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怀沙自沉一位满头白发的76岁的老人沿着小道踉跄走来。风声鹤唳屈原怎么死的,似乎还能听见远处的刀枪撞击声、呐喊声以及让人揪心的呻吟声。原本三湘大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一切都充满着诗情画意。谁知,楚国的灭顶之灾已在眼前。
这位老人便是楚国三闾大夫屈原,他坐在汨罗江边痛哭流涕,发出一声粗重的叹息:“唉,整个世界已经浑浊一片,只有我才是清白廉洁的;这么多人都在犯糊涂,只有我才是清醒的。刚刚洗过头的人在戴帽子之前,总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刚洗好澡的人在穿衣服时,总会抖掉衣服上的灰尘。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人,他怎能容忍自己高贵洁净的人格,蒙受世俗的尘土和污秽?我宁愿投进这江里,让自己葬身于鱼腹,也不愿意让自己高洁的品质,遭受那些尘土和污秽的肆意侵袭!
屈原早在楚国郢都陷落,还没有动笔写作绝笔诗之前,“怀沙自沉”的想法就已在心中成熟。
面对着汨罗江,屈原吟诵起他不久前创作的那首《怀沙》,之后毅然投江殉国。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
眴兮杳杳,孔静幽默;
郁结纡轸兮,离愍而长鞠。
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
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
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
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
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
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
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
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
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
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
二、自沉的意义怀沙自沉,对于屈原来说,绝不是消极的放弃和极不可取的逃世避世。当他真切地感到,几十年来一直埋藏在自己心底的由楚国统一天下的梦想,已永远不可能实现时,壮烈的殉身便是保持自己人格尊严和警醒世人的惟一选择,这与普通意义上的自杀是完全不一样的。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huò)乎!”
这是屈原在回答江边渔夫有关生与死、随波逐流与坚守正直的问题时,所作出的铿锵铮言。是的,宁愿投进这江里,让自己葬身鱼腹,也不愿让自己高洁的品质,遭受尘土和污秽肆意的侵袭!
三、屈原的人格精神屈原的一生,始终坚守着这一为人的准则,这一理想的信条,这一追索的目标。壮怀激烈,不仅可以表现为勇猛厮杀、浴血沙场,更可以表现为以国家为己任,志存高远、维护正义、为真理而献身! 这一天,是农历的五月初五,后来被定为端午节。
鲁迅在小说集《彷徨》的扉页上专门写下了屈原《离骚》中的一段诗句,这段诗句也代表屈原了人格精神和爱国主义,也值得与所有朋友共勉: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为什么要投江自杀?屈原不死就没有端午节吗?
端午节始于远古,主要是一种祭祀仪式。在屈原投汩罗江以前早已有之,自屈子以后便成为缅怀的之节,是因为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此日,也可以怀念吴国忠相伍员(字子胥,楚国贵族。因其父兄遭楚平王冤杀,逃离入吴,后得公子光重用,鱼藏剑计杀吴王僚,助其登位,是为吴王阖闾。阖闾崩,其子继位,乃吴王夫差也,听伍子胥建议启用孙武为帅。伍员、孙武击败楚将囊瓦,直入郢都,楚亡。伍子胥掘平王墓,鞭三百碎其尸,楚人无不掩面而泣!后,楚臣申包胥求救于秦,秦王不理,申包胥恸哭于秦庭七天七夜,终感动秦王出兵救楚,撼吴复楚。二胥皆楚臣,申公更清澄。屈平知有鉴,楚也实难存!)。还可以纪念孝女曹娥。
穿林入徑獨行遲,菊熟蘭芳仲夏時。
伫倚江欄江海念,愁臨故地故人思。
曹娥身去空餘孝,屈子魂歸好咏詩。
日暮舟停風漸寂,月明滄浪問誰知。
一一端午江行(閬水漁民白溪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