运商情,在城内同和裕总号至车站亨源荣分号,架设电线,安装电话,总机设在总号。嗣因其他行业也计划安装,王晏卿便派人四处洽商,承包全部电话安装工程,并正式成立电话局(城内北大街),增添电话交换机及各种电话器材,雇用电话引信员和电话安装工人,由自用转为营业。(未完待续)
(本文转自《百年记忆——河南文史资料大系》(经济卷一),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