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热带雨林是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动植物种类繁多世界最大湿地遭遇严重火灾,是世界陆地最大的生物基因库。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对调整地球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比例有着重要意义,号称地球之肺。一旦毁掉难以恢复,将造成全世界的巨大损失。
亚马逊河热带雨林发生大火,主要原因就是目前正在处于南半球的冬天,当地恰好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热带地区尽管在冬季气温仍然较高,发生火灾很难扑灭。加上原始森林地区交通条件不好更加重了灭火的难度。
受国家保护力度的影响,多年以来亚马逊热带雨林砍伐严重,大量的原始森林被毁林开荒,一些人为了加快开荒速度,甚至放火烧山,每年或多或少都有火灾发生。巴西政府对森林保护不力,灭火能力也不强。
从卫星图片看,火灾已经蔓延整个热带雨林。巴西政府也发出信号,要求国际支援。
对于地球如此重要的资源,国际社会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帮助灭火,否则这块地球最大的热带雨林就会消失。一旦消失,恢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像非洲北部地区能够成为沙漠也未可知。
对于亚马逊热带雨林这样的国际性资源,单单靠一个国家保护力度远远不够,也不公平,必须成立相应的国际性保护组织,制定有效的国际机制,成立国际基金会,帮助所在国合理保护开发和利用。
澳洲一场大火烧了四个多月,大家怎么看?
首先感谢邀请:
水火无情,切不可莫然,澳洲大火持续四个多月,污染破坏了自然环境,财产遇到损失,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缺失防火灭火意识及快速灭火行动决策定力。火灾的发生自然形成,人为形成,自然之火不可避免,但必须具备防火制度措施方案行动快速计划及落实枪险能力,保障生命财产,物资财产损失减少到最低。
人为有目地的引起大火,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对澳洲的人民表示同情,关切,对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表示痛心,惋惜。
即将迎来的春节期间安全保卫防范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大家注意煤水电气的安全管理,提高防火重要意识,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各项安全工作切不可掉以轻心,安全无小事,安全笫一。
亚马逊火灾最终会导致地球之肺衰竭吗?地球会步火星后尘吗?
世界各地的野火都在燃烧,其中最可怕的就是亚马逊。今年早些时候,巴西创纪录的夏季高温,干旱和森林砍伐正成为肆虐全国的野火的导火索。令人痛心的大火如此强烈,从太空中可以看到,目前正在全球最大的热带森林亚马逊雨林肆虐。这些野火已经变得如此强烈,以至于圣保罗上空的天空变黑,这导致亚马逊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巴西是牛肉出口大国,据信,许多火灾都是为了非法砍伐土地用于养牛,当时农民用火来清理土地。火灾是一种廉价的清理种植用地的方法。野火和森林砍伐正在把亚马逊雨林推向一个倒退的局面,一个雨林不可逆转的崩溃周期。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逊是减缓全球变暖步伐的重要碳储存地,被视为应对全球变暖的关键所在。这可能对对抗气候变化造成毁灭性打击。亚马逊经常被称为地球的肺,在地球大气中产生20%的氧气。它被认为是减缓全球变暖的关键,也是无数动植物物种的家园。它大约是美国的一半大小,是地球上最大的雨林。如果亚马逊河流域无法恢复,雨林可能会变成干燥的大草原,不再适合其大部分野生动物居住。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它就可能开始排放碳,而不是氧气的来源,碳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但当烟雾消散,火焰熄灭成灰烬时,另一个危险的威胁正在逼近亚马逊雨林。如果森林失去了足够的资源,它可能会进入一个螺旋式的崩溃。火灾在各个方面都对亚马逊雨林生态系统沉重打击。最明显的是它对动植物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火灾还可能导致森林边缘的碎片,首先燃烧较小的树木和森林下层,这使得树冠更开放,干燥,因此更容易燃烧下一次周围。
雨林里的雨对整个系统非常重要。亚马逊地区高耸的桃花心木、木棉和巴西坚果树在该地区水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树木通过树根吸收雨水,把雨水移到树冠上,然后释放到空气中,这一过程被称为蒸散。这些树还释放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它们会发生反应,形成微小的颗粒。这些粒子作为成核点形成云,最终导致更多的降雨。将这个模式乘以雨林中数亿棵树,你就得到了一个强大的机制来循环水和产生降雨,即使是最渴的树在炎热的热带气候下也能保持湿润。一旦雨林失去了一定的面积,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逐渐崩溃。剩下的热带林地将不足以通过森林持续蒸发和冷凝水分。如果没有这种降雨循环,顺风植被将得不到足够的水。这种植物群反过来会削弱并减少空气中的水分,从而减少森林地区的降雨量,情况会变得更糟。这些干燥的树木将变得更容易受到害虫和火灾的侵袭。大部分的地带将从茂密的热带森林退化为稀疏的稀树草原,循环将继续。我们也无能为力阻止它。
可见亚马逊火灾对地球的整个生态产生很严重而又长远的后果,如果不及时采取行动,其引起的蝴蝶效应将波及整个地球生态。一旦产生气候连锁反应,那地球说不定真的会步火星气候的后尘。说到这,我不禁对那些雨林里面的珍稀动物感到痛心,对于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遭到毁灭性破坏,致使他们流离失所,受伤、死亡,更严重的直接乃至灭亡,而它们面对大火毫无反抗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