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倒底应该怎样学习语文学习的教学?答,语文应该紧扣四个字来学习,这四个字就是“听说读写”,四能一体,学好语文。1、听。作为学生,首先要听好课。掌握老师分析课文的要旨和方法,理清课文的脉络。倾听同学们的说话,了解同学说话的意思,帮助理解课文。同时,在生活中,也应倾听别人的说话,能听出某些人说话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2、说。听了别人说,自己应积极思考。学会自己说。参与同学互动,边说边可开发智力(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发达的本质是智力发达)。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先说出来。能说会道,是学好语文的前提之一。3、读。读什么?读文本,读书。先读课文。要读得抑扬顿挫,读得声情并茂,读得行云流水。名篇要背。再读课外读物。可根据爱好适当读课外书。但,其中与课搭桥的诸同步作文,则是读的一个重点!4、写。写,先要写好字,笔顺正确,构字端庄秀丽,初窥书法门径。其次要练出一定的书写速度。一句话,写字又快又好!在此基础上,会听了,会说了,会读了,最后归宿,要会写文章!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这就是作文!说生活感受,是口头作文,看同步作文,是范文引路,但只有写出优秀的作文来,才算学好了语文。二、语文学什么?答,一学生活,二学文本。行万里路,这种学语文的万古不变的方法!你要写作文,首先要有生活的内容可表达!你整天玩游戏,像动物一样活着,没有生活感受,没有情绪波动,作文无东西可写!所以,要学好语文,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勤于实践,这样才能有东西可写,并写出生活中的独特感受,这才可能有好文,不会千人一面,人云亦云。自古文人都是贼,指的是要虚心积累别人的语言,化别人的优美语言为自己的优美语言!毛主席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杜甫也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优美的语言最初是来自别人的文章。所见要读文章。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也来自别人的文章,我们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活学活用。读好的文章(背也是为自己随时模仿、引用等服务),是语文学习的又一重要内容。回答供参考。
语文教读课如何让学生学有所得?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我觉得这句话一方面是说语文学习不能单靠课本,另外一方面说明了教读课还是一定要教会同学们一些有关语文学习的方法的!如何让学生在上教读课时有所得呢?
首先老师要明确这种这篇课的体裁,记叙文还是散文?是说明文还是议论文?例如《背影》这篇叙事散文,它肯定具有一般叙事散文的特点,这类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洋溢着浓厚的抒情氛围。除此之外,它还有自己的独特的特点,那在讲课时都要兼顾的,作为叙事散文呢,它叙事简单明了,充斥着满篇的是淡淡的忧伤的情愫和一位落魄的、年迈的父亲对儿子的那种疼爱之情。另外他有有他的独特的地方,语言呢?朴素但又饱含着深情,几次父亲话语的描写,看似平淡无奇,但处处体现了一位父亲的舐犊情深,而作者的几次的流泪,也表现了一个儿子从读不懂父亲,到读懂父亲后的那种感动、懊悔和心疼。
其次让学生了解写法。就《背影》来说值得借鉴的地方很多。(1)选材上他选取了人物的一个瞬间,一个感情的凝聚点来表现父爱,这就教会学生在选材的时候从小出入手。(2)作者在描写背影的时候写得非常的细致,这为后边的抒情做了铺垫,作者情感的转变做了铺垫。这就教会孩子们要想情感水到渠成,必须先有感人的细节描写,先有层层的铺垫。(3)这篇课文双线并行,一是按照地点的转换为线索写了徐州见父、回家奔丧、南京送别、北京读信,另一条线索就是以背影为线索,开篇惦记背影、恶化背影、惜别背影,思念背影。可以如果孩子们能够用心的去学习,每篇教读课都可以学会很多写作上的技巧。
当然还能教会孩子们分析同类文章的一些方法。如在教《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时,我就按照教会学生学习分析说明文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为宗旨去讲的。说明文无非有以下几个问题,这篇说明文说明对象是谁?它的特征是什么?为了把这个特征说清楚,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说的?他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这些问题,在这篇课文都能一一找到答案,所以在教讲读课的时候,就按照这样的思路去教,我想孩子们对说明文的一些知识点,也就掌握住了。
当然学生收获的,还有作者的那些情感,从而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郑振铎先生的《猫》让我让孩子们体会到我们人类对动物(弱小的东西)不能主观臆断。作为人类我们应当有反思精神。再例如《伟大悲剧》让我们感受到斯科特这几个人精神的高尚,虽然他们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且为别人做嫁衣,但他们探险精神,诚信守约,集体主义,奉献精神,震撼着每位读者的心灵!学完这一课,我想孩子们的内心也会受到一次涤荡!我留给孩子们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会怎么样做?
所以我觉得教读课是专家们精心挑选过的,认真的讲授,肯定会让孩子们受益匪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