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读解;杜甫诗赏析品读

  1杜甫诗读解、秋风二首翻译:   其一是此对秋风而伤世乱也。在下四句分截。修关在秋候,故托秋风以起兴。吴樯楚舵,由水关而向成都,秋寒未还,阻於羌蛮之乱也。中巴信急而戌鼓声闻,巫山非安处之地矣。   其二此对秋风而动归思也。亦四句分截。上章末句,已涉瞑时,故此章皆说暮景。《杜臆》:水东流,日西堕,虽即景起咏,亦叹年华逝波,桑榆景迫,捣练急,备征衣。行人稀,蜀道梗也。月夜孤帆,方以归乡为乐,故园是非,又以残毁为忧。   2、秋风二首原文: 其一 秋风淅淅吹巫山,上牢下牢修水关。 吴樯楚柁牵百丈,暖向神都寒未还。 要路何日罢长戟,战自青羌连百蛮。 中巴不曾消息好,暝传戍鼓长云间。 其二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3、秋风二首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有人读过冯至《杜甫传》吗?能分享一下内容和阅读感受吗?

本书以杜甫的一生为线索,从杜甫的少儿时代写到他的困居长安,写到安史之乱中杜甫身陷叛军,之后 流落洛阳,最后入蜀,写杜甫的草堂岁月,流寓夔州,最后大星陨落。

杜甫诗读解;杜甫诗赏析品读

“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诗人的一生颠沛流离,历经苦难,有家不能归,却心念百姓,忧国伤时。“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都能想到百姓在战争中的不聊生;“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诗人的视野穿透暗沉沉的夜晚,听到了千家万户的哭声。

杜甫关注战争带给人民的疾苦。“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后人评价他的诗是“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非常确切。

杜甫的诗歌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由盛转衰的苦难岁月。杜甫背负着时代的苦难,行走在晚唐坎坷的途路中,他把心中的悲哀,化作一句句诗歌。在诗圣的诗作中,我们能感知一个伟大的灵魂!

谁能写写自己对杜甫的看法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因此杜甫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

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为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和引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

杜甫的这种爱国热忱,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分。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 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

这《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 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