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使我想起了我们(60后)小的时候,那时候如果自己被人欺负了,家长不问青红皂白,首先揍自已一顿,然后会说,你不惹他,他会欺负你吗,以后不要再给大人找事了,小心我揍你,明天我告诉他家长,让他带孩子过来,你们拉手言和,做好伙伴叫孩子教育。
这种处理方式,当时很湊效,但不公平。
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计划生育以来,孩子的地位,似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长的处理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孩子被人欺负了,也不问青红皂白,先是找学校或是直接找欺负他孩子的人,要给自家的孩子一个交待。至于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不会有原因。
这样的护短造成的是孩子,在家表现好,在外很玩皮的两面人。
因此以上两种方法都有欠缺,我想最好还是问清原因,是自家孩子的问题要加强教育,不是自家孩子的原因,要教育孩子学会宽容,小事让他们和好自己处理,大事告诉学校处理,不吵不闹,不体罚双双孩子,处理合适就行了。
家长教育孩子,是叫他帮助别人吗还是教他欺压别人?
欺压和帮助这两个词意都分不清吗?
我看你是应该分得清的。是不是看见生活中有这样糊涂的家长,向孩子贯输了错误思想,产生了不解与困惑。
教育孩子成人,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让孩子身心健康。身体健康靠营养锻炼,心灵健康,则要靠家长正确引导。帮助别人这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谁都有遇到各种困难的时候,即使是小伙伴们之间,也有互相帮助的时候。一起上学去的路上,有的孩子小点,过马路时大孩子就牵着着小孩子,或是提醒一下小孩子注意安全,这就是帮助。
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这是良性友好的互动。如果因为小孩子们之间,偶尔发生的小摩擦,大人掺和其中,甚至纵容孩子去欺负别人,这样的家长就是糊涂家长。
欺压别人,能换来什么结果?也许图了一时心里痛快,但如果因为小事情惹出大的祸端,甚至闹出人命,那是会犯法的。谁都不是谁欺压的对象,人与人之间只有和谐相处,才会有社会的安宁,生活也才有意义。如果处处想站上风,教育孩子也偏离正确轨道,以能欺压别人为能事,这样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
小孩生活没规律、不自律,做什么都要提醒,怎么教育?
相比起成年人,孩子是最自律的,……。
只有基于
心甘情愿的自我选择,
才能被称为
真正的自律。
“儿童哲学启蒙”谢过头条邀请。
首先想问题主一个问题——问题中所表述的“小孩生活没有规律、不自律”的判断,是否带有自己的主观偏见?
如果自己看不见这个问题,将孩子的一切“错误”归结到孩子的身上,这并不公平。
从孩子发展的角度讲,每一个孩子都会经历一些“敏感期”,比如秩序的敏感期。
简单来说,在这一时期,孩子会从家庭环境、父母行为以及自己的行为、感受和思考中亲历“秩序”的重要性——比如家庭环境整洁干净、物品摆放有序、作息时间规律、生活节奏有条不紊、父母遇到事情不急不躁、……等等。
这些“秩序”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内心自我秩序的建立。
有的父母可能认为这都是习惯,但从更深的角度上来讲,这正是孩子的大脑(自我意识)建构的基础,高大上的说法就是物质世界正在塑造孩子的意识世界。
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很容易想象凌乱的环境与行为和有序的环境与行为分别会建构出怎样的大脑,不言而喻。
尽管科学还无法完全揭示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敏感期”的秘密,但类似于秩序这样的敏感期对孩子的一生却是至关重要的,它们不约而同地利用环境的影响,深刻地塑造这孩子的思维与行为模式。
结果,有的孩子“习惯了”规律的节奏,但有的孩子在无律可循的环境种生活,渐渐被熏陶成了这样(建议题主先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从孩子过往的生活环境找询分析这个问题)。
毕竟,冰(被)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毕竟,只有你自己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
只有当我们清楚了“孩子不是自己变成这样的”之后,才能尽可能客观地面对这个问题。,继而才可能找到解决之道。
在这个背景之下,我们再来探讨题主的这个问题才可能有疑义。
当环境满足了孩子诸如“感官敏感”、“动作敏感”、“语言敏感”、“秩序敏感”、“细节敏感”、“……”等等内在需求之后,孩子才会见证自己行为的意义,继而对“掌控自我”有足够的信念,才可能更快地走向有条不紊。
接下来,我们可以讨论孩子的自律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身边能够自律的人少之又少,先别说让孩子坚持学习,好好看书,很多成年人没有自律的意识,没有兴趣,即便是在被逼的环境之下,都做不到坚持学习,打发时间和虚度光阴的人比比皆是。
这样的情况如果是发生在孩子身上,父母就会企图通过“他律”来促成孩子的自律。
还有很多成年人认为,孩子从小就离不开大人的管束,否则就完蛋了。
事实上,可以肯定的说,持有这样说法的成年人从未真正读懂孩子。
恰恰相反,相比起成年人,孩子是最自律的,或者说成为一个自律者的可能性更大。
这是因为,假如孩子成长在一个具备自我进化与净化能力的环境中,父母能发现、引导和支持、鼓励孩子的兴趣,孩子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一环境就需要——
满足孩子成长的内在需要;
让孩子在一个自律的环境中成长。
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由小见大的过程,并非立竿见影、一蹴而就。
就像有一句话所说的那样,你想让孩子活成什么样,那你就现活成那个样儿。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孩子肯定会犯错,走弯路,又不自律的行为,但父母必须摆脱“急于求成”和“掌控一切”的欲念,必须清楚——
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来说,有时犯错的意义要远大于成功的意义。
所以,想得到自律,有时候孩子必须经历和积累负面的经验。
在这一过程中,父母所能做的就是——
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
不插手属于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提供必要的协助;
发现、支持和鼓励孩子的兴趣
适时的关注、启发、引导和激发孩子思考;
平等地与孩子探讨问题;
肯定孩子努力的过程;
促成孩子自己得出结论,自我驱动。
因为,自律就是心甘情愿的自我选择。
以上回答,仅仅是简单的梳理了孩子“自律”的成长轨迹和一些“关键要素”,但还需要父母先多观察了解自己的孩子,继而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也只有如此才不辜负为人父母的光阴。
真正的自律,
从来都不是自我逼迫,
而是自我享受。
父母要做的就是,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重塑自我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