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惠州seo就给大家介绍弗洛伊德是什么人的文章,看完这篇文章相信你对心理学教父——弗洛伊德更加了解!
弗洛伊德是什么人
今天一起走近心理学教父——弗洛伊德~~
人物生平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 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的弗莱堡市,毕业于维也纳大学,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1919 年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形成。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等。
弗洛伊德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并在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9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理论成就
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在西方影响很大,真可谓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在欧美各国均有精神分析的机构,在柏林、莱比钖、维也纳、伦敦等地还有大型的精神分析学校。
其影响,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里是很广泛的。本世纪二十年代,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影响。近几年来,精神分析理论又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领域中来了,在人们的思想中,尤其是在青年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地形学模型
早期,弗洛伊德认为意识( 这里指人格)由三个不同意识水平的成分组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1)意识( consciousness )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构成。它的特点是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2)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 )
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组成。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和前意识虽有区别,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前意识的东西可以通过回忆进入意识中来,而意识中的东西当没有被注意时,也可以转人前意识中。
前意识的主要作用是检査,即不许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创伤性经验、不良情感,以及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进人意识领域,而把它们压抑到潜意识中。
(3)潜意识( unconscious )
潜意识是人格最深层的也是最大的部分。它是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
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
潜意识的主要特点是:无矛盾性、无时间性、非现实性、活跃、能量大、易变形和替换等。
2、结构模型
晚期的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1923)中进一步完善了他的潜意识理论,并对他的理论做了修正,提出了新的“三部人格结构说” ,早期的“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的心理结构被表述为“ 自我”、“本我”、“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这三者之间有各自的功能、性质、活动原则、动力结构,彼此联系且相互制约。
(1)本我(id)——快乐原则
本我是人格中最难接近、但又是最有力的部分,它又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组成。
(2)自我(ego ) ——现实原则
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它派生于本我,不能脱离本我而单独存在。自我在本我与现实之间、本我与超我之间起调节整合作用。
(3)超我(superego)——道德原则
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它由两个部分构成:自我理想和良心。超我是社会道德的化身,它总是与享乐主义的本我直接冲突和对立,力图限制本我的私欲,使它得不到满足。
人的一切行为都不是某单一方面的力量决定的,而是人格内部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系统保持平衡,人格就得到正常的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遭到破坏 ,产生焦虑,就产生精神症和人格异常。
3、人格发展
(1) 口唇期(oral stage,0~1 岁);
通过口腔活动的吮吸、吞咽、咀嚼等等,不仅满足了婴儿饥饿时的需要,而且这些活动本身也提高了性快感。口唇期可以分为两个亚期,即前口腔期和后口腔期。前口腔期从出生到八个月,婴儿的性快感主要来自于吸吮和吞咽活动,唇和舌成了主要的动欲带。后口腔期大约是出生后第八个月到一周岁。
当遇到挫折时,婴儿常常以咬来报复,这种伤害或毁害对象的欲望被称为“口腔型施虐欲” (oral sadism) 在口腔期,婴儿通过与食物和食物提供者的协调活动,逐渐产生了亲密感,开始把自己与现实环境区别开来。这种现实感的获得,标志着婴儿自我的诞生。自我的形成是口腔期的最重要的成就。
(2)肛门期(anal stage,l~3 岁);
在这个时期,肛门的排泄活动成为力比多发泄的主要途径,而肛门期的经验对人格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肛门期也有两个亚期,即前肛门期与后肛门期。前期力比多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肛门排泄粪便解除内部压力以获得快感体验。除排泄粪便解除紧张所产生的快感外,成人对儿童排泄活动的过分注意也增加了儿童对排泄本身的兴趣。在后肛门期(又称保持期),力比多保持粪便而不是排泄粪便。原因在于保持粪便也能产生性刺激,另外也是由于成人对儿童排泄活动的高度重视。在此阶段,父母和儿童之间会产生很大的冲突,父母力图对儿童进行训练,以便养成卫生习惯。而儿童则希望自由地、不受干扰地进行排泄活动。在这一阶段的晚期,儿童在排便习惯问题上进行了一定的妥协,而儿童的动欲区也就从肛门转移到身体别的部位,儿童的人格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性器期(phallic stage, 3~6 岁);
在这个时期,儿童通过抚摸、显露性器获得力比多的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这一时期内儿童不仅对自己的性器官发生兴趣,有手淫行为,而且他们的行为开始有了性别之分。
在这一时期男孩有恋母情结,企图杀父娶母,产生阉割焦虑。这种焦虑使他放弃对母亲的性渴求,并通过对父亲的认同作用产生了超我,从而使恋母情结消失。男孩在认同父亲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与父亲相同的价值观,形成自强、自夸、攻击性等男性性格;而裸露和攻击行为则是掩盖阉割焦虑的反向作用,也可以有升华作用,变得像母亲一样柔情。
对女孩来说,因有阴茎妒慕而产生恋父情结,企图杀母嫁父。由于阴茎妒慕,她可能模仿父亲,变成“假小子”性格。如果女性冲动占优势,她就更倾向于模仿母亲,形成女性性格。
(4)潜伏期(latent stage,6~11/13 岁);
约从6 岁到12岁左右。力比多冲动就处于暂时的潜伏状态,性兴趣被其他兴趣,如探索自然环境、知识学习、文艺体育活动和同伴交往等所取代。
这段时间里,由于儿童生活范围的扩大和在学校吸取了系统知识,儿童人格中的自我和超我部分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男女儿童之间的关系较疏远,团体活动时多是男女分组,甚至壁垒分明,互不来往。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青春期才又发生变化。
(5)生殖器(两性期genital stage ,11/13岁以后)。
是性本能发展的最后阶段。经过一段潜伏期之后,青年男女进入青春期,随着性成熟,两性之间在身体上的差异日益明显,生殖器成为主要的性感区,此时已摆脱儿童时期的性对象,并以异性为性对象。力比多方向的改变也是逐渐形成的。这一时期持续时间最长,从青春期直至走向衰老为止。到那时,人又开始向性器期退化。弗洛伊德认为潜伏期和生殖期对人格基本结构的发展无关紧要。
理论评价
关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始终没有一个定论,使人莫衷一是。
1.积极方面
(1)重视无意识(潜意识)的研究,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重视动机、需要和人格的研究,加深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
(2)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为精神病的治疗提供了方法和理论。
(3)弗洛伊德学说在哲学上有某些辩证法的成分,例如,承认矛盾、冲突,重视内心斗争,强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等。
2.消极方面
(1)弗洛伊德对于人性持消极负面的看法,他过于看重本能在控制人的行为方面的力量,而且把一切都归源于无法自知的原始欲望。对人格的负面成分的过分重视,使得他的整套理论都显得过于悲观,甚至有时对人性做丑化的描述,未免有失偏颇。
(2)不少学者批评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弗洛伊德过分夸张性在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动力作用,认为一切行动都根源于性驱力,而忽视了社会以及文化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且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太过偏重儿童的早期经验,相对的忽视了人的一生连续的发展历程。
(3)方法的严谨性受到了质疑。唯心主义的的社会文化观,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