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出发起点是江苏太仓市浏河镇,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明成祖命三宝太监郑和 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至福州闽江口五虎门内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目前已知最远曾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半个多世纪,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更是比马汉早五百年提出海权论,更有说法称郑和最早发现美洲、澳洲、南极洲。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 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 、“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 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
当年郑和下西洋去到哪些国家?
郑和下西洋去了30多个国家。明代初期,由于朱元璋三十一年的励精图治,农业经济恢复了。在手工业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矿冶、纺织、陶瓷、造纸、印刷各方面,都比以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明初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宋、元以来中国海外贸易的发达,对外移民的增加,所有这一切,都为郑和下\"西洋\"准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目前已经知道他到达最远的地方已经去了东非和红海那边。因为朱棣的雄才大略,才有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乃至整个世界在当时航海这一块的几个最优;船只最多,规模最大,航海时间最长,走过的距离最长,去过的国家最多。郑和下西洋的背景是当时明朝国力强盛,北方的蒙古势力已经被朱棣的迁址皇城和御驾亲征而驱逐到了长城之外,这个时候朱棣就觉得自己应该让国家发展,他希望海外的国家都对自己进行朝贡,所以就派郑和出国,然后让各国来朝贡。本来郑和下西洋的初始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所以他自然就会尽可能多的去不同的国家来和他们达成友好的关系,这样不仅能达成皇帝安排的宣扬国威的任务,还能和不同国家的货物进行交换,所以郑和总共七次出海航行,每次都会给明朝带去不一样新奇玩意。“洋货”这个词就是从明朝兴起。也正是郑和每一次远距离的航行,才会打开海上丝绸之路,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起锚地是哪里?
郑和下西洋起锚地是苏州的太仓。郑和下西洋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故名。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扩展资料郑和下西洋的贡献:
一、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为解决东南亚各国之间的矛盾,为建立亚非国家区域间的和平局势,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获得了很大的成功,随着海外诸国间种种复杂矛盾的逐步解决,亚非国家间的贸易交往、文化交流,尤其是中国和沿途国家的贸易往来、中华文化的向外传播,也在这种和平局势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主要是开展贸易活动,以“朝贡贸易”为基本形式,同时推行“官方贸易”、带动“民间互市”等。郑和七下西洋,在东南亚曾于两处设立商馆,一处在苏门答腊北部的须文答腊,另一处即在马六甲。郑和的船队给马六甲带去了商机,也使该地的繁荣引起世人的瞩目。
中国历史上兵力投射最远是哪里?
说起远征,世界上最早的远征应该是欧洲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东征,他最远是率军打到了印度,全程超过了一万公里,这应该也是人类在冷兵器时代兵力投射最远的一次战役,在万里之外作战,亚历山大在没有补给,没有援兵,不熟悉地理地形的情况下,还成功拿下印度,这是最神奇的。
亚历山大的远征距离甚至超过了后来蒙古人的西征,蒙古人西征最远打到了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毕竟没有打到欧洲,没有亚历山大打得远,那么你知道华夏历史上兵力投射最远的战役是哪一次吗?
亚历山大远征
提到华夏历史,大规模对外征战最早发生在秦汉时期,更早的夏、商、周三朝基本是在华夏核心区域中原地区以及边境附近作战,从秦始皇开始逐渐对外征战,有南征百越和北击匈奴的战役,尤其是南征百越,这是实兵投射作战,而北击匈奴只是出动大军打败匈奴人,并把匈奴赶到七百里之外的苦寒之地。
秦始皇之后,中原政权对外大规模征战是从汉武帝开始的,一般来说,中原兵力第一次对外大规模征战就是漠北之战,这一次战役汉武帝基本上投入了整个国家的实力,筹集了14万匹战马,10万精锐骑兵,近百万步兵和后勤保障部队。
霍去病封狼居胥
这是汉朝第一次远征大漠深处,由卫青和霍去病率军指挥作战,霍去病在漠北之战中是打得最远的将领,他打到了匈奴的祭祀圣地狼胥山和姑衍山,并在这两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和祭地禅礼的仪式,同时兵峰到达了瀚海,也就是今天的贝加尔湖,并且霍去病创造了武将的最高战绩: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
如果以汉朝的首都长安来算,从长安到贝加尔湖的直线距离是2220公里,当时骑兵行军速度是50~80公里,这已经是很快的速度了,霍去病率领骑兵从长安出发的话,至少要骑马一个月时间才能到达瀚海附近,漠北之战,霍去病的封狼居胥是中国历史上冷兵器时代,中原兵力投射最远的第一次,注意是第一次,在此之前是前无古人的,但是后有来者。
汉朝远征军
要知道汉朝可是农耕民族,农耕民族是以种地来获取粮食,不像游牧民族那样是马背上的民族,同时游牧民族有吃干粮的习惯,而当时农耕民族都是吃小米,大米也有不过少,小米都是要煮熟了才能吃,所以长途奔袭没办法携带很多粮食,正因为如此,才限制了中原政权对外征战,要知道远征可是没有补给,没有援军的情况下。
而且汉武帝为了打漠北之战,几乎动用了整个国家的兵力,人力,物力,这种消耗非常大,远征最难的就是补给,当时霍去病打到哪里,后面的运输部队就要跟到哪里,只能靠这种模式打匈奴人,如果没有后面的运输队,霍去病在茫茫草原上,到哪里去找吃的?不然早就饿死在草原上,而且霍去病打仗时,常常就是把运输队扔在后面,率领一支精兵强行突袭,往往仗都打完几天了,运输队才跟上,这就是远程兵力投射的特点。
汉军远征
其实汉武帝一朝,霍去病打漠北之战并不是投射最过的战役,汉朝投射最远的战役是贰师将军李广利远征大宛的战役。
大宛就是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这里离长安的直线距离超过了5000公里,也就是一万多里路,这可是真正的万里之遥,这次远征超过了整个两汉时期所有的战役,除了蒙古人西征之外,中国历史上最远的兵力投射就是李广利远征大宛的战役。
汉武帝常年对匈奴作战,马匹损失非常大,而且中原地区的马,远远没有匈奴人的战马好,匈奴被卫青和霍去病打得远逃中亚,双方战争暂停了一段时间,到了汉武帝晚期,匈奴卷土重来,汉武帝又重新开始对匈奴作战,当张骞出使西域后将西域的情况告诉汉武帝后,汉武帝知道了大宛成立名马,所以派出李广利率军远征大宛。
李广利
李广利征大宛有两个特点:一是兵力并非精兵,而且不多。李广利率领的是大多数是犯了罪的人被充军,以及部分边境地区的骑兵,一共有三万匹马,十万头牛,总兵力约有6万多人,50多名校尉级别的军官。
二是李广利这次出征大宛是没有后勤补给,全得靠自己的带的粮食和沿途想办法。李广利带了6万头牛,这些牛既能当坐骑,而且还能运输粮食,如果自己带的粮食吃完了,就得靠自己想办法解决了,当时的西域并不完全臣服汉朝,大多数国家不愿意给汉兵提供粮食。
这两种情况都是李广利远征大宛的困难之处,要知道兵力投射在万里之外,汉朝没有先例,即使是漠北之战,也是有运输队跟随的,而远征大宛的距离差不多就是漠北之战的2倍了,率领6万多人在万里之外,没有援兵,没有补给,不熟悉地形和地势,而且沿途都是各种政治形势不明的国家,是敌是友都搞不清楚,在这种情况,能活着回来都很不容易。
大宛的位置
李广利远征大宛其实打了两次,第一次率领几万人,还没有到大宛就大量减员,只有几千人,因为沿途都是战争,李广利是一路打过去的,西域诸国都不愿意给李广利提供粮食,所以李广利只能开战,不开战就没饭吃,最后实在没办法,只有几千人继续前进没有完成任务的可能,只能撤退,来回都用了两年时间,才回到汉朝最西边的敦煌。
李广利第二次远征则完成了任务,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个人觉得李广利的能力被低估了,在万里之外打仗,完全要靠自己,李广利没有像李广那样总是迷路,虽然不如卫青和霍去病那样百战百胜,但他顺利完成了任务,虽然损失很大,但是打赢了,立了与汉朝友好的昧蔡为大宛国王,带走了大宛名马三千多匹,同时与大宛订立盟约。
远征大宛成功之后,汉朝国威威震西域,西域诸国才第一次感觉汉朝的强大,纷纷派出使者与汉朝结交,但终汉武帝一朝,并没有对西域实行任何有效管理,真正对西域开始管理的是在汉宣帝时期开始的。但这一次远征大宛的战争一战就让汉朝打出了国威,这也是两汉四百年历史上,兵力投射最远的一次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