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下的意思是什么(千里之行)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教育人生,ID:jiaoyu-rensheng】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

  足下的意思是什么(千里之行)

  今天上午,参加了鲁老师主持小学数学教师的教研活动。

  这是一次经过课程化处理的教研活动,设计的意味很浓,处处用心,也可谓煞费苦心,充分体现出鲁老师和她的团队对数学教育和研修课程的研究和探索。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迈出第一步很重要,研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也是如此。

  第一个环节是现场教学,东道主牛山三小的马老师执教《小数加减法》一课。课上的四平八稳,很常态,也很实在,符合我对常态课的期待。既然是常态课,就要像家常饭一样,实实在在的、稳扎稳打的,没必要太花哨,但更不能糊弄。在这一点上,马老师给大家做了很好的示范。

  我们所见到的公开课,包括评优课、研究课等等,大多是经过精雕细琢的课,为了一节课要耗费一个团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它们就像是酒店的大厨做出的高档菜一样,好吃,也好看,但普通人做不了、学不来。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我们就是家庭主厨,我们的厨房里只有油盐酱醋,既没有高端的食材,也没有高档的厨具。我们要负责孩子的一日三餐,没有时间和精力在一顿饭上下那么大功夫。为了某种目的我们不得不精心打造一节课公开课时,虽然会拿出一节精品课,但会耽误孩子很多节常态课,让他们饥一顿饱一顿,其实不利于发展。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模仿酒店大厨的高档菜,但可以借鉴他们的理念和某些技巧。做好家庭主厨,做好每一顿家常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证孩子一日三餐的质量,就足够了。

  马老师的课刚结束,鲁老师就走了上去,提出几个问题,和孩子们进行交流。鲁老师还没结束,魏老师按捺不住,也走到台上,他问了参加活动的教师几个问题。在他们的带动下,现场气氛活跃起来。这是我希望看到的。

  教育即交流,这是“生命课堂”的核心理念。没有对话、交流和互动,学习很难发生,或是只能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教研活动也是如此。教研活动的本质是成人学习,相比于儿童学习,它对互动和对话的要求更为迫切,但层次更高。教研活动现场教师们不爱发言,一方面是文化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他们觉得话题没意思或没意义。

  魏老师提出的问题是:既然老师没教学生就已经会了,那还有必要教吗,或是教什么?

  这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因为课堂上教师刚刚出示两个小数加法算式,一大部分孩子就能用各种方法进行计算,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都没有问题。这时候怎么办?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类似的问题将更加普遍,因为孩子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太多了,学校和教师再也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零起点”教学在管理上是有意义的,但在教育学上是不存在的。每个孩子在进入课堂时都不是“零”。这给教师带来极大挑战。

  但如果我们深入探究便会发现,孩子们会了,但并不一定明白;懂了,但并不一定理解;知道了方法,但并不一定掌握了原理。这就意味着教还有必要,但需要弄清楚的是教什么。

  计算问题很重要的是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算理和算法这两个词经常挂在教师的嘴边,但很多人并未深入思考过,何谓算理、何谓算法。专家给出的解释,算理是计算的原理,算法是计算的方法。很明显,这是语义重复,用概念解释概念,最终还是概念。在我看来,算法就是计算的程序,解决的是怎么算的问题;算理是计算的思维,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小数加减法运算,小数点对齐,这是算法,孩子们必须要牢记,并且要反复练习加以巩固。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这是算理,孩子们必须要理解。记忆和练习在这里的作用就不明显了,思考、体验和探索才能让理解产生并进一步深化。算法是可以给孩子的固定的程序和步骤,算理只能靠孩子自己体悟,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并帮助他们自己悟出来。

  孩子已经会计算了,意味着他们掌握了算法,但是理解了算理吗,或是理解到什么程度,这才是教师教的重点,同时也是需要教师下功夫的地方。因为算法可以给,但算理不能给,给了也没用。这就意味教师的教不能再是传统意义的教了。

  为什么教决定教什么,这还是“生命课堂”的核心观点。我大概是国内第一个提出这个观点的人。这么多年来,我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它的重要性。

  为什么现在侧重教算理了呢?因为科技的发展让怎么算的问题已经不是问题。我们到商场买东西,商品价格大多是小数。以前计算是个难题,也是很重要的技能,现在还是吗?连不会算数的老太太都熟练掌握了移动支付,算根本不再是一项重要的技能。但复杂程序的设计需要算理,需要更加深入的理解算理。为了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为了他们的终身发展,我们要由主要教算法转向重点教算理。这就是为什么教决定教什么。教算理就不能再像教算法那样强调记忆和训练了,这就是教什么决定怎么教。

  经过一番交流,教研活动进入下一个环节,即教材解读和教学建议。鲁老师做了精心的准备,从PPT的数量就可以看出,也可以说她为教师们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大餐。我坐在下面,心里为她点赞,也为她担心。

  我是家里的大厨,逢年过节家庭聚餐都由我主厨。每次我都会弄一大桌,鸡鸭鱼肉,凉的热的、荤的素的,忙的自己晕头转向,累的自己腰酸腿疼。但每次都会剩下很多,有的菜几乎原封不动,搞得自己很苦恼。我经常问家人,做得不好吃吗?他们说好吃,真的挺好吃,但是太多了,吃不了。在外面用餐也会发生这种情况,点了一大桌子菜,都很好,但剩下一大半。打包带回去吧,味道变了,不好吃了,结果还是扔掉。

  活动结束后,大家都去拷贝鲁老师的讲稿,这像不像吃完饭之后的打包?

  课堂教学特别要注意这一点,从来都不是教得越多越好。精心准备教学和精心设计教学存在着微妙的差别,但在课堂上却会出现巨大的反差。很多教师存在这种情况,准备得很充分,但设计得不够精致。这就需要教研员在教研活动中以“身教”的方式加以引导。

  鲁老师的教研活动让我看到了课程化的雏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既然迈出了这一步,那就坚定地走下去。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