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信息
一、食品安全知识
1、如何区分食品保质期和保质期?
所谓保质期(最佳食用期,最短适用日期)是指在标签规定的储存条件下保持质量的期限。过了这个时期,健康有效的减肥药还是可以吃一段时间的。
保质期(建议的最后食用日期)是指在标签中规定的储存条件下的预期食用结束日期。过了这个时期,产品就不适合消费了。
2.如何正确选择饮料?
首先要看标签、QS标志、生产日期、保质期、厂名、厂址是否齐全,配料中的成分是否符合此类饮料的标准。
其次,要选择最近生产的产品。购买碳酸饮料时,尽量选择最近生产的产品,其罐体坚硬不易变形。
第三,饮料的选择要因人而异。果汁饮料具有一定的营养成分,适合青少年和儿童饮用,但不能长期饮用或一次性大量食用。
3.为什么一些不好的手部习惯有潜在的危险?
我们手里有很多无意识的、经常重复的小动作。比如擦鼻子,挠头发,挠胡子,摸嘴巴,挠。如果这些行为与制造饮料和食物有关,就有相互污染的风险。历史上曾发生过因为这些行为而导致疾病流行的事件。做食物的时候要避免这些小动作。如果发现这些行为,要立即洗手,不要怕麻烦。集体食堂、宾馆、饭店等更是如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疾病流行、保证饮食卫生的重要环节之一。
4.为什么要避免用手直接接触熟食等即食食品?
手上有很多细菌,不能完全洗掉,虽然接触食物前都洗干净了。熟食和其他即食食品不再加热。一旦被细菌污染,细菌就会随着这些食物进入人体,造成食物中毒。如果一定要用手处理食物,就要戴手套(如果食物是包着的或者需要重新烹饪,就不用戴手套了)。佩戴手套时注意以下要求:(1)当手套因任何原因损坏、污染或脱落时,应丢弃这些手套。(2)在处理生熟食物之间更换手套。(3)手套应经常更换(至少每小时一次)。(4)使用后,手套不能再次使用。
二、食物中毒的常识
1.食品中的危险因素
食品中的有害因素是指人类食用食品时会造成伤害或疾病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化学因素包括天然和添加的化学物质,如河豚毒素、农兽药残留等。而物理因素包括玻璃和金属等异物。其中,生物和化学因素容易引起食源性疾病和中毒,物理因素容易引起人体损伤,如口腔出血。
2.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食用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发生的急性和亚急性疾病。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是许多食物中毒的常见症状。
3.食物中毒的特点
(1)潜伏期短,即很多人在短时间内同时患病或相继患病。
(2)患者有类似中毒症状。
(3)食物中毒患者不会传染给他人。
4.食物中毒的类型
(1)细菌性食物中毒是因食用含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
(2)真菌性食物中毒,因食用被真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常见于发霉的甘蔗和发霉的红薯。
(3)动物性食物中毒是因食用河豚、蟾蜍等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而引起的。
(4)植物性食物中毒是因食用桐油、麻油、木薯、苦杏仁、发芽马铃薯等引起的。
(5)化学性食物中毒,因食用腐臭油脂、有机磷农药中毒,或使用非食品、食品原料作为食品或食品添加剂所致。
第三,关于食物中毒的小常识
1.预防食物中毒
(1)食物应彻底煮熟,尤其是肉类、家禽和蛋类。
(2)应避免生熟食品的交叉污染,剩菜应及时冷藏,并在食用时重新加热。
(3)注意清洁。蔬菜和水果应彻底清洗干净,用于加工食品的各种工具和容器应清洗干净并保持清洁。
(4)不得食用过保质期、腐败变质、霉变、虫蛀、污秽、混有异物、感官性状异常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食品,以及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且未经检验的畜禽、动物及其产品。
(五)不得食用掺杂、掺假、影响营养和卫生的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
(6)不吃含有或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物。
2.食物中毒的治疗
(1)要立即排毒,可采用呕吐、洗胃、清肠、导泻、灌肠等方法。
(2)阻断体内毒物吸收,保护胃粘膜。
(3)促进吸收毒物的排泄。
3.消费者建议
(1)外出就餐时,应选择有资质的就餐场所,如餐饮服务许可证、服务人员健康证、清洁水源、消毒设备、新鲜无毒食品、防蝇防尘设施、周围环境整洁。
(2)孕妇、老年人、免疫系统受损者应避免食用生奶酪、生食,避免食用不卫生的果蔬汁。
(3)哺乳期婴儿应注意奶瓶的清洗和消毒,剩余的牛奶或果汁不应在奶瓶中存放太久。
(4)避免吃生蚝,尽量少吃生水产品。
(5)有过敏史的人不宜食用相应的致敏食物,如海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