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问题,解答如下七情六欲指的是什么:
第一,何为七情六欲?
七情和六欲是两个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七情,最早见于《礼记.礼运》,指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最早见于《吕氏春秋.贵生》,指生、死、耳、目、口鼻之欲。
此外,佛家、中医,又有对七情六欲的理解,但总体来说,各家对七情六欲的基本理解是一致的。一般来说,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七情,侧重于人对外界刺激的心理反应,六欲,强调人的生理需要。
第二,人为何有七情六欲?原因有二:
其一,是内因。七情六欲源于人的生理基础,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本性。所以,孔子说“食色性也”,不管是圣贤还是凡夫,都有七情六欲,都不能免俗。
七情六欲,是人行为的原动力,喜、怒、哀乐、爱、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七情六欲发生变化,人的所作所为也会跟着变。这个基本事实有一个重要的推论,就是人治不可信,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任性,进而导致绝对的腐败,所以,好的治理一定是法治为主。
其二,是外因。七情六欲也受到外界的影响,单纯的环境下,人也往往更纯朴,嗜欲不深,;而花花世界,物欲横流,人的欲望就会被激发,七情六欲容易泛滥开来。
七情六欲就是在内外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发展。其中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人能够通过自己的修为,对七情六欲进行调节,修为越高的人,越能够少受七情六欲的影响,淡泊名利,远离痴嗔,使内心达到一种中和的状态,把七情六欲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七情六欲”指的是什么?
七情六欲是指人们与生俱来的一些心理反应。不同的学术、门派、宗教对七情六欲的定义稍有不同。但是所有的说法都承认七情六欲是不可避免的。 通常的说法,六欲:色、声、香、味、触、法 ;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
七情
儒家的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佛教的七情:喜、怒、忧、惧、爱、憎、欲
医家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六欲
佛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
儒
生、死、耳、目、口、鼻
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
现在人们一般用“七情六欲”泛指人的各种情绪、欲望
“七情六欲”指的是哪些?
医家的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六欲:眼、耳、鼻、舌、身、意。
佛说六识 眼、耳、鼻、舌、身、意
产生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
故有七情 喜、怒、哀、乐、爱、恶、欲
佛学大词典》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六欲,据大智度论卷二记载,系指凡夫对异性所具有之六种欲望: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绪、欲望等
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 “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
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
相关知识链接已有许多相同回答,请再提问前,先检索一下系统有无相关回答,以免增加系统不必要的人力、时间、空间浪费。供参考。
《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
儒家的“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
中医理论中的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东汉哲人高诱对六欲作的注释:生、死、耳、目、口、鼻。
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
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
七情是。 喜。怒。哀。乐。优。悲。伤。。七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