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草:最终目的是写好行书,该不该先练楷书?

目标是想学行书,以为行书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看似没有具体的严格规范,于是,没有楷书的书写训练,就不楷不草,信手乱写起来,这样往往最终会走弯路,写来写去,越写感觉越飘,写不出根基,甚至染上一些习气大成草

大成草:最终目的是写好行书,该不该先练楷书?

所以最好先打一定楷书功底的基础上,然后选一本喜爱的行书帖,先“入帖”,临写一段时间,把行书的写法大成草、点画、使转等各种笔法基本掌握了之后,再“出帖”,发挥个人的艺术创造性。

大成草:最终目的是写好行书,该不该先练楷书?

大成草:最终目的是写好行书,该不该先练楷书?

大成草:最终目的是写好行书,该不该先练楷书?

大成草:最终目的是写好行书,该不该先练楷书?

这样,先楷后行,看来似乎慢一些,笨一些,实际上是快大成草、巧,是走直路。

以历代公认的大书法家为例。还有他们都碑帖,如\"二王\"、\"颜柳欧赵\",\"苏黄米蔡\"不管哪一家,都是楷书功底过硬,出类拔萃,行书更溢彩纷呈,双峰并举,都是在实践摸索和选择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公认的学书法之道。

他们的方法技巧(用笔、起落、使转等),也是从无数人、无数次的实践中总结出来,公认为最妙,最成功的。

再一个,书法有句名言\"真如立,行如走,草如奔\"。形象的比喻了楷书,行书,草书相互关系和特点。那么,行书是否就可以信手乱写,根本不要遵循什么规律或原则呢?

不是这样异想天开的,行书和其他书体一样,也有遵循的原则。因为行书大多是楷书之快写,楷之流动书写,人们在临习中会发现,行书的结构,不论它是怎样的千变万化,仍然与楷书一样,遵循着三个原则:平衡对称,重心平稳;对应顾盼;并综合多样体势,统一形态变化。正是在这些原则指导下,行书突出一个“变”字,发展成今日之千姿百态。

比如\"重心平稳\",各种书体都离不开这一条。重心不平稳,就会歪倒,就“立”不起来。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有楷书的平整和功底为基础,尽管楷书求得重心平稳和行书求得重心平稳的侧重不同。

楷书着重要求的是单字横平竖直、疏密得宜、布白匀称等等,而行书,多是采用字形的变化和点画的欹侧,在巧妙的变化中,在两个字之间或前后左右的照应顾盼有情中,求得平稳的,而且,不局限于单字本身。

然而,正如《书谱》所言\"初学分布,力求平正,即知平正,务追险绝\"。对应到楷行临习中,就是首先第一步要有楷书的平稳,后再求行书的动态流动,两者缺一不可。

比如:《兰亭序》是最经典的行书,然而第一个字\"永\"字,

虽然属于行书笔法,\"永”字中的“撇”、“中竖钩”,都发生了变化超出楷书的规范。左“撇”又轻又短,且向左上撬。而竖钩“」”,也显然偏左,使字身向右倾斜。可最后一捺“”,又重又长,象根结实厚重的斜柱,把要倾倒的建筑稳稳地撑住了,使这个字站稳了,这些都需要楷书的肌肉记忆和书写习惯,特别是结构平稳,还是按照楷书要求来写得:每一笔都要合乎规范。

如果没有楷书专业练习,\"撇和捺\"就不会写得标准,更难以把握重心平稳。

大多从行书入手没有楷书功底,在这里也就快速划过,立不住笔,越写越不对路,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笔法始终留下一些难以弥补的\"夹生饭\"。

类似的还有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的下图\"林\"的结体和笔画,还是楷书的架构。

\"水\"是标准的行书。但能看出牵丝连线,但快速书写中,撇捺一笔一划还是相当规范,来不得一点连笔乱写的。

还有\"天\"横,竖,撇,捺\",更加\"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相当漂亮标准。匀称的楷书笔画中,又有行书的流动性。没有楷书功底,越简单的字就越难写出韵味。

所以,许多行书就像上面说的例子一样,外表形式是行书,其实骨子里内核还是楷书,如果没有楷书笔画训练,直奔行书,最终只是学了些泛泛的皮毛,\"徒有其表\",如同\"隔靴搔痒\",始终学不到精准到位的用笔技法。

所以我们学习行书前,还是最好先练一练楷书,打好基础,稳扎稳打,就会为以后无论是行书,或者草书的学习,奠定牢固的功夫,否则欲速则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