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和利用教师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课程,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
只有当广大教师的生活世界特别是他们的经验、智慧、理解、感受、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材性课程资源能够与学生要获得的书本知识和解题技能等一道进入课程、进入教学过程的时候,教师和学生才会真实地感受到教学过程是他们的人生过程,是他们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才有可能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才有可能普遍地恢复它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教师历来就是教育改革的最大主力和阻力。随着人们对新课程观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我们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学校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具备教学个性化、专业化素质的教师,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从而能够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
学校的教学课程是如何安排的?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课程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扩展资料: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重点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
教学要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任务,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是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处理好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关系,传授知识和提高思想觉悟的关系,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以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积极性、自觉性的关系。
课程计划也称为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它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学校的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做出的全面安排。
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门类及活动,以及它们的开设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扩展资料:
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为什么说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师生之间始终是一对矛盾体,要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教师就要转变观念,真正在课堂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增强教师组织者的角色意识。然而实际情况是教师片面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教与学的关系,经常担心如果将课堂主体地位交给学生的话,学生可能学不会,学不深,因而“精心设计,滴水不漏”的教学模式。实际情况是学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知识面越来越广。
因此,教师的旧观念,不能确立新的师生关系,从而导致学生厌学现象日益严重,这实际上是种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保障的反叛。师生关系将日益紧张,从而导致教师组织者角色的缺失,所以,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