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光元,是剑河县太拥镇乌吉村村民。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后来又来了两位兄弟,与父母一家子,经历了八十年代的“包产到户、责任到人”的改革政策,曾经过上了一段“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后来,我结婚、生子、分家,离开了大家庭,建立了小家庭。开始分家的几年,种几亩田地、养几头猪牛、地里刨粮、市场出卖点农产品换回生活日用品,生活也算殷实自在。
帮扶干部给群众宣讲扶贫政策
但随着儿女们长大,要吃、要穿、要治病、要上学,家庭经济是经常收支难平,最后“因学致贫”。虽只有四口人,但儿子、女儿都从小学读到大学,全家的收入,除了维持基本的生活,就都用在儿女读书花费上。
儿女们的读书花费,开始是全部由家长负担的,后来才有国家少量的补贴。儿女们读书的费用固定每月都要按时给,否则就要辍学。
作为一家之长,我真是过了今天愁明天、过了上月愁下月、过了上年愁下一年。这样的日子,坚持到了2010年前后,我户被确定为精准扶贫户,政府加大了对贫困户的扶持,困难得到了一些缓解。
特别是后来政府组织机关干部结对帮扶,帮扶干部不但给我户一些直接的经济、物资帮助,还极力倡导我外出打工创收,以渡过难关。
乌吉村
此后,我长年外出打工,老伴在家料理田地猪牛,收入大幅增加,儿女在学校都有教育扶贫的政策帮助,加上助学贷款,我们家的日子也过得较为轻松起来了。
随着儿女们学业的结束,我户也逐步实现脱贫。2018年,儿子大学毕业后外出务工,2019年女儿大学毕业,并考上了工作。现在儿女均有了收入,加上我自己外出务工的收入、老伴的种养殖收入,大大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状况。
后来,我们家买了车、在城里买了房。在当地,可算是收入大“上台阶”的户了。2019年底,我户正式被政府确定为“脱贫户”。在这里,我需要再次感谢帮扶我们家的干部,以及党和政府的政策,才让我家明白了幸福是什么。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欧阳章杰 整理
编辑 徐涛
编审 尹长东 李玲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