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岁的男孩喜欢他班里的一个小女生喜欢的女生是个小女孩,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家长完全不用太紧张。
因为在他们这个年龄,喜欢是一种非常单纯的情愫,就像喜欢一本书、一个心爱的玩具那样,不带有任何占有和摧毁的欲念。
反倒是成人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世界,把事情变复杂了。
记得儿子上五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一个女生因为父母工作调动,要转学。
那几天,儿子情绪低落,问起原因。儿子说:林小菲要转学了,以后可能再也见不着了。
曾经经常听儿子说起过这位女同学的情况:人不仅长的漂亮,学习也好。班里好多男生都喜欢她,还有人给她递纸条。可都被那个女生拒绝了,后来大家都成了好朋友。
可我却从儿子的变化中,看出了他的小心思:儿子一反过去邋里邋遢的习惯,不仅注重个人卫生,还注意形象仪表;同时,还让我给他买课外读本,说林小菲给他推荐的书,他想读一读。他的学习成绩,也从班里的后二十名进入到班级前十。
看着儿子的变化,我从心里感谢那位女同学。其实,这种正常的同学友谊,产生的能量远远大于父母的说教。
一次,儿子向我要十元钱,问起原因,他说班里同学过生日,他要买礼物。
事后,我才知道是那位男生心中的女神——林小菲过生日。而每一个送礼物的同学,都收到了林同学回赠的精美笔记本。
看着儿子低落的情绪,也为他伤感。
“我一定会考到省城去,等到上中学我们又可以在一个学校里啦。”儿子自信的说。
儿子如愿以偿,两年后以优异成绩考上了省城里的重点中学,与林小菲又成了同学。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太过担心孩子的早恋问题。但是,不担心不等于不关心,一方面要开导孩子,另一方面还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动态。
如果一切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就可以不予干涉。如果影响到孩子正常的学习生活,就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必要时,家长可以出面干预。
一个女人喜欢你,一个你喜欢的女人,你选择哪个?为什么?
谢邀,
这个问题好回答,首先作为你个人喜欢哪一个,如果你喜欢的女人她不喜欢你,你什么办法都用到了,她还是不喜欢你,这得考虑是不是接受一下喜欢你的女人,经过互相交往感觉不错挺合的来的,那你就接受喜欢你的女人,你喜欢的女人就不要再想了,白费工夫,说一千道一万还是你个人感觉喜欢的女人,她也喜欢你为合适,因为这是一辈子的大事不能草率行事,今天结婚了明天去离婚,这成什么样子?父母跟着伤不起,记住了,以上回答是否正确,有误勿喷谢谢。
你喜欢的女孩子是什么模样?
我喜欢的人什么样子呢?我怕也不知道。
主要是因为我发现在一直变化。
小学的时候我喜欢的女生是小学五年级我们班的语文课代表,她基本上满足了我小时候的一切想象,现在回想起来只有一些美好但又模糊的印象。我当时是数学课代表,但是当时的我是自卑的,因为我当时刚转到县城读书,是衣衫褴褛,而男孩子嘛,就是疯玩,当时根本没有什么形象问题,屌丝气息浓厚。而她给我的感觉是文静、淡然、充满了高雅气质。对了,我普通话也说得很不好,土味方言很重,导致对于语文课代表也有点天然的崇拜。总之小学的时候她就是我的女神,是我能想象中的最好的女子。
初中之后,人生懵懂,喜欢的女孩子变成了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子,我们还做过同桌,当时最美好的事情就是老师在上面讲,我们在下面一人拿一支笔在下面聊天,对,笔聊。她当时学习尚可,但是还是差一点劲,老是喜欢抄我的我作业,当然我乐意啊,嘴上说不行,老师该骂我了,心里乐开了花。特别是夏天,她穿裙子的样子,特别是黄色的一套,原谅我这个俗人,我仿佛看到了仙女一样。然而十几年仍然不能忘怀的是一件小事。当时也不知道怎么说到了一首诗,然后她说了一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当时惊为天人,觉得真是太厉害了,也是由此我开始进入了诗词的世界,买唐诗鉴赏辞典,看中华诗词名句鉴赏,一发不可收拾,直到高中毕业。
在高中我喜欢的女生变成了一个普通样子的的女生,个头不是很高,容貌一般,但是我被打动了。她是坐过我前面,留着短发,即使长发也不是很长,过一段时间就会剪短。我们一般6点40左右上早读,我一般会6点10分左右就到教室,一般都是前几个,然后我会拿她的水杯帮她接一杯水放好,这就是我每天早晨起床的动力了。当时的学习压力还是很大的,而她的成绩不是很好,但是她的自尊和要强,她的努力和刻苦令我不能忘怀,虽然她也和大多数女生一样喜欢各种综艺八卦,但她的目标很清晰,一直坚持有自己的想法。平时她和女生也能畅聊疯玩,和男孩子也能混到一起,大方自然,没有丝毫的忸怩和造作,真正的自己,你说谁能不喜欢他呢?印象最深的是她走路的姿势,如果你走在他后面,特别是食堂吃晚饭之后,你会发现她的漫不经心的随意自然,仿佛漫步在花园一样,那爽朗的笑声不时发出,令人心情愉悦,瞬间世界都是美好的,什么作业,自习,试卷都没那么无聊了。
过去这么多年,这些记忆渐渐消融,只剩下那些美好的或者欢快的瞬间在我心里越来越深刻。究竟我喜欢的是什么样子,我自己都说不清楚,或许这些仅仅是想象中的美好也说不定,而今各自远走,惟愿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