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进展罗美凤:经救助站反馈,被救助者已经找到家属,请关注此事的好心人放心!为保护当事人隐私,现将其姓名、照片等信息撤下。
受助者编号罗美凤:18047
受助者性别罗美凤:女
受助者年龄:50
精神、智力状况:其它
受助者特征:疑似有精神障碍,身高1米60,穿红色外套、黑色裤子、黑色布鞋 ,黑色短发。
受助时间:2018-09-21
受助地点:河南 周口市 项城市 郑郭镇S238张营行政村
联系人:河南省项城市救助站
联系电话:17839406538,0394-8756228
其他信息:
头条寻人是一项面向全国的免费公益项目,致力于帮助各类家庭寻找走失者,其原理为在走失者失踪地点附近弹窗寻人信息,借助头条庞大用户,极大提升可能目击者帮助寻人的几率。过往成功案例已经证实,头条寻人的精准地域弹窗对短期内走失的老人、精神障碍患者等移动能力较低的人群,有较高的寻人成功率。
邮箱:xunren@toutiao.com
今天来挑战海垦人都知道,但不一定都做过的事儿
半个世纪前
数十万拓荒大军南下
历经三代海垦人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
海垦创造出了“橡胶树在北纬18度以北大面积种植”的奇迹
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
割胶
在海垦人记忆深处
是那么柔软而又刚强的一份职业
依靠割胶
父母含辛茹苦将我们抚养成人
日复一日的高强度割胶
也压弯了他们的腰
7月9日
海南农垦报采编队伍
走进海南橡胶乌石分公司胶园
拿起胶刀,学习体验割胶
跟随胶工学习如何下刀、行刀、收刀
感受莽莽胶林孕育的柔软与刚强
铭记、传承“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
图为罗美凤承包的胶林 。 见习记者 王明月 摄
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洒在林间,星星点点,闪着细碎的光。
一阵风吹过 树叶沙沙作响。
垦报采编队伍来到了海南橡胶乌石分公司十四队胶林,带领大家体验割胶的老师早已等候在胶林里,他们分别是乌石分公司第二督导组十四队队长刘军、乌石分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罗美凤。
图为编辑、记者在观摩割胶演示。 见习记者 王明月 摄
话不多说,现场教学正式开始!
已有多年割胶经验的刘军首先示范了起来,只见他左手握持胶刀,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胶刀,小心地将刀尖斜插入树皮沿着上次的割胶线割开,割痕深约2厘米。
图为刘军作割胶示范。 见习记者 黄薇 摄
刘军说,割胶是项技术活,关键就在四个字:稳、准、轻、快(拿刀稳、接刀准、行刀轻、割得快),除此之外,还得讲究手、脚、眼、身四配合。只见刘军将身体重心下沉,眼睛盯准割胶线,手中轻重适度地推进胶刀,脚随刀转,动作一气呵成。
图为刘军作割胶示范。 见习记者 黄薇 摄
图为收集胶水。见习记者 王明月 摄
在行云流水的一番操作下,乳白色的胶水随即汨汨流出,顺着割胶线低处的胶舌一滴滴流到胶碗里。
图为罗美凤作割胶示范。见习记者 王明月 摄
“割太深会伤到树干内部的结构,太浅了胶水就流不出来。”罗美凤一边示范一边介绍。
图为罗美凤示范如何收刀。见习记者 王明月摄
割出约20厘米的割痕后,罗美凤右脚紧跟上半步,并稍转身,面对橡胶树,把刀向外刮出,整齐完成收刀。
割胶看着容易,但操作起来让垦报采编队伍直呼“我太难了!”
图为记者体验割胶。 见习记者 陈文圣 摄
割胶是一门技术活,从入门到能胜任割胶岗位,需要无数个日夜的反复练习。罗美凤告诉记者,她整整学了一个月才通过割胶技术考核,正式上岗。而从门外汉到获评海南橡胶乌石分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用了近10年。
短短1个多小时的割胶体验
已经让大伙汗流浃背
而对于扎根在这片胶林中的胶工来说
这只是千千万万个日夜的常态
凌晨,在大多数人刚进入梦乡时
胶工们已出门开始一天的劳作
他们头顶的那盏胶灯
化成寂静胶林里的点点繁星
照亮海南农垦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的前行之路。
为我们辛勤劳作的胶工点个赞吧
每一名为这份事业坚守林中的胶工
都值得被歌唱
(文案:见习记者 龚柳菀)
编辑/沈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