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钢:实验教育社区“猫猫果儿”创办人
《儿子被学校强制休学,我带他离开了北京》、《陈钢:父母要让孩子觉得,在外面累了,回家可以安全地躺平》两篇丑故事推出后,很多人把“猫猫果儿”,称作魔法学校。
孩子成长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丑故事在开学之际,邀请陈钢校长和“丑故事·读懂孩子”的家长们进行了一次深度交流和探讨。
对于家长们最关心的这些问题,一起来听听陈钢校长的解答。
01 既想给予孩子选择的自由,又担心他适应不了当前的外部环境
“如其所是”:
我在河南平顶山,是孩子妈妈。
在教育理念上,作为父母的我很不自信,既想给予孩子自主选择的自由,又焦虑他适应不了当前的学校和社会大环境。
一方面,看到孩子个性十足,问题多多,很焦虑。一方面,自己又不能也不会强管,非常痛苦,搞得自己都抑郁了。
陈钢老师:
家长需要解决自己的焦虑问题
只是从妈妈的描述来看,我们无法从孩子的角度来考量这件事。从家长角度来说,是家长需要解决自己的焦虑问题。
这个家长其实很智慧,她已经发现了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自己。她想给孩子自由选择,又担心孩子适应不了社会。
希望家长可以从自身的角度来梳理一下: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他人,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因为这位家长在这个维度存在着底层矛盾的,而这种矛盾在亲子关系中也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到底哪个妈妈是真的?
02 如何引导孩子寻找她自己的兴趣?
“Sammi思无邪”:
我居住在悉尼,是孩子妈妈,孩子今年7岁,女孩,上一年级。我的问题是:
应不应该强迫她学中文?没有语言环境,她根本拒绝学。除了玩,对别的诸如乐器、画画等没有任何兴趣,也不爱学习,如何引导孩子寻找到她自己的兴趣?
陈钢老师:
学习和生活的意义感,才是生命中不同阶段最重要的课题。
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孩子是找不到合理的内驱力来做这件事情的。
移民家庭中的大人对于中文的情感是珍贵和合理的,但是这不能够代表孩子。因为恰恰是大人小时候的生长环境给大人创造了文化归宿感,而孩子的文化归宿感,需要在它们自己的成长环境中去寻找、建构,而不是被定义。
第二个问题,关于学习兴趣。这位家长也很诚实地用了一个词叫做“引导”。
经过猫猫果儿家长们的实践,我们会把“引导”这个词作一下场景化的解构。
所谓“引导”,意味着在人生的这个阶段,孩子在后面,家长在前面。家长设置一系列目标,孩子走向这些目标。这叫“引导”。
这样的方式一目了然,如果做到了,孩子是在复制家长的人生,或者复制家长理想化的人生。
我们一般的建议是:家长坚定地站在孩子的后面,关注孩子的视野和行动方向,并在他前进的道路上设置丰富和多元的场景,助力孩子的选择。
在孩子做出选择后,在孩子确定的方向上坚定地支持孩子。
在孩子困惑的时候,家长走到孩子身边,和孩子并列来面对问题。
当孩子受挫的时候,孩子会回转身来,这时候他只需要家长的一个抱抱,又会转过身去面对他自己设定的方向。
当孩子受到惊吓的时候,他自然会躲到家长身后。这时候家长就可以展示他们面对未知,甚至面对恐惧的有力的方式,从而成为孩子面对这些事情时的榜样。
这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当家长在前面,是复制;在旁边,是顾问和伙伴;在背后,是坚定和永恒的支持。
孩子的成长更需要支持者、伙伴和顾问。因为唯有这三个角色,才能支持孩子走向自己想走的方向,这就是每个人所根本具有的自由意志。
而在未来,唯有自主自由成长的孩子,才会感受到人生是有意义的。
在当下基本脱离物质匮乏的时代,学习和生活的意义感,才是生命中不同阶段最重要的课题。
03 如何解决孩子遇到问题时的畏难情绪?
“Danda”:
我是6岁女孩的妈妈,我女儿遇到难题时会变得非常烦躁,不思考先哭闹,或者干脆趴桌子上抱怨。
孩子大概闹30分钟左右才能平复(这期间我会跟她沟通安抚),她平静后,往往1-3分钟自己就能解答出来,或者在家长给点小提示下能解答出来。
但她在畏难情绪严重时会拒绝思考。这次解决了,遇到难题又会再来一次。
如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讲道理和看如何克服困难的视频的招数都用过了。
陈钢老师:
孩子需要的是,在现象中积累经验,而不是通过重复训练理解概念。
在孩子三年级之前,让孩子成为生活中的强者,不是放弃生活中丰富的体验,沉入学科教育中去。
建议家长了解一下数学的建模思维,或者皮亚杰的认知规律。
6岁这个阶段,孩子是从具体现象去感受的,他们还处在运算思维,逻辑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前。
这个时候,生活中的秩序感,丰富的生活体验,以及生活习惯的培养,是可以全面支持到孩子各个领域的发展的。
6岁的孩子还处在从“想象世界”到“经验世界”转换的过程中,孩子需要的是在现象中积累经验,而不是通过重复训练理解概念。
04 如何对待二胎家庭,孩子争宠的问题?
“猫妈”:
我们家两个孩子,哥哥12岁,一直在公办学校读书,9月份上6年级。妹妹4岁,九月份上幼儿园中班。
哥哥的思维比较成熟,经常看网络上的的信息,知道一些社会上的阴暗或者负面的东西,对中国的教育制度很不满意。
4年级以来,为了小升初,公办学校的语文老师很强势,要求刷题,令哥哥很抓狂。晚上做作业做到11点多,很多负面情绪,对老师内心非常抗拒,上这个老师的课程,孩子说有心塞的感觉。
回家都是吐槽这个语文老师(布置作业狂多、表里不一、打骂其他差生等,哥哥是优生,但是她对优生的要求更高一些)。
数学、英语老师,哥哥很喜欢。但是我们没办法转学、也没办法转班。
和语文老师沟通过,无法改变一些想法。不知道怎么和这个青春期的孩子沟通,让孩子更好地度过六年级。
同时因为二胎的原因,哥哥喜欢和妹妹争宠,晚上无法自己独立睡觉,需要故事书安抚陪伴。如果不能满足的话,可以大吵大闹一晚上,没有安全感。
想问老师有什么办法?
陈钢老师:
在二胎家庭,亲子之爱首先要让哥哥感受到。
觉得哥哥一直在扮演“被人要求的孩子”,和“自己想做的人”的矛盾中成长。
在智力和能力方面,哥哥显然是可以达到的,并也在外部的反馈中实现了这个人设。
但从睡觉的状态来看,“真实的自我”这一块的心理成长显然被压抑了。
他的心理年龄部分呈现出6、7岁孩子的特征。这个现象,在被认为的“好孩子”中是比较普遍的。
也是这个原因,会导致他和妹妹的争宠。智力发展了,但是心理成长在情感上被忽略了。
通常在这个年龄,孩子已经可以进入自己的精神世界并且往前行走。但因为心里力量的不支持,他还需要故事书来提供安全感。
他需要熟悉环境(家庭环境)真正的接纳,认同和哺育。
从哥哥网络阅读的特征来看,如果家长讲的是一个总体的呈现,那说明哥哥内心的情绪张力是比较大的。他更容易被“阴暗或负面的内容吸引”。
建议:哥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是匹配他的真实年龄的,家庭更需要关注的是哥哥的心理年龄的成长。
在二胎家庭,亲子之爱首先要让哥哥感受到。
如果哥哥得到的爱可以溢出,那么和妹妹争宠的现象就会自然消失。要让哥哥感受到,在两个孩子中,他是拥有一些特权的。
05 爸爸喜欢教训孩子,喜欢迁怒旁人,怎么解决?
“lucia”:
孩子爸爸喜欢拿反面教材教育孩子,翻来覆去地说上半小时,还不让人提建议,有点类似主子给奴才训话的意思。孩子生生被逼到崩溃。
比如昨天,和儿子的朋友一家一起出去露营爬山。中途在我们家的车上就开始数落另外一个孩子,其实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比如在充气床垫上蹦,在我们家的车上吃面包,然后顺带又数落了我儿子的另一个好朋友。说那孩子走路咚咚咚,说话嗓门大。
他爸一说起来就刹不住车。在说了15分钟之后,我试图让他收尾,结果还被他训斥了。
平时儿子犯点小错,也要被他批斗半天。我有时候看不下去,就出来提醒他,然后换来的就是矛盾升级和迁怒。但我不出来制止,他又没完没了。
而且每次被他训完之后,我儿子还特别往心里去,陷入深深地自责。
陈钢老师:妈妈要帮助孩子理解爸爸
从妈妈的表述上看,爸爸是自我中心的,有很强的家庭责任感,也有同等强度的社会不安全感。
妈妈和孩子站在一起面对爸爸,是不能够解决问题的,反而妈妈要帮助孩子理解爸爸。
当然这里的前提是:妈妈要不言而喻地告诉孩子:这个世界人人不同,在家庭中也一样。
而根本改变的课题,反而是:妈妈如何真正地接纳爸爸。
本质好像呈现出,爸爸需要妈妈的接纳和认同。
06 怎样才能让3岁的孩子听大人的话?
“Sunshine”:
儿子三岁,平时特别活泼好动,出去骑滑板车老是喜欢搞些惊险刺激的动作。主要的问题是:我们跟他说话不好好听,讲半天没有反应。
比如让他刷牙、吃饭,能磨叽半天都不好好配合,出去玩提醒危险动作不要做,也不好好听,趁你不注意的时候就溜跑了。
陈钢老师:
家长应在安全的环境下,让孩子大胆试错,而不是“事前提醒”和“事后唠叨”。
3岁的孩子这样很正常。建议家长在安全的环境下,让孩子大胆试错,而不是“事前提醒”和“事后唠叨”。
这时候孩子由于能力还不强,所以在安全的环境中,试错成本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孩子也有能力,在一次次的试错过程中,找到正确的保护自己的方法。这就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学习方式。
如果家长反复催促,唠叨和事前提醒,反而会让孩子故意听不见。
重要的是在心里底层,孩子会认为自己“不被重视”和“不够好”。而为了求证自己能够获得重视和认同,孩子会放大自己的行为。
07 4岁的二胎宝宝,反抗家长管束,会有暴力语言,怎么办?
“泊菲雅会所苹”:
我家二胎宝宝今年四周岁多。孩子现在对于我们家长管束特别反抗,会出现暴力性语言:“我打死你”、“看我咋收拾你”……
家里哥哥平时也是这么教育的,就不会像弟弟这样说呀。他现在形成反射了,好像只要不顺他意就会说这样的话。
陈钢老师:
如何真正地聆听孩子的表达,听见孩子真正想说什么
4岁多的孩子,因为社交的拓展,会把环境中的一些他认为很有力量的语言,来进行练习和运用。
因为他注意到了这样的语言方式很很有力量,一说别人就会很重视,就会有明显的认真的反馈。
那么真实的问题应该是:如何真正地聆听孩子的表达,听见孩子真正想说什么。
经常我们会发现这样的场景,家长敷衍地夸奖孩子,认真地批评孩子。
不管是夸奖还是批评,对于孩子来讲,他要的是家长能够认真对待自己。
所以,家长在哪里认真,他就会放大哪里的言行,来获取被认真的对待。
08 怎么让孩子重拾自信,有目标,有内驱力呢?
“真真”:
我家儿子11岁,要上六年级了。四年级暑假前开始,因为生育二宝(妹妹)的原因,精力体力不支,我对他的关注少了,交由爸爸负责。
爸爸管理松些,脾气稍急,导致从那个暑假起孩子更不自觉,作业更拖拉,有时能拖到半夜才写完。
尤其是假期,拖到最后就会钻空子故意漏掉部分作业,成绩也是直线下滑。
去年因为疫情期间,偷偷玩起手机游戏,迷恋其中。
为了躲避写作业,暑假里经常会偷跑出去玩几个小时才回来。对参加兴趣班也没兴趣,更别说补习文化课,根本不去。
马上就要小升初了,真的很担心。以前跟他程度差不多的男孩儿们现在成绩都在区里前100名,他却退到了四五百名(一共不到2000人)。
另外他对妹妹不友好,跟妹妹争东西争表扬,经常说我们偏心。但我其实,平时尽量对大宝更好些。
针对大宝的问题(没有目标和自觉性,作业拖拉,脾气大,说话不算话等),去年暑假还去看了儿童精神科,测试结果有多动症,轻度抑郁等。
怎么让孩子重拾自信,有目标,有内驱力呢?
陈钢老师:
教育,应该是辅助一个生命走向自由的过程。
这个问题的呈现,非常接近于我认为的“教育的真相”,而不是“学习的真相”。
这个时代,“学习”这个词已经被极大地扭曲了。
也就是说,学习成为了一个可测量,阶段性标准化的,跟学科相关的,能够产生“比较价值”的东西。
而学习本来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学习,应该是在成人的帮助支持和指导下,满足孩子融入社会,并改造社会的欲望的过程。
而教育,是辅助一个生命走向自由的过程。
如果这两个概念从根本上出现了问题,那么所要付出的代价,一定是人“一生的生命质量”本身。
比如说“幸福感”、“满足感”、“意义感”等等,教育本来应该是服务于这些词的。
离开“幸福”、“意义”这些生命的维度来谈教育,我觉得都是耍流氓,生命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
尤其在这个时代,成年人已经无法用自己的经验来预判一个确定性的未来。所以,绝大部分的标准和目标,本质上都已经失效了。
概念、知识、成绩、标准,其实已经不太重要了。
学习如何学习,在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才是学习价值本身。
09 该怎么让一个5岁半的孩子,有层次、并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
“早早妈妈”:
5岁半的男孩,之前普通话说的挺好,上幼儿园之后跟着其他小朋友学了一些方言和不规范的表达方式,而且说话表意不清,啰里啰嗦半天讲不清楚。
尤其是和女生在一起玩时,别人几秒钟表意清楚中心突出,他啰嗦1分钟也讲不出来。
提醒过他很多次,让他想清楚再说,但是目前收效甚微。
常常问他,今天在幼儿园干了什么?有什么开心的事情?和哪个小朋友玩?学习了什么?吃了什么?回答永远是“不知道”。
其实通过数学游戏来看,他的逻辑思维还是不错的,该怎么让孩子有层次、并准确的进行表达?
陈钢老师:
女孩的语言发展在幼小阶段,本来就比男孩来的快速和完整
对于一个五岁半的男孩来讲,这是一个非常正常和自然的过程。
在上了幼儿园之后,正因为学习方言和多元化的表达方式,以及孩子情感世界的丰富,导致原有的语言能力不能应对,孩子日益复杂的想表达的内容。
另外,女孩的语言发展在幼小阶段,本来就比男孩来的快速和完整。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不需要焦虑的。
如果有了这样的认知,家长就不会提醒孩子想清楚再说,并且不停地探究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
因为每个孩子都希望家长和自己分享自己感兴趣的快乐,而不是要求自己交代家长感兴趣的内容。
孩子有层次并且准确地表达,对于幼儿园来说超纲了,对一个故事的完整复述,这是二年级孩子的语文素养。
10 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
妈妈:
孩子已经初中了,但一直没有学习内驱力,不知道为什么学习。
每次和他谈话,似乎还可以,也自己说想考哪个高中,但是在任务的执行上,没有执行力。谈过了,说过了,就忘记了。
陈钢老师:
家长不应该把属于孩子的问题,变成自己和孩子共同的问题
如果是初二初三的孩子,大概率已经建立起了次元壁。
所谓次元壁,其实是这个时代的孩子采取的一种青春期叛逆方式。
也就是说,他会迎合家长,说出家长需要的答案。但是,他更多的是尊重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他并不希望家长进来。
这个说法是因为我看到家长描述中写道:“但是在任务的执行上,没有执行力”,家长这样的描述让我联想到:家长已经把属于“孩子的问题”,变成了“自己和孩子共同的问题”。
这样,孩子就谈不上有什么驱动力了,而是家长成为了驱动力。
所以在这种场景下,孩子确实无法做到内驱的学习,但是他依然会构建自己的生命价值,只是不会希望让家长看见。
11 妈妈:孩子迷上游戏,就不爱学习了
儿子马上就要上初一了。
在小学六年级上半学期之前,他回家还能主动先去做作业。等作业完成之后,我会给他玩一会儿手机,时间一般限制在30分钟内,基本都能遵守。
但从六年级第二学期下半部分时间开始,他回家已经不能主动先去做作业,而是想玩手机。
因为玩手机的问题,我们多次和他起过冲突,家里的IPAD,手机都被我们摔破过。
因为玩手机,学习成绩大幅下降,我们也非常耐心地给他做了很多的解释,玩游戏所带来的危害。同时也强调了不是不能玩,是必须在学习首先完成的状态下才能去玩的。
很多次苦口婆心的说教,没有起到作用,反而让孩子跟我之间的矛盾日渐加深。
总结他以往的种种表现,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 在学习方面的自律性比较差,做事情有拖延症;
2. 没有学习的内驱力,也不知道为什么学习;
3. 无法从学习中体会到快乐和学习带给他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4. 沉迷于手机游戏,感觉游戏的世界能带给他快乐和满足感;
5. 跟父母的沟通,尤其是跟我的沟通非常困难。只要我说学习,几乎没有什么好说的;
虽然这个孩子在学习上有很多的缺点,但是也有一些优秀的品质,如下:
1. 很有礼貌,虽然在家有些时候态度比较粗鲁,但是在外表现还是很有礼貌;
2. 富有爱心,非常喜欢小动物,除了家里的小狗喜欢外,对于流浪的小动物也很想去照顾;
3. 非常遵守公众场合的秩序,在公共场合有良好的行为表现;
4. 和同学的关系相处非常融洽;
运动方面还是比较出色的,垒球破了学校记录,其余的一些项目也都有获奖。
陈钢老师:
成长的真相:你敢有多信任孩子,孩子就可以有多好。
非常高兴家长在看见问题的同时,也看见了孩子的好多优点。
小学生,本应该是在夸奖中成长的。因为来自于成人世界的认同,会让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更渴望成为一个积极的成年人。
那么反之呢,孩子就会认为,进入成人世界是一件非常有压力的事情,会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就会采用趋利避害的方式来应对成长。
在这个暑假的猫猫果儿夏令营中,我们实证地发现:你敢有多信任孩子,孩子就可以有多好。
虽然夏令营是一个短期的呈现,但是我们依然觉得,这样普遍的案例是孩子成长的真相。
12 怎么在孩子的兴趣和学校要求之间找到平衡?
二宝妈妈:
我是一个8岁三年级儿子和3岁小班儿子的二宝妈。大儿子开学上三年级,目前在公立学校上学。
没有上小学前,我特别自信地认为这个孩子太省心了,善良、友爱、不惹事不怕事、跟谁都能玩得开、兴趣班都是自己选择的且都坚持得还不错(乐高、英语、游泳)。
对于大儿子,陪伴比较多,习惯上也培养得比较好,睡眠和阅读习惯都很好。
只要不是书写性的作业,他都很好,语文抄生字和作文特别排斥,会很拖拉。老师反应在学校也是动作很慢,时而发呆,磨蹭。
语文作业的要求非常高。写字本上我觉得孩子写得很好了,但老师经常还是要圈出来重写好多个字。
孩子也是要性比较强,经常自己写了又擦,擦了又写,后面越写越生气,就想撂挑子不干了。
一年级经常为了写字而生气,母子俩也有冲突。现在老师会有很多综合要求比较高的作业,类似“好书推荐卡”、“小队活动”、“设计队徽”,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个需要家长辅助。
孩子现在对语文比较排斥的,可能也是在学校没有拿到什么成就吧。
但是他其实很喜欢阅读,一年级开始可以独立阅读全是文字的书籍了。他看书也很专注,经常废寝忘食,早上起来随处可以拿着书看很久。
我自己觉得能这样阅读,语文是不怕的。只是怎么应付老师的那些作业要求,怎么在孩子的兴趣和学校的要求之间找到平衡?
陈钢老师:
当家长变成了助教,孩子就失去了家庭
“好奇心驱动”、“社交驱动”,和“成就感驱动”这三个维度的驱动力中,对于二年级小孩来说,“成就感驱动”的优先级是比较低的。
我想提一个略宏观的想法,我们都知道,教育环境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构成的。
在这个时代,本质上由于街头、大院、村口等身边公共场所安全感的缺失,导致在这个时代,社会教育是接近于缺位的。
而学校作为一个体制的存在,相对于个体家庭比较强势。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学校教育已经延伸到了家庭,比如家庭帮助孩子完成学校教育的任务,成为了普遍性的常态。
这样造成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家长变成了助教,而本质上孩子失去了家庭。
亲爱的读者,觉得文章好看,欢迎关注丑故事,看更多精彩的生命成长故事。
本文为丑故事首发,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