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想讲讲大学期间的青春生活应怎么度过的话题,一是因为大学生毕业人数持续增多,又遇到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个严峻的挑战,所以对大学生来说,未来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二是因为我个人感觉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这些从大学生活怎样度过大学生活、职场和创业的摸爬滚打中过来的人,跟大家聊一聊,也许能够给大家带来一点点启示。
四年青春年华怎样度过大学生活,风声兼济天下
我觉得大学四年的青春年华,如果加上研究生的话,就是七年了,这样的青春年华,实际上为我们成就自己怎样度过大学生活、为家庭做贡献、为社会做贡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到底是什么呢?我要从我的大学生活讲起。
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首非常流行的歌曲《校园的早晨》,估计现在的学生没听过。这首歌曲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的诗人高枫在辽宁大学晨练的时候突然来了灵感创作的,后来由著名作曲家谷建芬作曲:“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也照着身旁这棵小树……”大学毕业以后,我们都唱崔健的《一无所有》,唱了好几年。
这些歌曲伴随着我那一代人的青春成长,现在听这首歌,发现它描绘了大学生活的一个美好场景:早上起来在老树下读书,太阳照在脸上,在树林中看着小树长大,说不定其间我们还在此经历美好的爱情,直到小树长成参天大树。大学生活可以说是我们青春最灿烂的时候,与高中生活明显不同。大部分人的高中生活都非常辛苦,除了高考还是高考,同学之间互相交流非常少,更少有浪漫的爱情。
我 1981 年进入北大,那时改革开放已经开始,社会充满了活力、理想、激情与变革。而且,那个时候的中国刚刚从十年浩劫中走出来,产生了巨大的时代红利。可以说,我 18 岁的时候,真的是赶上了一个黄金10 年。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几件事情:一是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大家都以写诗作为自己的“正业”。也就是说,如果你不写诗的话会被人当作没有水平。而且当时大学女生找男朋友看的不是这个男孩子家里有没有钱、父母是不是高官或者企业家,也不是男孩子能不能出国,而是这个男孩子能不能写诗、他写的诗有没有发表或出版过。如果有,这样的男生就可以作为自己的男朋友。
当时像北岛等著名作家的诗,我们都会背。而且在我进北大到在学校工作的 5 年时间里,北大出了一批著名的诗人,大家比较熟悉的可能就是海子和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时很多人熟悉一个叫西川的诗人,他的真名叫刘军,就是我的同班同学。西川、海子、禄语,号称北大的“诗歌三剑客”。
当时我在北大也写诗,希望自己也能写出好诗来,得到女孩子的青睐,可惜没写出几首好诗。我的诗尽管也在学校的《诗歌报》或者《星星报》发表过两三首,但多数是默默无闻的。当时,刘军他们还有诗歌朗诵会,甚至还有其他大学的学生来参加,有三四千人的规模。我常跟他们开玩笑说,他们朗诵完诗歌之后,意气风发地在前面走,后面一大帮女孩子追他们,而我又在一大帮女孩子后面追着跑。当时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大家可以感觉到那种浪漫情怀。
除了写诗,唱校园歌曲的也非常多,现在的大学校园歌曲要少一些,因为大家都去 KTV 了。我们当时唱歌是在校园的草坪上。那些会弹吉他的男同学特别受女孩子青睐,如果歌声又特别好听的话,会有很多女孩子过来听。在草坪唱校园歌曲是那时特别时尚的事情,可以说比现在在KTV 唱歌要浪漫很多。当时在天广地阔的月亮下面,在图书馆前灯光掩映的草坪上唱歌,特别抢眼,当然这事也依然轮不到我。
在大学期间,延续至今的一项活动,应该就是卧谈了吧。我不知道现在大学生在卧谈的时候说什么,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谈论男女朋友关系是出彩的,不管什么年代,它都会成为大家卧谈的主题。但不同的是,我们那时的大学男生几乎没有几个谈恋爱的,谈恋爱也没有跟女孩子发生关系的,那时的人对这个话题的谈论都充满了浪漫的遐想。而现在大家的谈论可能更直白一点。而且我们当时谈的最多的不是男女关系,而是自己读的书。
我们那个时候,所有大学的读书氛围都是非常浓烈的。对于大学生活,有一点大家一定要搞清楚,那就是怎样过才能给自己提供超级营养。4 年大学时间,如果你都没有热爱学习和追求智慧,那你的人生不会有很大的飞跃。
现在有好多同学说,上大学还是为了上课、考试,这肯定是不对的。大学不仅仅是为了让你完成课程的考试,更重要的是让你喜欢上学习,有对知识的追求,尤其是对智慧的追求,钻研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且一直坚持下去,同时还有一群朋友和你一起。跟同学在户外或者宿舍里探讨人生问题,探讨自己学到的知识,通过同学之间的辩论让自己不断长进,这才是大学生活最重要的。
如果你在大学没有爱上学习,没有爱上读书,没有爱上读书背后真正的智慧,那大学 4 年就白过了。我还要说的是,你可以不喜欢上课,但不能不喜欢读书。以我为例,尽管我在北大期间完成了二三十门课的学习,但是真正喜欢的不超过 5 门。可我真的喜欢学习,喜欢读书,因为读书和学习能让我把知识的网络架构起来,不断扩展自己的眼界,放远自己的眼光,最后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水平,自己的起点也会更高,未来的舞台也会随之变得更大。
另外在大学里,你要学会独立思考和精神自由,否则你可能会变成生活和物质的奴隶。一个人变成生活的奴隶,跟他有多少物质是没有关系的——有钱人会变成生活的奴隶,没钱的人也会变成生活的奴隶;不管有钱与否,这些人都会被生活所累。而要想摆脱物质的影响,自己主宰生活,只有一种方法,就是你要会独立思考,在精神上自由,追求更高的生活状态和境界。需要强调的是,这绝不意味着你可以在现实中不努力。很多例子都说明会独立思考、精神自由的人往往在现实中也能做得很好,甚至更好。大家现在所知道的马云、高晓松、罗振宇、樊登等人,他们都毫无疑问是独立思考的人,生意也做得非常好。
我的成长过程也是很有意思的。在进大学之前,学习的都是正统的理论,自己的思想也是中规中矩的,但到了北大以后,我发现我的同学、老师谈论的东西都是我不懂的,而且在当时的我看来都是“异端邪说”。但久而久之,通过阅读、自我理解,我就逐渐意识到原来自己有些想法是错的。这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像你将来再看现在的有些想法也是错的,而这个过程可以让你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精神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我们的人生之所以能够自己主宰,就是因为我们的精神境界达到一定高度,而且意志坚定。但是光意志坚定不够,如果人还处在愚昧状态,也是不行的,因为这时的经历是低层次的。而要达到高层次,你要弄清楚自己的方向和目标,然后锲而不舍地追求,这样才真的有用。
我还想说的一点是,如果大学 4 年你都没有为青春做过“出格”的事情,那你的一生可能会平庸多于绚烂。没有人想一辈子过平庸的生活,但是很多人不知不觉就陷入平庸之中。
为什么?因为从来不“出格”,意味着你比较安分守己、循规蹈矩,随便一个人说这个事情不能干时,你就不去干了。 如果这样,你的生命中也不会有太多精彩的东西。那什么叫“出格”呢?我举几个例子,比如:你有没有勇敢地去追求自己心仪的女孩子或者男孩子?有没有跟朋友在一起聊天、喝酒,通宵不睡?有没有背着一个包“仗剑走天涯”的那种想法?我在大学的时候,虽然身无分文,但曾在一个周末,骑着自行车从北京一直骑到山海关老龙头, 整整骑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再骑回北京。像这种“出格”的事情,你有没有做过?如果没有做过的话,那么可能意味着你的青春是低沉、缺少激情的。
现在,大家的生活已经与我当时有很大的不同了。我相信很多人在宿舍里玩手机、刷微信、刷微博、打游戏……这些事情都很正常,因为这就是现在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是如果你只做这些事情,就不太好了。那样的话,你的空间感和时间感会越来越弱,你的生命感也会被压缩。你可能会说,等我大学毕业以后,再突破自己,潇洒地做些事。对于这点,我想说这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如果你大学 4 年都不能突破自己,未来突破自己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很多人问我的大学生活如何。确实,我在大学里过得并不是很精彩,还有些无聊,没有参加过学生会,也没有谈过恋爱,成绩还很差。但如果问我有没有做过突破自己的事情,我想那还是有很多的。尽管我在谈恋爱方面无法突破,但就像我刚才说的,骑自行车 200 多公里就跑到山海关去了,背着包只有 100 元能去很多地方, 至于跟同学和朋友通宵喝酒、聊天、侃大山,这样的事情就更多了。
纵然青春难免苦闷,我们还要努力追寻。在青春时期,人不可能不苦,没有人能在大学期间就把自己的人生彻底想清楚,并且每一天都有明确的目标。
我们总有不如意、失落的时候,比如失恋、与同学关系处不好,但我们还是要弄清楚自己为什么奋斗。面对人生的苦难、苦闷,我们有没有去寻求?有没有去思考?有没有独自坐在校园的湖边,一坐五六个小时去思索?独处的时候,有没有半夜在校园的小径上散步,迟迟不愿意回到宿舍?这样的经历,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却是一个人自我沉淀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我们会慢慢变得成熟。
总结一下,大学期间,如果我们不热爱学习,对智慧没有追求,没有学会独立思考、精神自由,没有为青春去做“出格”的事情、留下美好的回忆,没有为人生苦闷去探索、去寻求答案,那大学生活就白过了。也有很多人说,自己追求的是未来生活的精彩。你走上社会,也许能赚很多钱,也许能慢慢地积累名声和地位,但这更多属于世俗层面,你的精神没有飞扬过,你在青春时期没有留下让自己后半辈子再去追求的那种令人向往的初心,是吧?
对大学的误解
很多同学对大学生活有几个误解。第一个误解就是到大学就是来学专业的。目前,中国大学的机制是:学生入学时就选定了专业,大学四年都以学这个专业为主,现在也开了一些通识课,但是通识课的课时不多。大学里有些老师跟中学老师的教课风格差不多,念念书和课件,到期末出张试卷,你通过就行。不通过的话也有补救的机会,补考一下。
但是,我们上大学真的只是来学专业知识的吗?显然不是。学好专业肯定是没问题的,但是看一下数据我们就会发现,中国 55% 的大学生毕业 5 年之后,稳定下来的工作跟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必然联系。从这个数据大家就可以看出,其实很多中国大学生,包括我在内,所从事的工作跟大学学的专业没有太多关系。我的工作前些年跟专业结合度还算比较紧,我教了好多年的英语课,但现在在新东方主要做的是管理,是创业。
那我们到大学要干什么呢?说得高深一点,我们是来寻找自己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刻在德尔菲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 Know yourself(认识你自己)。大学使我们从懵懂、只以高考为目标的学生,变成寻找自我、正确认识自我的人。自己到底是什么个性?有哪些地方应该改,哪些地方不应该改?应该去学习哪些东西?与什么样的朋友交往?应该有什么样的谈恋爱标准?应该为自己的一生奠定什么样的基础?……所有这些问题都指向了一个目标,那就是认识你自己。
这也是我大学 4 年的收获。认识自己的过程,也是个人不断进步的过程。你如果喜欢所学的专业,那就好好去学;不管有没有机会选自己喜欢的课,都可以到教室里去学习。我在大学期间,一半的课都是人在教室里,却在看我喜欢的其他书。大三、大四的时候,遇到老师不点名的情况,凡是 20 人以上的课程,我就不怎么去了。因为我认为那些课程的内容,我到期末考试前花一个月复习一下,肯定能及格。但大一、大二的时候,我还没有这个意识,总是拼了命地学习,想让自己的成绩跑到全班同学的前面去。当时,我基本上都是夜里 12 点、1 点睡,早上五六点就起来到树林去读书。所以我大一、大二的成绩确实还可以,但是中间病了一场,差点把自己的命给搭进去。从医院出来以后的大三、大四时期,我就深刻认识到,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给自己定了另外一个目标,那就是成绩及格就行,然后去读自己喜欢的书,思考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就是我的成绩单上,大一、大二成绩比较高,大三、大四都是六七十分的原因。当然,有几门课程的成绩一直都是比较高的,那就是我喜欢的课。整体来说,我觉得我的大学生活没有白过。
我想如果我按部就班,每个老师的课都去听,按照老师的要求复习,并且每门课都拿到高分,我后来不大可能留在北大教书,因为留在北大教书的一个前提条件是知识面要比较丰富。北大的学生可不是好糊弄的,教英语除了会讲英文,还要能够给他们讲很多其他知识。我也不可能出来干新东方了,因为如果没有读过那么多书,没有跟那么多朋友交往的话,我的眼界也不可能开阔,不大可能有别的想法。
所以我觉得大学期间,一定不仅仅是上课,不仅仅是学专业知识。
第二个误解是,在大学里面混 4 年,拿个文凭就可以了,这样的话找工作能容易些。
如果你有这种想法,那就太浪费大学生活了,也太低估上大学的价值了。上大学,不只是为了毕业,我甚至可以说,上大学是为了你终生不毕业。为什么?
因为进了大学,你会意识到有太多东西值得你去努力、去追求、去学习。但在上大学之前,你可能不会这么想。很多人认为高考完了教科书可以撕掉,考进大学就是终点。而我想说的是,进入大学只是个起点,大学是没有终点的。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努力目标是大学毕业,认为大学 4年学的知识可以用一辈子,那完全是痴心妄想。统计数据表明,大学毕业 5 年后,大学学到的百分之七八十的知识已经过时了,但是在大学学到的学习方法、追求智慧的热情,是可以受益终身的。所以,进大学不是为了混日子,也不是为了拿张毕业证书,证书不是最重要的。
我从北大毕业后,没有考过硕士,更没有想过考博士,一些大学给我荣誉博士学位,全部被我拒绝了。
我的理由很简单,对于我来说,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追求知识和人生更高境界的热情,这才是上大学的真正目的。除此之外,牢固的同学友谊也是我们上大学的重要收获。正如我在办新东方时,我的大学同学和朋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到现在,我学生时期的人脉关系还对我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新东方现在的 CEO 周成刚老师,就是我的中学同班同学。在社会上更是如此。如果一个人忽视周边人脉,认为靠自己就能做成,那除非他是一个不需要任何人帮助的人。虽然独立创作人员,比如写小说、写诗歌、画画、创作音乐,可能大部分创作都不需要别人帮助,但是更多情况下,不管是做科研,还是搞创业,还是需要别人帮助的。
但如果有人就此说上大学就是为了建立人脉,那也大错特错,也是对上大学的误解。
大学阶段交友,是在没有利益纠葛的前提之下,寻找自己的青春伙伴。
为什么呢?大家可以想一想,人生一辈子能够什么事都说、什么话都谈的人,绝对不会是你的领导、你的父母,也不太可能是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或者婚姻伴侣。如果你在大学没能找到几个挚友,找到几个无话不说、无事不能在一起做的朋友,那大学生活也算是白过了。
在这方面,我是非常骄傲的。大家可能看过电影《中国合伙人》中描写的那种同学友谊和关系,在现实中,我跟王强、徐小平、包一凡基本上就是那种关系,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无话不说,一起做事。尽管后来我们也陷入了很多利益纠纷,但是不用担心大家关系破裂后没有底线,曝黑料、把对方搞得名声扫地,这种情况是不会有的。在大学阶段,如果你没有找到这样的朋友,只是抱着一个世俗甚至庸俗的目的,想建立几个人脉关系,巴结几个家庭背景比较好的同学,那一定是错误的。如果一个人在大学就抱着这样的想法,想要收获就难了。
第四个对大学的误解就是上大学是为找工作,为未来就业和创业做准备,所以我学的任何东西都是未来能帮我赚钱的。这个想法有错吗?当然不算错。我们在大学学习就是要跟上时代,以便为自己谋生创造条件。但实际上,关于就业和创业知识的学习只是我们学习的一小部分。正如前文所言,上大学更重要的是在学专业实用课程的同时,寻找我们的理想和浪漫。如果一切从物质的角度出发,我们就会像钱理群教授所说的那样,变成了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读一本浪漫的诗集,读一本哲学著作,或者跟同学、朋友散步……做这些探讨人生的事情可能比纯粹地为就业和创业做准备更重要。
在此我需要强调一点,不是就业和创业不重要,而是对于我们来说,还有更重要的,在大学阶段我们需要精神昂扬,或者追求一种精神自由。这相当于人的两条腿:一条支撑我们的精神,让我们迈向更高的人生境界;另一条支撑我们的现实追求,让我们前进时更加稳健。
怎样才不算浪费青春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看看在大学哪些行为算浪费了青春呢?当然首先是时间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的时间是要充分利用的。回望大学生活你会发现,4 年眨眼间就过去了。对于我们来说,这段时间的每一天都是很珍贵的。如果我们只是将时间放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放在把每门课的分数提得很高上,这在某种意义上是浪费时间的一种表现。
我当然不是说课程不重要,而是除了学习,我们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在大学,有智慧、能够对你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老师,每 10 位中有两三位就非常了不起了。坦率地说,一些老师的课程考过去就行了。因为你不考过去的话,最后可能无法毕业。但如果这位老师既没有思想,又无法激发你的灵感和对学科的兴趣,也无法给你带来人生启迪,那你在他和他的课程上浪费太多的时间是完全不划算的。这也是我在大学时期的一个重要认知。
第二种浪费是什么呢?就是自己只埋头读书和学习,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我们学习往往不只学习老师教授的课程,也有很多同学会读课程之外的书,但是只是自己读,自己闷头想,不怎么和同学交流,更不会和同学进行辩论,这是另外一种浪费。
古希腊的哲学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哲人们在广场上天天辩论,比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呈现百家争鸣、文化大发展的景象,也是因为不同学派在一起进行辩论。历史上很多时候,科学家、文学家是成群出现的,比如唐朝的文学家、宋朝的文学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一个人孤立的知识是无法产生大智慧的,所以一个人闷头学习或读书、不与他人交流也是一种浪费。
第三种浪费是每天忙着竞争,忙着“做官”,当个学生干部,做事充满了精致利己的打算。在校期间,竞争学生干部没有问题,不管是团委还是学生会,又或是其他学生组织、俱乐部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挖空心思非要在这些组织中占据一席之地,耍各种心机、背后捣鬼,所有事情都从自己的利益来考虑,没有底线,我觉得这也是对人生的极大浪费。在大学阶段,竞争是必要的,通过努力去争取某个岗位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但是心思必须是澄明的,姿态必须是开放的,背后没有那么多腻腻歪歪,即便有也是阳谋,不是各种低下的阴谋。
在大学 4 年的青春时期,如果一个人只会搞阴谋,习惯在背后对别人下手,心思阴暗,就算一时得逞,也不会长久。所以在大学阶段,应该是青春飞扬的,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这种不应该浪费的地方。
第四种浪费就是不能正确处理和同学的关系。有些人总是自以为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筹,或者总觉得自己某个方面比别人厉害,别人提出点意见,就感觉别人在讽刺打击自己。其实,大学同学之间就算有讽刺、打击,也是很正常的。我发现我大学时期的同学,完全受不了别人的打击、讽刺、批判的,毕业以后基本上都没有太大的出息,因为他们不能接纳别人,胸怀不够宽广,老觉得是别人的错,最后就会被别人排斥,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成长起来?而且现实中,这样的人还容易走极端,可能别人不经意间哪句话说重了,他内心就产生了极端心理。大家可能对一些极端的校园暴力事件有所耳闻。
相信很多人还记得十几年前云南大学马加爵把自己同宿舍 4 个同学都杀了的这件事情,就是因为他超级自卑。他对于别人的批评和意见,总认为是恶意的,最后造成了惨剧的发生。这样的情况无论在什么时候出现,都会是一场超级悲剧。
几年前,在中国某一个大学里,同宿舍的两个同学一个爱干净,一个有脚臭。那个脚臭的同学,也不注意卫生,把臭袜子乱扔,后来两个人就吵架。爱干净的人把臭袜子往那里一扔:“你干吗乱扔袜子?”那位脚臭的同学说,“关你屁事,宿舍也不是你一个人的”。结果,那位爱干净的同学就把臭袜子拎起来直接扔到了窗户外面。另外一个人就不干了,顺手拿起桌上的水果刀照着对方捅下去,刚好捅到心脏上,结果一个当场死亡,另外一个被判处 20 年有期徒刑。
所以在处理同学关系上,我们要学会接纳、容忍,让自己变得心平气和,不至于最后出问题。
第五种浪费就是从来没有追过心上人,从来没有写过情书,从来没有痴迷过某个身影、在夜幕降临的路灯下等待某个身影的出现。当然,把这作为一种对青春的浪费可能有些言重了,但至少是一种遗憾。
我在大学从来没有谈过恋爱,以至于我到现在回忆起来都觉得遗憾。后来我留在北大当老师,我的恋爱算是在北大校园完成了,这也是一种对遗憾的弥补。其实我在大学的时候也给女孩子写过情书,也有过在灯下等着某个身影走过的时刻,我觉得这些是青春美好的回忆。如果青春没有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你回过来看的时候,会觉得生活十分苍白,总而言之是一种遗憾。
第六种浪费是没有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做点“出格”的事。这个我在前面也说过很多了,就不再多说了。总之,我是想让大家珍惜时间,更好地去认识世界。
我曾经在得了病之后的那个暑假,拿了 100 元去旅行,从北京到泰山、黄山,再到九华山、庐山,几乎走了小半个中国。当时,我就是现在所谓的“穷游”。好在路上遇到的人都比较纯朴善良,半路上没钱了,我帮着农民干活,帮着宾馆干活。最后还在九江碰到了一个个体户,又给了我 100 元,让自己的旅行得以继续。
这种回忆对我们来说真的非常重要。有了这种无畏和想办法的思路,以后再遇到障碍时,就会比较容易突破。这也是后来我从北大出来的原因之一。这场旅行,我开始以为能到泰山就不错了,到泰山就回来,但走着走着就不愿意回来了,不断地省钱,买最便宜的车票,在路上还搭过拖拉机,就这样,我发现世界其实比我想的要更加精彩。所以在我离开北大以后,尽管失去了铁饭碗,也没有任何把握把新东方做好——当时也还没有新东方,可是一旦出来了,自己的世界就打开了。
你愿意走出舒适区,就意味着你愿意打开身心,面向一个未知的世界。在我们的想象中,未知的世界可能是恐怖的,也可能是凶险的,但是只要走出去了,阳光自然会跟着我们往前走。
说了几种我认为的“浪费”的行为,我们再看看在大学中有哪些事情是我们必须要去做的。
第一件事情就是钻研你所喜欢的某个专业、某个领域,或者某一本书。不管它与你的专业是否相关,只要你喜欢,就把它深入研究下去。我大学同学中有人很喜欢金庸,就把金庸的作品读了 10 多遍。马云也是这样的人,把金庸的小说读了很多遍,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跟武侠文化就是连在一起的,这就是深入下去的好处。
如果你做事不深入,东拉一下、西拉一下,只把老师教的内容考出个好成绩,是远远不够的。深入钻研的一个好处就是让你的思维垂直地形成一个系统。而当这个系统思维培养了你的习惯以后,你就可以随时随地把它应用到工作和研究中。这样,你就把深入钻研的内容变成你的“独门绝技”,未来找工作也比较容易。
你在钻研的时候,如果能追随一个心中敬仰的导师,那就更好了,因为拜师比自己琢磨速度要快得多。但是拜师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要找有思想的、能够给你带来激情、给你的思想带来提升、给你人生带来拓展的老师。
在大学一定要做的第二件事是,至少要翻阅 300 本值得看的书。请记住,我说的不是每一本都去精读,而是要学会翻阅,但翻阅绝不是一扫而过。对于一些书,精读是很重要的,但翻阅的好处是避免知识面狭窄,可以将知识连起来。如果知识连不起来,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会受到限制,没有人能在单一的知识体系中进行创新。只有把各种知识体系连起来,数学、文学、历史、哲学、生物等,才犹如打通了我们知识的“任督二脉”。 这样当你想到一个知识点,另外一个点就飞过来了,相关信息也都蹦出来了,大脑中就形成了一张非常活跃的知识网络。你思考问题时的反应速度也会更快,能更迅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大学,至少要阅读几百本书,这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
在大学要做的第三件事就是锁定目标,比如毕业后是读研还是出国,在这个问题上要更加实际一点。不过,不管你是准备考研究生,还是出国,又或者是工作,都建议你把英语学好。因为对于考研或出国,英语是必考的,你没得选择。现在考研究生,免考英语的几乎没有,更不用说出国需要更高的语言水平;如果你打算工作,英语可能会是你的一块敲门砖,也许还是你未来工作和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工具。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前沿的研究,都是用英文发表的。但如果你觉得自己这辈子的人生目标跟英语没什么关系,那就不用去浪费这个时间了。
在大学要做的第四件事在这本书里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就是交三五个无话不说、无事不谈、彼此超级信任的朋友。这些朋友既能与你分享智慧和知识、互相激励、在生活中互相帮助,未来还有可能成为事业的共同开创者。不仅仅是新东方,世界上很多企业的创业者之所以成功,都是和大学朋友一起创业的。包括脸书的创始人、谷歌的创始人、惠普的创始人等,所以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在北大的时候,每当拿到了国家助学金,每隔 1~2 个月,总能省下那么两三元,然后就请同学和朋友吃饭。当时物价比较低,拿水瓶打一瓶散装啤酒才三毛多,还可以到饭店买几毛钱一份的菜。所以当时的两三元,能买七八个菜、打两三个水瓶的啤酒,大家就在一起喝、一起玩。在这样持续的互动中,我们长久的友情就出来了。所以后来,我让王强、徐小平他们回国来跟我一起做新东方时,他们说,跟老俞回去,一般都会有吃、有喝的,老俞又是一个性情中人,对同学、朋友比较好,所以回去做成功的话,我们大家都发财。这时你就可以感觉到,你在大学时候的为人、给别人留下的印象,是长久的、终身的,不管是好印象还是坏印象,都会一直伴随着你。
大学期间要做的第五件事就是至少参加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如果你在这个社团中能发挥主导作用,那就再好不过了。比如说桥牌兴趣团、登山兴趣团、读书社团等,甚至普通话研究会、尼采研究会都可以。这样能够锻炼你多方面的能力。如果你不善于主导或缺乏主导能力,也没关系,哪怕你是社团里纯粹的追随者,也要尽量参加,因为这样你会更容易建立兴趣、结交朋友,还能丰富自己的业余爱好。有业余爱好这件事,对于丰富我们的大学生活,真的是非常重要。但我刚才也讲过,不要热衷于学生阶段的政治,因为有些大学生为了获得学生会主席或团委某个位置,互相倾轧,做各种小动作,这种情况最好不要有。
我前面说在大学期间如果没有谈场恋爱、没有爱慕的对象,是一种遗憾。那相应地,我建议大家如果可以的话,谈一场纯粹的恋爱。当然,感情是双向的,由不得你一个人决定。
我想强调的一点是,不要为了找对象而找对象,不能凑合。不是看大家都有朋友了,你就要随便找一个,结果找的那个人不满意,很快就换了,这肯定不行。所谓的青春期的恋爱是追求什么?当然是追求自己心中的女神、男神,让自己心动的人。追不上没关系,但是追过感觉就不一样了。
很多男生说追不上心中那个女孩,别人看不上自己,我在北大的时候也这样。为什么?因为自己没有底气,缺少内涵,没有足够吸引人的东西。那怎么能够追上心仪的人呢?有句话就是,与其自己拼了老命去追在草原上飞奔的骏马,还不如把自己变成一片丰厚的草原。让骏马来找你是最好的,这也是自己变得更加自信的一个重要标志。当然,自信建立的基础还包括事业的成功、学习的成功等。现实中,除了一小部分人从小到大就超级自信,甚至自负外,大部分人都是在自卑中慢慢证明了自己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发现自己有能力去做些事情,然后建立了自信。
说完了大学期间要做的事情,我再说说不能做的事情。
我觉得第一件不能做的事情就是告密、抹黑别人。对于老师,如果我们和老师观点不同,可以公开讨论,甚至可以跟老师争论。如果全班同学都不喜欢这个老师,可以集体签字,要求换老师。这是公开行为,学生堂堂正正地争取自己的权利。但是怕什么呢?怕的是不跟老师说,老师在讲内容时讲了什么出格的事,后来就有人告密,断章取义地把内容曝光出来。大学是一个可以公开争论的地方,你可以坚持你的立场,老师可以坚持他的观点,大家可以一起争论。但是我们不能降低自己的人格去做阴暗和低下的事情。
对于同学,不能有背后踩同学的现象。我就看过不少这样的报道:一个同学获得了“三好学生”,另外一个学生心里不平衡,就到处写告状信,非把别人踩下来不可;还有同学见别人谈了恋爱就不舒服,到处散布这个同学的谣言;等等。
这些行为大家不能做。做了以后,对自己、对他人都是伤害。这样的行为被其他同学、老师知道了,这个人一生都有可能抬不起头来。
第二件不能做的事情就是那种上不了台面的事情,比如考试明目张胆地作弊。这些事情本身就上不了台面,而且有些处罚还要跟自己的档案一辈子。就算是一时得逞,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一辈子这么长,总有被发现的时候。
第三件不能做的事情就是,如果住在大学宿舍的话,随便搬出去住。为什么呢?大学跟舍友相处 4 年,能够为你一生学会理解他人、与人打交道做充分的准备。现在很多同学的家庭条件都很好,遇到 4 个同学一个宿舍,甚至 6 个同学一个宿舍的,大家就觉得不要住了,几个人在一起又吵又闹,哪有一个人住着开心。但如果真的出去住了,最后的结果就是你损失了一次充分了解同学的机会,少了互相容忍、互相让步、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打闹的那种喜悦的时光和永久的记忆。
而这些对你一生的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在大学宿舍4 年带给你的成长比你坐在教室里学 4 年功课带给你的成长更加重要。所以除非有十分特殊的原因,否则不要搬离大学宿舍,这是大学阶段送给你的最好的礼物之一。如果有条件,又想改善一下居住环境,周末出去住住就行了,千万不要 4 年都不跟同学打交道。
第四件不能做的事情就是有什么好东西都独享。常常有人问:俞老师,你当初从大学朋友中选人一起创业,依据哪些条件?其实,依据哪些条件我并没有一个特别清楚的概念,因为当时想的就是找谈得来、合得来的、在大学没有什么过节的人。但是有几类人肯定不行:第一类是在大学从来不跟我分享、交流的人;第二类是借了别人饭票从来不还的人;第三类是学习成绩好,但是向他借读书笔记、课堂笔记或询问学习经验,从来不愿意分享的人;第四类是有好东西藏着掖着,从来不跟人分享的人。创业合作伙伴,找这些人是绝对不行的。一旦一起创业了,他们很大概率会给你带来伤害。大学期间的一言一行,都会留在大家的印象中。不要以为大家对这些行为没看法,只不过大家不表达而已。
第五件不能做的事情是花很多时间在挣钱上,除非万不得已。现在很多大学生,一进校门就想着实习、挣钱。当然,有的同学是没有办法,因为家庭条件困难,所以需要自己更加努力,不得不打工挣钱,支撑自己上学的花销。我想说的是,如果你还有钱可花,如果你花钱比较节约,不到必须挣钱养活自己的程度,我的建议是要把时间花在更加重要的事情上,读书也好,写作也好,潜心研究专业也好,与朋友一起交流也好,去谈恋爱也好,这些都更加重要。
如果你把大学时间都花在挣钱上,而不是去追求更重要的东西,那么最后是得不偿失的。你想一想,你在大学挣了钱,相应的花销也会增多。可能你挣的和一些不必要的花销,实际上抵消了。但是你本来应该用这些宝贵的时间去读书提升自己、去交朋友、去做感兴趣的事情等。如果把时间都花在了挣钱上,意味着你的大学时光真的就浪费了。
其实,现在很多同学的生活条件已经比我当时有了太大的改善,即使没有很好的条件,清苦一点儿也未尝不可。真正的大学生活本来就是清苦的,也可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上学那会儿,曾经这个月的生活费花完了,下个月的生活费还没有下来,只能啃几个干馒头,喝点白开水。这样的事我都经历过,回过头看,这些也都成了深刻的记忆。
关于职业发展,我们的前途在哪里?
关于职业发展,有几件事是我们在大学阶段就需要注重和培养的。
第一,在大学,一定要基本明确自己愿意奋斗终身的兴趣和方向,如果你选择了读研究生,更是如此。如果你工作以后,随着事业的扩大、人生经验的丰富,视野变得更宽,这个兴趣和方向改变了,那也没关系。
方向确定了并沿着这个方向努力,是找到好工作的前提。如果毕业的时候,别人问你在学校里最擅长什么,你都说不出来;或者说得出来,但最后别人一考,发现你根本就不擅长……那基本上就很难找到好工作了。
在兴趣和方向的基础上,培养出一项才能或者专长,最好能够拿得出手,比如说英语特别好,就更加容易找到工作。
第二,培养自己的情商,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我管理新东方这么多年,对于这点非常清楚。如果我面试一个员工,他表达磕磕巴巴、不流畅,说话没有逻辑,表情僵硬,手足无措……这种情况下,他被录取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培养自己的情商,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然后踏踏实实拓展自己的知识宽度,让别人感觉到你表达的每句话都是到位的,那么,面试你的人就愿意给你这份工作。
第三,制订毕业后的规划,比如是工作、考研,还是出国。很多人都曾问过我这个问题。其实对于这三个选择,只有不同,没有高低。到底先工作好,还是先出国好,还是考研好,完全是根据你的人生意愿来判断的事情。很多创业者都是大学毕业就工作了,也有很多国外留学回来的人在为创业者打工,还有很多人研究生毕业以后才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好工作。但无论哪种选择,总而言之,都是一个自我调整的过程。
我从北大本科毕业以后到今天,没有读过研究生,也没有出国留学,但是新东方确实有很多留学回来的老师。选择,不要太纠结,根据你的人生判断,选定了一个方向走下去,一旦确定了目标与方向,就不要再想其他的了,坚定地走下去。因为即使过了几年,你也可以调整自己的选择。比如工作了三年以后,你也许会考研,也许到国外去留学,这都很正常,因为人生总是三五年一小变,五六年一大变。你不可能一下子就设计好自己这辈子的人生方向。就像我,曾经就想着在北大当老师,成为一名好教授,好好地过书斋生活,没想到形势一变,大家都出国了,而我不但没有出成国,还被北大处分了;从北大出来做了培训班,当时还没有创办新东方,还处在为别的培训机构做培训的阶段,到后来又为自己做……从来没有想过还能把新东方做成,并且带着新东方去上市,还有了今天的发展。这个过程,其实不需要你刻意去想,因为世界就是不断变化的。但是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你现在选的方向必须先做到,要有一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勇气,就算没成也没关系。就像我当初想出国,连续努力三年就想到美国的大学去读书,但最后没有拿到奖学金,也就算了。当然,如果我当时拿到了奖学金去美国读书,人生可能就跟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在选择人生道路时,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只是你必须选择。因为你不可能同时走三条路,对吧?另外,在未来工作中的一些基本技能和需要达到的门槛,还是要提前准备好的。
所谓的基本技能和需要达到的门槛,比如说英语,肯定是块不错的敲门砖,还有基本的电脑知识,因为现在的工作大多都是通过电脑来完成的。比如 Word、Excel、PPT 等基本的办公技能其实很重要,千万不要小看它们,还是准备好一些。如果你未来想当老师,那还要准备论文、证书等,像教师资格证,你在大学里就应该准备好。
当老师依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业以后在培训机构当两三年老师,练好口才、夯实知识,锻炼自己观察人的能力和表达能力,能为未来的工作铺好路,也是不错的。中国的很多著名企业家都当过老师。阿里巴巴的马云、河南建业集团的胡葆森,以及很多政府领导干部,都当过老师。当然,也包括我。
在找工作的过程当中,如果你能一开始就找到好工作,当然是最好的。如果实在找不到特别好的工作,也不要挑剔,先工作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你上了路以后,才能继续往前走,前行的道路才会延伸明晰。如果你老在路边徘徊的话,觉得这条路不适合自己,那条路也不适合自己,那会慢慢变成啃老族,自己的知识结构也逐渐老化,能力和竞争力也慢慢失去了,因为能力只有在不断打磨中才能进步。
所以不要因为没有顺心的工作,就不工作。要先工作,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再去琢磨这个工作是不是适合自己,不适合的话,过一段时间也是可以换的,这样你就可以越来越接近自己最喜欢的工作。包括工资,给不到自己要求的工资就不干,就在家待着,这是不行的。就算工资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先干了再说,只要你是有能力的人,工资上升也会很快的,你需要做的只是证明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能力。
另外一个建议是,在刚工作的前几年,尽可能地在大城市工作,至少是省会一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杭州、西安等,都可以。有些大学生毕业以后,立刻就回到了家乡小城市或县城里,尽管很安逸,但是这辈子发展的机会也就限定了,挑战自己的机会也没了。当你在小城市待久了,再想回到大城市生存,非常难。但如果你先在大城市生活几年,能留下来,就意味着你是有能力的,比这些留在中小城市的同学水平要更高一些。如果说你最后依然想回到这些中小城市去,那也是能够独当一面、比较厉害的人,接下来的发展速度也会更快。
当然,如果你有机会能到国外工作几年,那就再好不过了。不管是在哪个国家,因为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工作,能更加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关于人生道路,可能刚开始的时候会有点窄,但是只要你努力,未来一定会越走越宽。如果人生道路越走越窄,只有两种可能:第一,你的思维过窄;第二,你的精神是不自由的,被现实生活拖着走,没有克服现实的能力和勇气。在这两种情况下,你的人生道路会越走越窄。
所以,在人生道路上,不管你有没有钱,都是可以越走越宽的。但是如果想要走远的话,你就必须往一个方向努力,不能总是变化。老是变化的话,心神不定,力不往一个方向聚,那么最后的结果很大可能是前功尽弃。
最后想说的一点是,不管你能不能找到工作,找到什么样的工作,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是去做能让自己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事情。这比什么都重要,宁可不挣太多的钱,但依然做可以让自己保持乐观和废寝忘食的事情。当然,这绝不是打游戏、打麻将之类的,而是有创造性的工作。 如果你能找到自己有兴趣并能让自己精神满足的工作,那就更好了。因为人这一辈子,有 1/3 以上的时间都花在工作上,如果这份工作是你的兴趣所在,那生活中的快乐就能多于苦闷,就算再辛苦,哪怕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都不觉得苦,因为做的事情让自己乐此不疲。
你需要发展什么样的职业素质
你需要发展什么样的素质,才能适应职业的要求呢?这个答案不是绝对的。因为我们在不同阶段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职业,而且人与人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任何一个职业领域都有做得特别出色的人,也有做得非常平庸的人。甚至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和方向,没有找到自己的爱好,以至于工作对自己像一场痛苦的折磨。要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你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前面我说过,我们一生大概有 1/3 的时间是花在工作上,但如果你喜欢自己的工作,尤其是自己创业的话,可能1/2 以上的时间都是放在工作上的。如果你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或者对自己的职业没有兴趣,那么工作可能就会变为一场灾难。所以从这一点来说,要想有好的职业发展,你首先就要找到自己相对喜欢,会为其乐此不疲、忘寝废食,甚至愿意把一生都投入进去的一个领域。
这个领域你现在可能还不清楚,所以要不断去尝试,最终发现这个让你愿意一辈子投入进去的领域。这样你既找到了自己的经济来源,又找到了人生依托,还能够给你的生命赋予一种别样的意义。
以我为例,我在当老师的过程中,就发现了这点。我喜欢说话,喜欢当老师,喜欢跟学生打交道,后来做了新东方,能力不断提升,认知又扩大到了管理领域,最后我发现自己很喜欢管理,因为我喜欢跟战友们一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这种感觉,还感觉工作就是生命,生命在于工作,生活也是一样。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好心态。
第二,培养专业领域专长。对于自己的专业,有的同学是天生喜欢,但是也有人是后天培养的。比如我对英语的爱好就是后天培养的,因为我在 15 岁之前连英语是什么都还不了解,但是后来通过学习,发现学英语能提高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毫无疑问,语言学习首先会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其次可以让你认识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世界。所以,我就把英语变成了自己的爱好和专长,而且越学越喜欢,这就是一个培养爱好的过程。如果你到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都无法向面试单位展示你在某个领域的专长比别人优秀,那么很有可能就会给人一种你在大学无所事事的感觉,或者让人觉得你在大学根本就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只是期末考了几门课而已。
第三,注重培养自己的个性和性格。在与别人的相处中,一个人的个性和性格决定了他的受欢迎程度。性格开朗、随和的人往往很容易被人喜欢。我们常常说一见钟情,其实一见钟情不仅可以指男女关系,也可以用在你跟企业、上司的关系上。如果面试官看到你以后,对你的个性和性格很喜欢,那么即便你的专长稍微差一点,也会被认为综合能力比较强。这样找工作就会相对容易。
我们常常见到有人找不到工作就各种抱怨,但其实这些人应该想一想,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表现是不是让人愉悦的,至少是不令人反感的呢?
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三种人:第一种人在别人面前出现几分钟,就变成了超级有魅力的人;第二种人出现在别人面前,虽然给人的感觉很普通,但让人感觉也是可以打交道的人;第三种人可能只出现几分钟,就会让人觉得很讨厌,再也不想见他了。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第一种状态,但我们至少不应该变成第三种人。
第四,提升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如果交流沟通能力不够,比如表达的时候词不达意、偏离主题、啰唆,让人不知所云,那么别人跟你说话的时候,心里往往也会不愉快。如果有这样的沟通问题的话,你就很难找到好工作,因为没有人愿意跟你打交道,沟通成本会非常高,也会影响自己的工作效率和成果。所以,锻炼自己简洁明了、用语到位的交流能力,用愉悦的心情、平和的心态来跟人面对面地进行讨论或者争辩,甚至争吵时也能做到既有风度又有态度,这样的话会让人感觉你这个人很好相处,语言交流也到位。
第五,拥有一定的知识结构。这是我反复强调的,在大学 4 年的生活中,一定要读二三百本书,而且不能只读自己所学专业的书——不管你学的是什么专业,都应该读读文学、历史、哲学、地理、心理学、社会学、科学方面的书。现在很多学生习惯天天上网,看的是八卦,读的也只是专业书,除了自己学的狭隘的专业知识,别的一问三不知。如果你是这样的状态的话,那么未来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限制了。
因为知识结构过于狭窄的话,用人企业也许会觉得你未来可能没有大的发展潜力,除非你的专业特别稀缺,它就是需要你这个专业的人才,否则的话,在两个专业背景一样的人之间,它肯定会挑那个知识面更广的。因为知识面广往往意味着这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更强一点。
第六,要成为一个勤奋、好学、专注、忠诚的人,并适时展现出来。因为没有哪家企业愿意招一个懒惰、平庸、不思进取、朝三暮四的人。展示这些品德的过程,也是展示你不断进步、不断学习的能力,这样会给他人留下好印象。对比着思考一下,你找对象都想找这样的人,那单位招聘,还要支付工资,让员工共同发展,是不是也想招这样的人呢?
第七,让自己具备赢得他人信任的人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重要的就是信任。你跟自己的好朋友为什么会无话不说,也不担心对方给你设置障碍,不担心对方会背叛你?就是源于你们之间的信任,你们的交流成本最低,关系也最好。其实,员工和企业的关系、你跟同事之间的关系也是一样的。
所谓值得信任的人品,我觉得有四点最重要。第一是善良,因为善良是做人的底线,如果一个人让人感觉心地不善良,随时随地都想整别人,那谁愿意跟他打交道呢?第二是诚信,要让别人相信你说的话、做的事情是真的,不会在他人背后搞欺诈。第三是明快,就是个性、做事比较坦率、爽朗,没有什么藏着掖着的,不会让人感觉深不可测。第四是乐于助人,在别人有困难时愿意搭把手,这样自己也会收获很多。有了善良、诚信、明快、乐于助人这四种品质,你就更容易赢得同事和领导的喜欢,更容易获得重要的任务和机会。因为布置任务的人会把它交到自己能够信赖且依赖的人手中。
第八,你需要有独立思考、独立决策和创新的能力。为什么?因为如果一个人像木头一样,拨一拨才动一动,自己不能独立决策,做什么事情都依赖别人的想法,也不愿意独立承担责任、做任何创新,那事情交到这样的人手上,企业也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希望能找到有利于公司发展的人。所以拥有独立的思考、决策、创新能力非常重要,能让别人感觉到你能够把事情做好,并且能够承担各种各样的工作。这一点在大学是可以培养锻炼的,比如做事情时多想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你能发现各种各样培养这些能力的机会。
第九,有正确的“三观”,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三观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要很正。这里面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千万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了自己的利益牺牲别人和企业的利益,是很危险的。如果你是这样一个人,时间久了,没有人愿意跟你打交道,甚至还会排斥你。尽管你可能因为投机取巧在短期内得到了一点好处,但是放眼人生长河,你的发展前景和世界可能会被遮挡住。很多人没有大的发展,却只会抱怨这个世界、抱怨社会,其实是他们自己挡了自己的道。自己胸怀不够、自私自利,无法赢得别人的信任,还想有大的发展,这怎么可能?相反,如果你三观很正,不自私自利,不精致利己,愿意为了别人、为了企业牺牲一点自己的利益,那么你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会更好。
本文作者:俞敏洪
《我的成长观》俞敏洪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0年11月
本文整理摘自俞敏洪最新力作《俞敏洪:我的成长观》,版权归作者及本书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