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李纲(李纲 从北宋到南宋 进退关社稷 英灵镇湖山);北宋李纲(李纲 从北宋到南宋 进退关社稷 英灵镇湖山)

优质正规广告位招租,难得空出一位置,要的从速,QQ2558330492,备注广告投放

北宋李纲(李纲 从北宋到南宋 进退关社稷 英灵镇湖山);北宋李纲(李纲 从北宋到南宋 进退关社稷 英灵镇湖山)

北宋李纲(李纲 从北宋到南宋 进退关社稷 英灵镇湖山)

(一)

一代名相李纲,是邵武人民的骄傲。

我对李纲的最早认识,来自初中历史书上的李纲简介:1083—1140,字伯纪,祖籍福建邵武。看完李纲的简介我震撼了:他竟然跟我是老乡?

那刻我深深感到,即使是结识历史人物也需要缘分,于是我开始搜寻李纲的相关信息。后面我知道,在邵武熙春公园里伫立的那尊石雕就是邵武人民为纪念李纲而立的,在石雕的正面刻有“民族英雄李纲”六个大字,背面刻的是他的生平简介。那尊石雕高逾六米,李纲右手依背、左手执剑,双目前望,眼神如炬。他眼睛里射出的凛然正气,是那个年代里难得的傲骨。

历史书,让我认识了一个叫李纲的人,也了解了一段历史——那时候的北宋王朝,如同风雨中一座破旧的草房,只需要再来几阵狂风就足以把它摧毁。当以一手“瘦金体”名世的艺术家皇帝宋徽宗赵佶即位后,其腐朽无能的本性,让北宋已成为一个强弩之末的王朝。举国上下官吏腐败,人民起义纷纷,种种矛盾暴露无遗。

公元1125年2月,金兵大举出兵侵宋,此时正是宋徽宗宣和七年。此时,宋朝的局面已经是一个烂摊子,徽宗迫不得已将皇位让于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此时,金兵已到达黄河岸边,直迫宋都开封,宋徽宗逃至金陵。由于徽、钦二帝的无能,一心想和金国求和,他们先后答应割地赔款给金国,使得金兵更加肆无忌惮。

公元1127年,金军又一次攻打开封,并掠去徽、钦二帝及大量财物,史称“靖康之变”。至此,北宋王朝宣告灭亡。

李纲,就是在风雨飘摇的北宋登上历史舞台的。

(二)

如果历史可以如电影一样倒带重放,历史会呈现出这样的一幕:

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兵已逼近东京,徽宗匆匆出逃,白时中、李非彦等大臣也想奉钦宗南走。李纲挺身而出,坚决反对逃跑,认为“今日之计,莫若整饬军马,扬声出战,固结民心,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在李纲“依靠百姓坚守”的劝说下,钦宗决定留京坚守,并升李纲为尚书右丞(副相)。

次日,钦宗又改变了主百思特网意。李纲上朝时见禁军已披甲待发,皇帝与后宫也即将上车出逃,在这个紧急关头,李纲高声对禁卫们说:“尔等愿以死守宗社乎,愿扈从以巡幸乎。”禁卫皆呼曰:“愿以死守宗社,不居此,将安之。”李纲又对钦宗说:“陛下昨已许臣留,今复戒行,何也。且六军之情已变,彼有父母妻子皆在都城,岂肯舍去,万一中途散归,陛下孰与为卫,且虏骑已逼,彼知乘舆之去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最后,本已反悔的钦宗留了下来,不知道是李纲“彼有父母妻子皆在都城”的劝说起了作用,还是钦宗怕出逃路上被俘,钦宗终归下定了留守的决心。

开封守卫战,就这样打响了。从正月初五至初八,李纲带领军民修楼橹、安炮台、运砖石、设弩床、备火油,进行备战。初八日,金兵到达城下攻西水门,李纲亲临指挥战斗,击退金军的进攻。次日,金军又攻酸枣门、封丘门,李纲又登城督战,激励将士,杀敌数千人。开封守卫战,在李纲的组织下获得了胜利。

竭力反对割地赔款求和,是李纲热血中的基因。李纲的父亲李夔,当年随吕惠卿抵御西夏,李夔的经历就是对李纲最好的教育。李纲自1112年进士及第做官起,他就把个人生死托付给了国家,正因为关心国家,他还多次对朝廷的过失提出过建议。现在李纲能够做的就是尽自己之力,把江山社稷抗在自己肩膀上。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微弱的,他这样的坚持与立场,在当时真的有用么?

金帅完颜宗望见开封难以强攻,转而施行诱降之计,宋廷弥漫了屈辱投降的气氛。当金人提出犒师金500万两、银5000万两、绢100万匹,割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州)、河间(今属河北百思特网)三镇,并以亲王、宰相为人质,钦宗全部同意,随即在城中大肆收罗金银以满足金人的索求。

此刻的朝廷,求和派占据了上风,主战派的李纲,倒成了求和派眼中“不和谐”的一个音色。为了让求和工作顺利进行,求和派便开始排挤李纲:朝廷另设宣抚司统率“勤王”之师和驻在城外的禁军,以分李纲的兵权。同年二月,大将姚平仲在钦宗的支持下夜袭金营失利,却将责任推给李纲,从而解除了李纲的职务。五月,李纲被迫出任河东、河北的宣抚使,在朝廷的刻意安排下,李纲已经是徒具虚名而无节制军权的宣抚使。为了彻底让李纲不成为求和路上的拦路虎,求和派给李纲扣上“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十月又责授李纲建昌军(今江西南城)安置,再谪夔州(今重庆奉节)。李纲身上背负的,除了被排挤、黑锅、谪贬,也许还有愤怒与无奈。

李纲知道,没骨气的膝盖,换不来有尊严的安稳,软弱,只会滋长金人的野心。十一月,亡宋之心不死的金兵,再次大举南下包围开封城,面临险境的钦宗重新起用李纲,任命李纲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李纲在北宋的命运,就如同一根硬实的木棍,皇帝觉得无用时,被丢弃在一旁,皇帝觉得要用时,就执于手。

李纲从建昌赴宁江途经长沙时,得诏即率湖南“勤王”之师入援,行至半路而都城已沦陷,北宋灭亡。李纲,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北宋被灭亡。

可以推想,他当时的心情,一定是无比失望,他当时的脸部,一定是热泪盈眶。这样的结局,不是李纲的真实意愿,可这又是李纲一个人所能够改变得了的么?

(三)

北宋的灭亡,能改变李纲对国家的热情么?历史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靖康二年(1127)五月,康王赵构即帝位于南京应天府,是为宋高宗,改当年为建炎元年,史称南宋,他起用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李纲又开始了他的忙碌,开始了没有怨悔的操劳:积极支持两河军民抗金,任张所为河北招抚使,傅亮为河东经制副使,宗泽为开封府知府。李纲针对北宋以来军政腐败,着手整顿军政,并建议在沿江、沿淮、沿河建置帅府,实行纵深防御。李纲认为只要上下齐心抗金,“三数年间,军政益修,甲车咸备,然后大举以讨之,报不共戴天之仇,雪振古所无之耻”。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天下苍生,为了这个朝廷。

李纲的苦心经营,为南宋赢得了苟且喘息的机会。随着政局逐渐稳定,李纲坚决抗金和反对求和的政治主张,为宋高宗和任汪伯彦、黄潜善等人不容,于是一场至上而下排挤李纲的行动开始了。朝廷先是调李纲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左相),另委任黄潜善接任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用意就是牵制李纲。建炎元年八月,即以“杜绝言路,独擅朝政”等罪名罢相李纲,改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杭州的洞霄宫。李纲仅主政七十五天百思特网后,就离开了朝廷的权力中心。

也许你要以为,李纲现在远离了政治中心,“无案牍之劳形”的李纲总可以过清闲日子了吧?其实,李纲命运中的劫难和贬谪,并没有就此而停止。建炎元年(1127)十月,宋高宗自商丘逃至扬州,两河郡县相继沦陷。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高宗逃往杭州(今属浙江)、越州(今绍兴)、明州(今宁波)等地,一度乘船逃入海中,其间李纲一再遭贬斥,先是罢观文殿大学士职名,贬往鄂州居住。又被贬为单州团练副使、万安军(今海南万宁)。直到建炎三年冬才允许李纲自由居住,以后又恢复了李纲的阶官、职名。

如果是我,在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贬谪之下,早已对政治心灰意冷,早已对朝廷大失所望。也许那刻,陶渊明式的生活可以当作自己生活中的目标,可以早晚吟哦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可历史证明,我的见识是浅薄的,我的推测是错误的。最终,李纲没有选择“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清闲生活,因为他是闲不住的——帮助朝廷度过难关困境,早已成了是他永远的追求。

绍兴二年(1132)二月,李纲被起用为湖广宣抚使兼潭州知州,建议朝廷在荆湖一带屯驻重兵以图中原。绍兴四年(1134),金、伪齐联军进攻南宋,李纲又上呈防御之策:“伪齐悉兵南下,境内必虚。倘出其不意,电发霆击,捣颍昌(今河南许昌)以临畿甸,彼必震惧还救,王师追蹑,必胜之理”。李纲的言行里,一心牵挂的还是朝廷。

绍兴五年(1135),李纲又上长篇奏章陈述中兴大计,指出宋朝的衰弱是因为上下偷安,不为长久之计,退避之策“可暂而不可常,可一而不可再,退一步则失一步,退一尺则失一尺”。建高宗抗金决心未定,李纲又告诫高宗“勿以敌退为可喜,而以仇敌未报为可愤;勿以东南为可安,而以中原未复、赤县神州陷于敌国为可耻;勿以诸将屡捷为可贺,而以军政未修、士气未振而强敌犹得以潜逃为可虞”。李纲对于朝廷的忠心,真可谓天地可鉴,他以政治家的眼光精准了分析当时形势,告诫领导层不要眼界太浅而以敌退为可喜、以东南为可安,而应该看到仇敌未报、中原未复、军政未修。

当李纲没有怨悔地提出中肯的建议后,朝廷不仅没有采纳,反而给了李纲什么呢?同年十月,李纲改任制置大使,兼知洪州,绍兴七年被罢,提举宫观,李纲又一次担任闲职。绍兴九年(1140)正月,宋金议和,在二月时朝廷想再次起用李纲为荆湖南路安抚大使兼知潭州。这一次,久历沉浮、反对谈和的李纲力辞不受,拒绝了朝廷的委任,他选择了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的闲职,居住在福州。那刻,又有谁能够真正读懂他内心那股“先天下之忧而忧”却报国无门的热血情愫?

他的选择,是无奈的选择。他知道,朝廷已经如一座破旧的大厦,随时都会倾倒,皇帝都不想强大,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又能奈何呢?个人改变不了皇帝的决定,个人改变不了投降派的排挤,自己该尽力的,已经尽力了。

他的选择,也是理智的选择。以前为朝廷出力,是一份责任,现在不再为朝廷出力,自己留点时间读书、喝茶、陪家人,也是一种余生的幸福。

绍兴十年(1140)正月,李纲病逝于福州的寓所,享年58岁。

就这样,在漫长的奔忙中,在凄苦的等待中,在对朝廷的绝望中,李纲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其一生历程,只有他自己知道,其一生忠义,只有他为之付出过的北宋南宋王朝知道。

(四)

为了纪念李纲,邵武市人民在邵武市区内的李纲路建立了李纲纪念馆。

这座始建于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的纪念馆,朱熹曾撰写《建祠碑记》,后毁于兵燹并几经迁址,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复建于现址。走进馆内,看见一方由前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的匾额:“李纲纪念馆”。门内又一方匾额,上书“李忠定公祠”。祠内天井左右侧有两株宋代所植的古桧柏,虬枝苍劲。大殿门额上悬挂着朱熹题词的匾额:“一世伟人”,两边是朱熹撰写的对联:“至策大猷,垂法戒于万世;孤忠伟节,奠宗社于三朝”。

祠正面堂上有李纲坐像一尊,正气昂扬,令人肃然起敬。上方悬挂两块金字方匾,一块是宋徽宗的御前宣谕:“公辅助皇帝,守御都城,再安宗社,调和两宫,懋著大功,当书青史,名垂万世”,一块是宋高宗所书:“公学穷天人,忠贯金石,方今生民之命,急于倒悬,必须不世之才,协济事功”。坐像两侧是民族英雄林则徐撰写的对联:“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高度概括了李纲在南宋北宋之间的作用和李纲事迹对后人的影响。

整个纪念馆共设四个展厅,第一展室主要介绍李氏入闽,第二展室介绍著名的东京保卫战,第三展室介绍李纲为相后的情况,第四部展室介绍李纲的《梁溪集》等相关著作,整个布局错落有致、古朴典雅。

想想展厅东京保卫战的场面,金戈铁马之声就至宋朝而来,李纲的满腔忠义,令我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五)

经济发达的现在,历史已经逐渐被经济化的镏金招牌淹没。

纪念馆内的一切,让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个仅仅当了七十五天宰相了的人有什么资格独享一个这么大的纪念馆?

李纲曾作诗《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但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看似咏物,实则言志.采用拟人的手法,把牛人格化,表达自己在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后仍然心忧”众生”的心愿,借牛写出了自己高远的志向。《宋史李纲》中有这么一段文字:“以李纲之贤,使得毕力殚虑于靖康、建炎间,莫或挠之,二帝何至于北行,而宋岂至为南渡之偏安哉?”李纲忧民、忧天下之心,史书评价可谓中肯。

登上了历史舞台的李纲,就这样在北宋、南宋之间,用其浩然正气演绎着他的骨气,用他曲折的历程演绎着他的传奇。他用铿锵的骨气向世人做答了在《病牛》诗中“但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祈愿,为此,哪怕耗尽自我的生命!

就这样,李纲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生命押上,希望用自己的一切努力来解答一个朝代的难题。可求和派,就好比是那个年代中的蛀虫,他们用一具具软骨和媚骨,讨好了皇帝和金兵,也诋毁、伤害了李纲。就这样,李纲在绝望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时年五十八岁。

了解完李纲其人其事其风骨,我可以这样明确地说:在北宋南宋这样一个缺钙的朝代里,李纲是那个年代里为数不多的有着正义与骨气的人。李纲的政治生涯,在起起落落中轮回,可他骨头里没有变的,是他对朝廷的责任和忠义。李纲始终深信,朝廷需要他,千万百姓需要他,于是,他在奏表中说“陛下观近年以来所用之臣,慨然敢以天下之重自任者几人?……上下偷安,不为长久之计”。《宋史李纲》说李纲“负天下之望,以一身用舍为社稷生民安危”,此言可谓评价中肯。有此风骨,有此正义,李纲独享一座这么大的纪念馆是无愧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而今,富屯溪水依旧潺潺而去,流逝不去的,是我们对历史的一些感叹与感怀——北宋南宋,因为“靖康之耻”而满是阴霾,可李纲却是那年代里的一道闪电,是他,擦亮了那个朝代里一种名叫忠义的热血。

  • 126 views
    A+
发布日期:2021年09月13日 11:00:07  所属分类:生活百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