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著名的鲧禹治水传说,讲述的是上古时代大洪水肆虐下的华夏大地上,民不聊生,百姓无处安居,鲧和禹带领大家治水求生的故事。
其中鲧在前,用堵塞方法治水九年但却功败垂成;禹在后,用疏通引导的方法治水十三年最终幸而成功。
历史上很多书籍都对此有记载,一向神秘的《山海经》古籍更是最早记录这些传说的书籍之一。
譬如《山海经·海内经》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0.0 《山海经》记载鲧禹治水传说
整段就大体讲述了鲧禹治水故事的发展脉络。
但同时大家也可以明显看到,在《山海经》的记载中,却是将鲧用堵塞方法治水记录成了用帝的息壤去掩埋洪水,将鲧的死亡则记录成了帝命祝融杀鲧于羽山。
这种记录显而易见使得整个故事开始神化,因为息壤、帝、祝融都是神话中的产物,但《山海经》为何要这样记录呢?难道仅仅只是让整个故事看起来更加玄乎?
0.1《山海经》这些记录使治水更加神化
很明显不能是这样的,小编认为可能还有深意,抛开神话特点而从现实解读,可能是为了突出鲧和当时帝部落(尧或舜部落)的矛盾。何解?还请各位读者慢慢往下品读。
首先息壤为何物?
在神话中,息壤是天帝的宝贝,它一种神土,可以自己无限增长。换言之将它投到洪水泛滥的决口,它便可以依靠自己的增长而堵住洪水,这也是《山海经》中,鲧偷它的原因。
但其实息壤这种东西很可能是因为古人发现了“土地暴长”这种地质运动现象,一时无法解释而只能将之神话的产物。
因为晋朝的郭璞在《山海经》的注解中提到,汉元帝时期,当时临淮徐县这个地方的土地突然向上暴长了五六里,高约二丈,时人就将其称为息壤。而这只不过是一种地质运动现象罢了。
0.2 息壤只是一种地质运动现象
所以这便是神话中传得神乎奇乎的息壤本质。那么了解了这个之后,鲧偷帝之息壤可以理解为什么呢?
那就是鲧很可能是从帝部落(尧或者舜部落)处挖土去堵住洪水。
大洪水泛滥也是地质剧烈运动的结果之一,那么很有可能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土地暴长现象,时人将之称为息壤。
鲧治水的办法是靠堵,而堵则意味着需要大量的土石,被洪水淹没过后的大地,人们最匮乏的资源恰巧也就是土。
人们填饱肚子依靠的粮食,就是从土里长出来的,但洪水将地势低而肥沃的地方淹没后,仅剩的土地便是各部落保证人口的最后武器。
0.3 大洪水时期,土地资源尤为重要
可以想象这时候鲧为了治水,便带领本部落的人到处去挖土以修筑土坝抵御洪水,而挖土的对象则是当时帝尧或者帝舜的部落。
这必然会引起双方的矛盾,只不过由于前期鲧的治水并未失败,矛盾被大洪水压了下来,而当鲧治水失败后,那么这个矛盾就彻底爆发了。
帝尧或者帝舜部落的人肯定早已不满鲧的这种行为,双方便爆发了战争,最终以鲧的失败而告终。
因为《山海经》中这里的“帝”要是联系实际治水情节看来,其实并不是指的天帝,而是指的当时人间的帝尧或者帝舜。
而“祝融”根据《管子》的记载,应该是指的当时部落里的官职,即火正或者叫夏官。又根据《黄帝录》等文献可知,夏官之首为大司马,在古代大司马即为武职的最高指挥。
0.4《管子》等古籍记载,祝融为官名
所以《山海经》的记载就可以解读为,鲧部落为了堵水,挖走了帝尧或者帝舜部落(也有其他部落)的大量土地,最后还治水失败了,最后搞的人们怨声载道,最后帝尧或者帝舜便派夏官率兵攻打鲧,并在羽郊这个地方将其杀死。
此外很多文献亦可以论证当时鲧与帝尧或者舜部落有矛盾
譬如《国语·晋语八》记载到:“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能以入于羽渊。”
就是说以前鲧违抗了当时帝尧的命令,被诛杀于羽山这个地方,羽山就是前文《山海经》中的羽郊。
再如《尚书·舜典》也有记载:“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这里讲的是帝舜平定了当时的四罪,即共工、欢兜、三苗和鲧。
0.5《尚书·舜典》将鲧归为四罪
虽然两个文献具有时间与主角错误,即一说是帝尧,一说是帝舜,但其实就是这种误差,反而可以告诉我们鲧部落在当时与帝尧或者帝舜都存在着很大的矛盾。
不然为何都记录将鲧诛杀于羽山这个地方。而将鲧评为四罪(在当时对百姓来说罪大恶极的人)之一,则更加印证了鲧将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用于砌坝堵水的罪过。
若然单凭治水,即便是失败了也不应该被天下人唾弃。因为这个治水的行为本来就是为天下百姓着想。
而只有在治水过程中另有矛盾产生点,才会在治水失败后被天下人所唾弃,那么挖土以绝人之生计担当这个矛盾点应该绰绰有余。
0.6 鲧挖土治水,引发了与帝部落的矛盾
此外后文鲧复生禹则表明,虽鲧因罪被诛,然鲧部落并没有因此而灭亡
那么当时鲧部落的这种挖土行为很可能是鲧一人所下之命令,族人不得已而为之,因此帝部落的人并未迁怒于整个鲧部落。
当然亦有可能是因为洪水之下,保全自己都难成为题,帝部落不愿在为了战争而过度损耗自身实力,因而只是诛灭了罪魁祸首的鲧。
当然不管如何,鲧部落继续存在,并且诞生了后来的大禹。至于大禹和鲧的关系,一般流传的关系为父子关系。
因为“鲧复生禹”即表明是鲧腹中生下了禹,另外《开筮》、《楚辞·天问》也都记载,鲧死了三年,但身体却不腐烂,最后用刀划开他的腹部,里面就诞生了禹。
0.7 鲧死三年,肉身不腐,腹生禹
但我们知道男人是不具备生孩子功能的,且一个人的尸体怎么可能在没有任何保存的情况下三年不腐烂。
因此古书的这种记载或许只是向我们表明鲧与禹有血缘关系,至于是不是父子,小编认为三年这个跨度很可能就是表明他俩之间或许并不是父子。但这有待商榷。
而没有灭亡的鲧部落则在大禹的带领下,继续进行治水,大禹吸取了鲧大量挖其它部落的土用于堵洪水而引起众怒的教训,改用疏导的方式,最后一举成功,得到百姓拥护。
所以从上文看来,抛去神话眼光,而以现实角度剖析《山海经》记录的鲧禹治水,也未尝不可。
0.8 鲧的死,就是因为他和帝部落的
鲧因采用围堵的方法治水,从而需要大量的土,而在大洪水肆虐的环境下,这本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稀有资源,这样做必然引发鲧和众人的矛盾。
最后治水失败了,成为矛盾的导火索,人们满腔的怒火发泄到鲧的身上,帝尧或者帝舜为了平息百姓怒火,便派夏官率兵攻击鲧,最终将其击杀于羽山。
鲧之死并没有使得鲧部落灭亡,大禹在后来的鲧部落里诞生,吸取鲧治水失败的教训,换围堵为疏通,最终治水成功而得天下百姓尊敬!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