颉怎么读(颉怎么读作姓氏)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苍篇》,现存简87枚,其中完简53枚,残简34枚。经缀连后,有完简63枚,残简18枚。完简长30.3—30.4厘米,宽0.9—1.0厘米。有契口与上、中、下三道编绳,简背有划痕。保存有完整字1317个(其中含有标题字15个,重见字7个),残字20个。这批竹简,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苍颉篇》这部久佚古书保存字数最多的一个文本,因而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次发现。为了说明北大藏汉简《苍颉篇》的学术价值,特别是这一文本相对于以往多种出土简本所能给予我们的新启示,下面扼要地叙述一下《苍颉篇》的成书、文本演变与前此出土的《苍颉篇》简本的情况,然后说明这一文本与其他《苍颉篇》简本之间的差别,此文本的篇章结构、句式等编撰特点及其所引发的几点思考。

  颉怎么读(颉怎么读作姓氏)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壹)《苍颉篇》

  (八、九)

  成书、演变与多种简本的发现

  《汉书·艺文志》记载曰:“《苍颉》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历》六章者,车府令赵高所作也;《博学》七章者,太史令胡毋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体复颇异,所谓秦篆者也。”至“汉兴,闾里书师合《苍颉》《爰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依此,知西汉时这一被“闾里书师”改编过的文本所收字数是3300字。但值得注意的是,《汉书·艺文志》在所著录的“苍颉一篇”下有班固自注曰:“上七章,秦丞相李斯作。《爰历》六章,车府令赵高作。《博学》七章,太史令胡毋敬作。”从班固所著录的这个汉代皇家图书馆所藏文本分章情况看,是已将秦代《苍颉》《爰历》《博学》三篇合一且统名之曰《苍颉篇》,应该已非秦代三篇各自独立的原本,但分章仍依三篇其旧,合则有二十章,与以上所云被“闾里书师”所合并的六十字一章、五十五章形式的本子不同,不是一种文本。

  《汉书·艺文志》还记述,由于《苍颉篇》“多古字,俗师失其”,于是“宣帝时征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可知到了西汉晚期,《苍颉篇》连民间的书师亦已“失其读”,即不能通其音义了,还需要征调像张敞这样的古文字学家来解读。至西汉末与东汉时,遂有学者为《苍颉篇》作训解并作续编。

  颉怎么读(颉怎么读作姓氏)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壹)《苍颉篇》

  (一〇、一一)

  秦代时李斯等用秦篆所写《苍颉篇》等三部字书可能在西汉后即不流行了,即使是汉代时合三篇为一的五十五章之《苍颉篇》,以及西汉末、东汉年间在《苍颉篇》基础上续编的各种字书,虽在北宋时所修《新唐书·艺文志》中仍有,但到元至正年间编撰的《宋史·艺文志》中已不再见于记录。可见这些书在北宋时如还有存,有可能亦多只存于内府,不在民间流传,此后或即毁于宋室南迁时。

  20世纪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甘肃敦煌一带汉代鄣燧遗址中出土的汉简中首次发现有《苍颉篇》,其中一部分于1914年为罗振玉、王国维在《流沙坠简》一书中刊布,另外还有一部分是从书写《苍颉篇》的木觚上削刮下来的所谓“削杮”(亦称“削衣”)上保留的文字,现存英国国家图书馆,亦已刊布。自此以后,陆续在额济纳河流域的居延(1930)、居延破城子(1972—1976)、玉门花海(1977)、敦煌马圈湾(1979)、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尼雅(1993)等地的汉代遗址以及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1977)中出土的汉简内,先后发现了不同文本的《苍颉篇》残文。其中双古堆《苍颉篇》,保存文字最多,有541字,其他几种皆多仅存几十字至百余字不等,内容亦多有重复。

  2008年8月至10月,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在甘肃永昌红山

  颉怎么读(颉怎么读作姓氏)

  乡水泉子村汉墓M5中又发掘出140余枚木简《苍颉篇》,但简均残,现存可释读的文字约970个。其文本属于西汉晚期以后的七言本,即将原来四言本的各句后又加上3个字,所包含的原来四言本的字数应约有五六百字。

  2009年入藏北大的西汉竹书《苍颉篇》现存1300余字中,有一部分见于以上所发现的诸种《苍颉篇》文本,可以对读。但以上诸种简本的文字也有一部分是北大藏西汉竹书《苍颉篇》所未见到的。

  颉怎么读(颉怎么读作姓氏)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壹)《苍颉篇》

  (一二、一三)

  篇章结构上的新信息

  在北大藏西汉竹书《苍颉篇》发现前,通过上述出土的各种简本,学者们已指出了汉代时《苍颉篇》在篇章结构方面有三个特点,即:四字一句;每两句一押韵,即第二句句末一字押韵;韵部多为单韵,也有音近的两个韵部合韵。

  以上三个特点也体现于北大简本中。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北大简本中除前已知道的之职合韵外,还出现了幽宵合韵、支脂合韵。其中,幽宵合韵,在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所制合韵表中统计有18例,用例较多。支脂合韵,在该表中有9例,亦不少。可见这两种合韵方式,确在那一个时段(可能至少要上推至秦代)是普遍或比较普遍的。但简文之职合韵的有两章,而上述合韵表中之职合韵仅收了两例。如要作细致的分析,这也许反映了秦至西汉早期和西汉晚期至南北朝时期韵部押韵情况的差别。将来《苍颉篇》如有更多文本发现,相信会为秦汉时段韵部的变化情况提供更多的信息。

  由于在北大简本之前发现的各个简本均残损较甚,也未能发现记载一章字数为多少的文字,所以各个简本一章究竟为多少字即多未能确知。仅劳榦《居延汉简考证》认为《居延汉简甲乙编》所刊一件书有《苍颉篇》的木觚(9.1A、B、C)三面共写60字,与上引《汉书·艺文志》所述汉代闾里书师改编本一章60字合。此外,每章有无题目也无以知晓。

  颉怎么读(颉怎么读作姓氏)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壹)《苍颉篇》

  (一四、一五)

  北大藏西汉竹书《苍颉篇》显示的篇章结构则比较清楚,其中有如下四点是此前发现的诸简本中所未知的:

  1.同一韵部可有若干章

  根据简背划痕所显示的简序,章末简所标字数,并参考双古堆《苍颉篇》简文,可以推测出北大简本各韵部至少应有几章。在存有章名的各韵部诸章中,已知属阳部韵章的“颛顼”一章(136字)是完整的,之职合韵部中“□禄”一章,只缺首支简即为完整一章(152字)。这两章的完整性均有简背连贯的划痕及章末字数为证。其余诸章所缺简数不等,但均缺两枚简以上。

  2.同韵部诸章可能是相连编缀的

  例如:之职合韵部的“□禄”章末简(简七)与同韵部的“汉兼”章首简(简八)相连;阳部的“颛顼”章末简(简五二)与同韵部的“室宇”章首简(简五三)相连。

  颉怎么读(颉怎么读作姓氏)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壹)《苍颉篇》

  (六七、六八)

  3.每章简均以起首的两个字为标题,并在前两枚简正面顶端依序由右向左书写

  这种书写标题的方式也见于已刊布之秦简,例如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中的篇题“土忌”(日甲一二九背、一三〇背)。而以文章前面两个字为标题的方法与《诗经》多数篇题的设立方法是近似的。北大简本现存各章标题有11个,即:□禄、汉兼、阔错、币帛、□悝、

  颉怎么读(颉怎么读作姓氏)

  购、颛顼、室宇、云雨、□轮、鹖鸨。从各章现存简文可知,这些章题虽有的可以看出与本章所收部分字之字义有联系,但并不能涵括全章所收字词之意义,收入同一章内的文字,即使是下文所云“罗列式”句,在字义上亦并非均是义同、义近(或义反)的,甚至在词类上也并非均是统一的,比如说均是名词或均是动词。

  4.各章均在文末标明该章字数

  北大简本中现存标明字数的章末简有10枚,所标字数,多者“百五十二”,少者“百四”,即104。可知各章字数均在100字以上,但字数不尽相同。

  北大藏西汉竹书《苍颉篇》已知的每章字数均在百字以上,自然不可能是上述汉闾里书师所改编之五十五章每章60字的本子。至于是否与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著录的皇家藏书中之二十章本子相同,因为北大简本的章数尚不能确知,故此点亦未可确知。上述情况也说明在西汉时期,改造自秦代的《苍颉篇》《爰历篇》《博学篇》而成的《苍颉篇》文本,在当时似非仅有一两种。

  颉怎么读(颉怎么读作姓氏)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壹)《苍颉篇》

  (一六、一七)

  句式与句子的排列形式

  北大《苍颉篇》简本所见之句式,仍可归纳为以往学者根据出土简本所划分的所谓“罗列式”与“陈述式”两种。这里分析句式时所言“句”即指“四字一句”之“句”,所谓“句式”则是指同一句中文字的组合形式。由于北大简本保存相对较好,相连的句子较多,内容亦较为丰富,故得以进一步揭示《苍颉篇》句式的一些细节与句子的排列形式。

  1.罗列式,是将字义相近、相类(少数亦为相反)或相互有联系的字词组合在一起,排列出来,意在强调相互组合在一句中的各个字词的含义之内在关系。可以说,《苍颉篇》绝大多数句子皆属于此式,但这种排列,自然会使句子无法构成完整的语法关系。其具体组合形式则有如下几点:

  其一,此种句式中的文字,虽可能多是四字字义均相近或相类,如“玄气阴阳”(简五九),但仔细分辨,则可知前两字、后两字之间字义更密切。这一特征不仅体现于以名词组成的句子中,也存在于由动词组成的句子中,如“行步驾服”(简七)亦均是一句中四字义近或相联系,但仍是前两字、后两字的字义更近。这种情况最为普遍,因此亦成为在为《苍颉篇》作注释时,理解与阐释其字义,揣测编撰者之构思最重要的出发点。

  其二,有相当一部分属罗列式的句子,四个字并非字义相近或相类,而是前两个字之间、后两个字之间各有字义(或为假借义)上的联系,是同义字、同类字或义近字,而前两个字与后两个字之间并无字义上的联系,如“泫沄姪

  颉怎么读(颉怎么读作姓氏)

  ,髳岪絰枲”(简一三)。

  其三,在这样的罗列句式中,或含有联绵词(或称“联绵字”),如上引简一三中的“泫沄”。

  罗列式句子在同一章中的分布、排列,多数可以说是无语义联系的,甚至跳跃性很大。在《苍颉篇》中此种句子排列方式是较普遍的。

  颉怎么读(颉怎么读作姓氏)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壹)《苍颉篇》

  (二三、二四)

  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下几种罗列式句子的排列方式:

  其一,四字一句中,四字中的每一个字的字义均相近或相类,再由这样的句子连续两三句、三四句相组合,此种情况主要存在于鱼部、阳部韵诸章中。如鱼部韵章中,有“莎荔

  颉怎么读(颉怎么读作姓氏)

  ,蓬蒿蒹葭。薇

  颉怎么读(颉怎么读作姓氏)

  莪蒌,

  颉怎么读(颉怎么读作姓氏)颉怎么读(颉怎么读作姓氏)

  蓟荼。荠芥莱荏”(简二四),所罗列均是草名。但此种句子排列方式,总体来看在《苍颉篇》中是相对较少的。

  其二,连续数句所收字词的字义彼此间可以说是只在大的语义范畴上相联系,如阳部韵章中的“陂池沟洫,渊泉隄防。江汉浍汾,河泲涊

  颉怎么读(颉怎么读作姓氏)

  。伊雒泾渭,维楫舩方”(简五七至简五八),各句所收字词均与水有关。

  《苍颉篇》的罗列式句子将字义相近或相类的字词结合在一起,特别是还有若干这样的句子相聚合的情况,已体现出“以类相从”的编撰思路,与《尔雅》相似,这自然对于后来中国字书、字典的编撰方式有启示意义。特别是由于字义相近的形声字多有共同的形旁部首,这亦为此后《说文解字》用形旁作部首的编撰方式开了先河。这一点已有学者作过很好的论述。而这种句式堆垛义近字词,对汉赋的句式也显然是有重要影响的。

  2.陈述式,即句子中的字词间有语法关系,在陈述一个语义,而且这种“陈述式”的句子往往还通过若干连续的句子来陈述一个主旨。最典型的即是“汉兼”章内“汉兼天下,海内并廁……男女蕃殖,六畜逐字”(简八至九)这一段文字。但此种句式出现甚少,尤其是若干这样的句子相连的情况更少。属陈述式的句子多并非贯穿于全章,而是与属罗列式的句子混合,并存于一章中。

  此种陈述式的句子偶亦会夹杂在若干属于罗列式的句子当中,而且有的还会与上一句的罗列式句子字词发生联系。

  抄写与形成年代的推测

  北大藏汉简《苍颉篇》与阜阳双古堆汉简《苍颉篇》有不少文句相合,字形也多近同,二者均有之职合韵,这些皆昭示二者成文的年代较为接近。北大简本在不少文字的结构上保留着小篆及秦隶的写法,但是在书体上,相比之下,双古堆简的书体更近秦隶,而北大简本汉隶笔意则己稍强,表明其抄写年代可能稍晚。双古堆简本出自汉汝阴侯墓,汝阴侯卒于汉文帝十五年(前165),双古堆汉简《苍颉篇》抄写年代或稍早,下限必不晚于此年。北大藏汉简《苍颉篇》抄写年代略晚,估计约在比双古堆汉简晚五六十年的公元前100年左右,即在汉武帝后期。这与北大所藏西汉竹书的总体年代是相合的(参见《文物》2011年第6期的简报)。

  北大简本《苍颉篇》已有“汉兼天下”句,证明此本已非秦代时李斯的原本,而是在西汉年间经过修改的本子,但每章字数均在百字以上而不等,又与《汉书·艺文志》所记汉“闾里书师”合《苍颉》《爰历》《博学》三篇为一,“断六十字为一章,凡五十五章”的本子有别。所以,北大简本《苍颉篇》虽已合《苍颉》《爰历》《博学》三篇秦代字书为一,但可能改动较小,大致保留了三篇秦代字书的面貌,在篇章结构与文句上未作太大的改动。有助于帮助这一点的是,北大简本每章标题采用在首简与第二简上端横向书写的方式,亦合于秦简,应是保存了秦代原本的书写方式。此外,北大简本与双古堆简本相同,均有“饬端修灋(法)”句,学者或认为“饬端”之“端”是秦人因避秦始皇名讳而改,即因为“端”在字义上与“正”有相同处,故以“端”代“政”,这也是此简本基本保留了秦本面貌的证据。

  颉怎么读(颉怎么读作姓氏)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壹)《苍颉篇》

  (二五、二六)

  北大简本《苍颉篇》与双古堆简本有一处值得注意的异文是,双古堆C003简有“政胜误乱”句,而北大简此处文字则作“丹胜误乱”(简一〇)。其中,双古堆简“政胜”,在北大简本中作“丹

  颉怎么读(颉怎么读作姓氏)

  (胜)”。甘肃水泉子简《苍颉篇》有句子作“丹胜误乱有所惑”,亦言“丹胜”。学者或认为双古堆简“政胜”之“政”,“可能是汉初抄写者改回来的”,意即秦本原文当因避秦始皇名讳,采用的是另一字。如上文所述双古堆简本与北大简本均有“饬端修灋”句,“端”即是用来代“政”的,以“端”来代“政”是当时流行的方法,然而也正因为在“饬端修灋”句中,“端”已代“政”使用了,而“饬端修灋”句与“丹胜误乱”句又属于同一章(即“汉兼”章),且相距较近,作为字书,这里或是为了尽可能避免一字重出,故又用“端”的同音假借字“丹”(二者均端母元部字)来代替“端”,实际皆是为了代“政”。这也即是说,在西汉时期,有可能是双古堆汉简《苍颉篇》本子将原秦本“丹”字改回为“政”,而北大简本以及水泉子简本仍据秦简本而未改。当然这只是一种具可能性的解释。

  从上述诸种情况来看,北大藏汉简《苍颉篇》这一简本虽抄写年代可能已值西汉中期,但其文本形成的年代似不会太晚,当在西汉初年。

  引发的几点思考

  在整理与初步识读北大藏汉简《苍颉篇》的过程中,有如下问题笔者感到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

  其一,秦代成书的《苍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三种字书,彼此之间的关系问题。

  西汉时既采取将此三篇合为一书的方式,似亦表明三篇所收文字范围应有所区别,至少不会有太多的重复。如此,则很可能三篇在秦代各自编制时即依某种原则而有大致的分工,比如在所押韵上有分工,各负责编撰不同韵部的章,并对所收不押韵的字在词类上有大致的分划。

  颉怎么读(颉怎么读作姓氏)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壹)《苍颉篇》

  (七九、七三、六五、三八)

  北大藏汉简《苍颉篇》中仍有少数重复字,此种情况由《汉书·艺文志》记述扬雄为《苍颉篇》作《训纂篇》时曾“易《苍颉》中重复之字”亦可得知。这说明西汉时合秦代三篇字书为一的《苍颉篇》并未能完全避免重复字。这很有可能是由于秦代三篇字书在收字范围上虽有分工,但并不严格,或在具体编撰过程中有所疏忽。至于某些重复字会否是汉人在改编秦代三篇字书时生出,似亦不无可能。

  其二,《苍颉篇》中同一句中依字义相联系的文字会依靠同音假借的关系来训解的问题。

  在属罗列式的句子中此种情况更为多见。如阳部韵“颛顼”一章中有“豫录恢,

  颉怎么读(颉怎么读作姓氏)颉怎么读(颉怎么读作姓氏)颉怎么读(颉怎么读作姓氏)

  恺”句(简四六),“”“豫”“恢”在典籍中训解皆有“大”意。但“录”,《说文》训为“金色也”,亦可作动词“记录”解,按其本字并无“大”意,但既与有“大”义的“”“豫”“恢”三字组在一句中,“录”即可能当读为“麓”,“录”“麓”均来母屋部字,《说文》古文“麓”作“”。《水经·漳水注》曰:“麓者,林之大者也。”由以上例子,似可进一步证明以往学者所提出的,《苍颉篇》中是使用了假借字的说法。其实,仅就北大简本即可以得知,《苍颉篇》对文字的训解,假借是经常运用的原则。特别是像之职合韵部的“阔错”章,鱼部韵的“□悝”章,都是大量使用假借字的。可以认为这种假借字的使用,不仅是对《苍颉篇》基本上是以义相从编排文字这种原则的尊奉与扩展,而且展示了汉字字音与字义之间的密切关系,特别是亦可由此得知,在秦汉时期,书师们在用不同文本的《苍颉篇》教授学生时,不仅要讲字的所谓本义、引申义,而且要讲文字在使用时的同音假借原则,借此说明同一句中字义何以会有联系,从而使学生得以明晓如何读懂有大量假借字的古书。

  其三,关于《苍颉篇》有字词选自典籍的意义。

  仅据北大简本,已可见《苍颉篇》在选择与编排文字时,常以双字构成的词语形式出现,其中有见于两周典籍者。如幽部韵章中有“尘埃

  颉怎么读(颉怎么读作姓氏)

  风”句(简一六),“

  颉怎么读(颉怎么读作姓氏)

  (票)风”即“飘风”,较早见于《诗经·小雅·蓼莪》“南山烈烈,飘风发发”,亦见于《老子》与《楚辞·离骚》。鱼部韵章中还有“蓬蒿蒹葭”(简二四,“蒹葭”句则见于《诗经·秦风·蒹葭》。

  颉怎么读(颉怎么读作姓氏)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壹)《苍颉篇》

  (三九、四〇)

  上述例子虽未必皆妥当,但似可以肯定的是《苍颉篇》所收词语,应有相当一部分取自先秦典籍。在秦始皇三十四年下令禁读《诗》《书》以前,秦士人读书与书师讲授,其涉猎典籍范围均应是相当广泛的,《苍颉篇》字词引自《诗经》及诸子之书,不当为奇。由此亦可知,秦汉时期各级书师在讲授《苍颉篇》时,不仅教学生识字,同时会引导学生去寻字词之出处,阅读典籍。由《苍颉篇》这一文字编排特点,亦可进一步了解这部字书的编排用意与讲授方法,更深入地理解其不寻常之内涵。

  其四,关于《苍颉篇》在西汉时的使用情况。

  秦代时编成的《苍颉篇》《爰历篇》《博学篇》所收文字多取自《史籀篇》,有相当多的字形保留了“史籀大篆”之字形(见《说文解字叙》),“而篆体复颇异,所谓秦篆者也”(《汉书·艺文志》)。此书在汉初即被用隶书作了“隶定”,当作小学识字教材。但从现所见文本可知,其所收字似非皆为当时日常所用文字,字形结构仍保留有秦篆特征,且字义有不少相当深奥。这样一部字书在当时使用的情况还是值得探讨的。

  据现所见西汉文献的记载,读书习字的学童,似会按其读书的目的,而对其有不同的识字要求。凡专门要培养作史官的学童,则在受了基本教育后,还要专门学习讽(背诵)籀(书写)《史籀篇》这类字书,并经考试,能掌握籀书五千字以上方能为史。而欲为卜官者,则要能掌握三千字,并能诵卜书(与占卜有关的专业书)方可为卜。在西汉时,史、卜官要从史、卜的儿子中去培养,是在17岁后再用3年时间去进行上述学《史籀篇》之类的专业学习。而且欲为史者还有专门的学室。但稍晚时,此种限制出身及要再学3年的制度可能已被破除,到了17岁即可以应考史,而应试所需知识,则在17岁以前即已同时完成。

  颉怎么读(颉怎么读作姓氏)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壹)《苍颉篇》

  (五二——五四)

  对于像上述史、卜学童这类将来要在文字使用上有特殊要求者,其启蒙与基础教育,应该即是要使用《苍颉篇》之类字书为教材的。故《汉书·艺文志》讲闾里书师改编秦代三篇字书为一。对于这类学生,特别是史学童,估计要掌握并理解《苍颉篇》的全部内容,其类似的基础教育会有相当深度,不然难以再去讽书《史籀篇》。这应该是《苍颉篇》保留了许多不常见的文字以及训解较深奥的原因。然而对于非史、卜学童者,即一般的学童,将来并非要从事与文字有密切关系的职业,虽可能仍以《苍颉篇》为教材,但是否要识别其全部文字,以及是否要掌握其全部内涵,或掌握的程度深浅都可能是与上述史、卜学童有别的。

  《苍颉篇》作为小学教材但并不通俗。除上述因素外,或亦与当时的小学教育特点有关。学者或认为当时的小学教育,要求习字者依据《苍颉》等字书范本反复抄写,是“小学”教育崇尚古典权威而形成的滞后现象。这显然也会使《苍颉篇》在难易程度上超出一般小学识字课本。由于书法技艺虽世代皆可以通过苦练而掌握,而所收文字之造形特征,特别是其字义的传授则未必被强调,到了西汉后期,此书所收文字已被认为相当深奥,故而《汉书·艺文志》特别记载到汉宣帝时由于《苍颉》多古字,以至于当时“俗师”都不能识读此书,还需要征召齐人张敞这种对古文字有相当修养的学者来识读。

  颉怎么读(颉怎么读作姓氏)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壹)《苍颉篇》

  (一九——二一)

  从双古堆大墓之墓主人汉汝侯阴侯一类王侯(北大简之拥有者,综合各种资料看,其身份似当接近)亦要重视之,乃至要用来殉葬来看,又可以使人想到,在西汉早中期这部字书似并非仅供启蒙识字之用。所以,以往研究《苍颉篇》的学者所提出的,这部书在当时具有百科全书字汇的特征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西汉早中期时,这部书应该为社会上层(及知识阶层)所必读,而与经书同等重视。因为其不仅借由字词的组合排列方式,昭示了一种对各类事物与行为依其特性作分类的框架,而且贯彻了一种对丰富的汉字词语按字义作细致分辨与系联的思维,展示了同音假借关系所体现的汉字使用特征,这些都当被纳入了社会上层所要求具有的知识范畴中。而从双古堆简本及北大简本的文本特征来看,当时供社会上层贵族、官僚使用的文本,亦当未必是闾里书师所改编的六十字一章的文本,很可能同于或类似于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所着录的那种皇家藏书本,即保留了秦本大致面貌的二十章本,北大藏汉简《苍颉篇》虽未必是此种文本,但亦应归于此类。这种本子的改编者,也可能即是专门教授官僚与贵族子弟读书的书师,此中甚或已有当时的学者。作者:朱凤瀚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