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葵图文同步:传媒津津道|你,是否已被内容平台“绑架”?

全文共3483字

小葵图文同步:传媒津津道|你,是否已被内容平台“绑架”?

阅读大约需12分钟

小葵图文同步:传媒津津道|你,是否已被内容平台“绑架”?

不再依赖社交媒体等平台发布新闻,对于媒体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小葵图文同步

小葵图文同步:传媒津津道|你,是否已被内容平台“绑架”?

丹麦的电视媒体TV Midtvest一直都非常依赖Facebook小葵图文同步。当有一日Facebook宣布要削减新闻在信息流中的推送权重时,它开始慌了。“该醒醒了。”TV Midtvest的数字部门主管Nadia Nikolajeva在国际新闻媒体协会的创新周(INMA Innovation Week)上谈道,“Facebook将其平台上留给新闻的空间从5%减少到4%,这是对媒体行业的双重打击,没人知道一开始就只有5%。”

小葵图文同步:传媒津津道|你,是否已被内容平台“绑架”?

于是小葵图文同步,一场“戒断”实验开始了。TV Midtvest为了测试政策调整对于新闻发布模型的影响,在Facebook上只给粉丝留下一个官网链接便彻底“消失”了。两周后回来,他们发现,虽然流失了27%的用户,但是网站的点击量只下降了10%。

小葵图文同步:传媒津津道|你,是否已被内容平台“绑架”?

“我们想错了,原以为离开了Facebook,人们永远找不到我们,而他们依然可以。”Nikolajeva说道。

小葵图文同步:传媒津津道|你,是否已被内容平台“绑架”?

1

小葵图文同步:传媒津津道|你,是否已被内容平台“绑架”?

为什么我们需要平台?

小葵图文同步:传媒津津道|你,是否已被内容平台“绑架”?

虽然实验的结果让TV Midtvest的编辑团队不至于太受打击,但是要完全不依靠Facebook也不现实。拥有超过20亿用户的Facebook作为一个巨大的流量平台,是新闻媒体最容易接触到用户,并借此提高曝光度、扩大声量的重要阵地。而对于自媒体来说,像Facebook、推特、微信、微博,以及各色“公号”聚集的内容平台更是其赖以生存的“氧气罩”。尤其对于刚起步的自媒体,也许1%用户的流失就足以引起焦虑。

从App市场现状来看,传统媒体无法小觑内容平台,或者说新闻聚合型媒体的存在。猎豹全球智库出品的《2018年Q3中国App市场报告》中指出,“内容生产不仅不再属于中心化的权威媒体,甚至不再属于‘精英’”。人人都能生产内容的时代,传统媒体面临的竞争愈发激烈。按周活渗透率排序的新闻资讯类App榜单中,前10位均为商业媒体,今日头条系、腾讯新闻的周活渗透率均在10%以上。如果入驻这些平台,传统媒体便能够从中借力,扩大其专业、优质的内容优势。

放眼国外,传统媒体同样受到挑战。市场洞察公司Verto早前发布过一份关于美国成年人最喜爱的新闻品牌榜单。从每月独立用户数量来看,纽约时报以5530万位居榜首,CNN以5370万屈居第二。成立不到10年的新媒体Business Insider也以4380万的独立用户排在第五名。

但是从用户黏度[1]来看,新闻聚合平台则显示出巨大优势。只有240万月度独立用户的SmartNews,用户黏度高达51%。相比上表,纽约时报虽然有5000多万用户,但黏度只有8%。且从每月使用时长来看,SmartNews以6小时39分轻松击败纽约时报的13分钟。新闻内容的“搬运工”集各家所长,满足了众多用户的口味,让人“根本停不下来”。

抛开用户数量,从平台本身来讲,内容平台在某些方面确实能够快速扶植媒体的初创发展,并且助其打造一个成熟多元的生态环境。今日头条不仅对用户宣称“你关心的,才是头条”、“你创作的,才是头条”,同时也秉持“信息创造价值”的理念。头条号的创作者在今日头条中能够通过广告收益、流量分成、创业孵化、原创保护等政策,用内容换取相应的收益。在11月17日的生机大会上,今日头条提出,将为优质创作者提供包括一对一服务和IP打造在内的服务包,为他们塑造品牌,获取价值[2]。稍早些举行的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中,企鹅号平台也宣布启动“TOP”计划,提供不低于50亿的专项内容创作基金和超过100亿的全平台日流量,重点扶持10000多个潜力型创作者[3]。

可以看出,这些平台的扶植计划更多地针对自媒体人。机构型媒体虽有能力建造属于自己的平台,但也会考虑产生的回报是否值得大量投入。借助成熟的内容平台可以更好地使创作者专注于内容生产,而且,由于自身的特点和形态,一些媒体经过长时间的苦心经营,也愈发离不开平台的助力,比如杭州交通91.8和FM93交通之声。根据新榜微信公众号统计数据显示,两家媒体10月的文章总阅读量均超过2000万。按照新榜指数,它们分列当月榜单的第21和22位[4]。听广播的人越来越少,但是乐意在互联网平台接受讯息的人却越来越多。不拘泥于固定形态的传播媒介,传统媒体才能在新媒体时代的“赛道”上跑得更快。

(部分微信公众号新榜指数10月排名截图)

再比如像Lens这样以杂志起家的新媒体,快速、密集的消息推送不是它的追求,注重策划、围绕主题精耕细作才是抓住用户的关键所在。灵活游走于各个平台,进行强强合作,能够使它集约化地进行内容生产。从2015年1月起,Lens从一个单一的杂志逐渐转变为集出版、活动、视频、新媒体于一身的文化品牌,累积起超过200万[5]的用户。除了构建官网,Lens在多家内容平台入驻,如微信、微博、知乎、豆瓣、今日头条等。旗下的视频品牌“重逢岛”还在腾讯视频、开眼视频、梨视频和YouTube等平台开设账号,在受众广泛或气质相符的优质平台中,“将微弱的光洒向需要温暖的生活”。

[1] 用户黏度=每日平均用户数/月度用户数

[2] AI蓝媒汇,今日头条官宣新任CEO,陈林:信息创造价值,11月17日

[3] 陈蕊,企鹅号重磅宣布平台三大升级 推出全新TOP计划助力内容精品化,中国网,11月7日

[4]}

[5] }

2

“我永远都不想

如此依赖某一个平台”

“记者们没意识到他们有多依赖Facebook。”职业生涯的大多数时间都在与Facebook打交道的Nikolajeva如是说。如果像Facebook这样的社交媒体在新闻推送的算法或规则上有任何动作,新闻媒体则免不了陷入焦虑。

什么样的焦虑?

首先是对流量感到焦虑。像TV Midtvest这样的传统媒体,在直播和视频方面较有优势,它更多的担忧是在于怎样扩大自己的受众范围,怎样充分利用好社交媒体的资源并将其中的用户转化为自己的忠实用户。对于实验结果,TV Midtvest更多的是担心用户无法找到他们的内容,而不是用户不爱看。如果不是对自己的内容十分有自信,或者只是一个刚起步的新媒体,TV Midtvest恐怕也不敢冒然进行“戒断”实验。

各大平台上的自媒体所焦虑的就更多了,不仅为流量,更多的为内容。曾经的专栏作家、如今的自媒体人、政治经济史研究者孙晓骥就曾撰文[1]写道,写作者实际上已经被平台绑架了,产量永远是第一。在每天写几篇文章的情况下,作者没办法保证质量,并且写作套路和他们之前经过严格训练而秉持的写作方法也不沾边。在切切实实的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即使是原本注重质量的自媒体人也不得不“屈从”于粉丝数、阅读量,太多与商业利益有关的规则绑架了创作者,并导致平台中内容的糅杂。

平台和其使用者的关系一开始就那么不平等。“本公司保留单方面对本服务的全部或部分服务内容在任何时候不经任何通知的情况下变更、暂停、限制、终止或撤销的权利,用户需承担此风险”。这样的条款在注册前的《用户须知》或《服务规范》中随处可见,平台与用户更多的是在相互利用。而这层关系中,用户永远是弱势一方,他们对政策、服务的变动往往无力改变或立即作出反应,只能默默承受。类似的风险对媒体来说其实一开始便存在,所以才更应该认真审视这段关系为媒体带来的价值。

[1] 孙晓骥,被平台绑架的写作者,腾讯大家,2016年5月30日

3

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Nikolajeva毫不掩饰日常运营中没有Facebook而产生的惶惶不安,“如果有其他平台,我肯定不会有同样的反应。”换句话说,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在多种多样的平台中分发内容才是稳妥之举。

每个平台都有各自的特点,适应不同的平台形式、发布节奏和文化特质,有利于消除媒体的固有形象并引起用户共鸣,从而触及更多用户的内心深处。人民日报在微博上完全没有大报的“架子”。除了通俗易懂地用“九宫格”梳理大事件、小贴士和及时发布重磅新闻外,对于美食、养生、教育等接地气的内容,它转发起来也毫不含糊,非常符合微博生活化和草根性的特点。再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它在知乎上不光发布专栏文章,还热心回答网友的提问,例如,“有哪些书可以全面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如何评价金庸武侠小说的侠义精神”、“读书时如何做笔记”等等。这样的互动既体现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专业特色,又能塑造在读者心中的品牌形象。

充分利用好平台进行导流或许是媒体在平台中开设账号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好奇心日报在成立的初期,像普通个人用户一样在豆瓣上发布日记,有趣独特的内容很快吸引众多粉丝。不管是在个人简介还是主页,好奇心日报都特意突出自己的官网链接和移动App。至于微博,好奇心日报将其视为纯粹的导流平台,所有的内容都以分享的形式发布在官微上,读者如果想阅读全文,就必须移步网站或客户端。目前,好奇心日报的累计用户已逾千万[1],不得不承认,这与它早期不断发展内容平台上的用户并以此树立良好的用户口碑不无关系。

此外,利用各种工具来减少文章的创作与发布时间,也是恰当利用平台的一种方式。人民在线开发了一款新媒体发布聚合平台,集手机、微博、网站、微信、移动应用于一体,真正使新媒体编辑做到一键发布。还有微小宝公众号助手、新媒体管家、小葵图文同步、简媒、微知等工具,也都是内容平台发布的好帮手。重视,但不过分依赖,恰当地使用好这些平台,或许是各路媒体减少对其的焦虑,并将重点放在内容创作上的一种正确“打开方式”吧。

[1] \"好奇心日报\"子公司非法建\"新闻采编团队\"被罚,人民网,2018年7月13日

原创|王卓尔 浙报集团网宣办

热文回顾

方卫英:在融合的海浪里奋力搏击,全面提升融合经营竞争力

记者,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如何实现从0到2的跨越式发展

长兴传媒集团:融合发展要做到有心有效有人有形

文化新闻需要“考古发掘”式地去采写

来看看这几张欧美报纸是怎样摆脱“广告依赖症”的

“财新”的数据新闻怎么能做到”拿奖拿到手软”

传媒评论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聚焦传媒大行业的创新变革

研究全媒体、全产业链的融合创新

打造媒体人交流经验、探讨新知的平台

订阅《传媒评论》杂志其实很方便哦~

您可以在邮局订阅

邮局代号:32-229

全年定价96元

每册定价8元

您也可以通过编辑部直接订阅

订阅方法:发送“我要订阅”至公号后台

或电话 85310377 85310379

欢迎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