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抬举痛是什么感觉:宫颈痛是什么样的感觉

您好!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腹痛”的范畴宫颈抬举痛是什么感觉,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

宫颈抬举痛是什么感觉:宫颈痛是什么样的感觉

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宫颈抬举痛是什么感觉:宫颈痛是什么样的感觉

腹痛是妇科常见的症状,也是较为复杂的症状,多以下腹痛为主,涉及多种疾病,临床当仔细辨别,审证论治。

【病因病机】

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阻滞是本病的基本病机,其性质有寒、热、气、血之分,可归纳为虚实两类。实证多为寒邪、湿热等致腑气通降不利,气血运行受阻;虚证多为脏腑虚寒,气血不能温养所致,常有寒热交错,虚实夹杂之证。

寒邪内积多由饮食生冷损及脾胃阳气,积寒留滞;或风寒露宿,脐腹为寒邪侵袭;或阳气素虚,脾阳不振,火不暖土,运化失职。

素体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气血失和,瘀滞下腹亦可致痛。素有湿热内蕴,流注冲任下焦,阻滞气血,或感受湿热之邪,血脉阻滞不通,均能导致急缓不等的腹痛。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临床表现根据患者主诉即可成立诊断,为了明确治疗方法,询问患者的病史尤为重要,比如腹痛的诱因、时间、部位、性质及伴随症状等。

(2)检查

①一般检查:宜在妇科检查前进行,面部表情、面色等可提示病情的缓急及出血情况。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以及心肺的检查等亦不可忽视。

②腹部检查:应观察腹部是否隆起或不对称,有无瘢痕和腹壁疝等,触诊时要注意压痛、肌紧张、反跳痛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压痛最明显处往往是病变所在部位。触诊时还应注意有无肿块,肝脾是否肿大。叩诊呈浊音或移动性浊音,提示腹腔内有积液。听诊应注意肠鸣音,如果肠鸣音消失,提示有肠麻痹的存在。

③妇科检查:首先应注意外阴部,检查处女膜是否完整,处女膜有无膨隆并呈紫蓝色;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阴道穹隆有无饱满及触痛,了解宫颈口是否扩张、宫颈有无举痛以及子宫的大小、形状、质地、位置、压痛和活动度;检查双侧附件有无增厚、压痛和肿块,如触及肿块,应注意肿块的大小、形状、质地、压痛及活动度。

④辅助检查:血、尿、白带常规检查可发现出血或炎症的存在;尿妊娠试验有助于排除妊娠相关疾病。必要时可进行后穹隆穿刺或腹腔穿刺,如抽出不凝固血液提示腹腔内有出血,抽出脓性液体则考虑化脓性炎症。B超检查可以区分宫内妊娠和异位妊娠,辨别盆腔肿块及性质。此外,CT、MRI及诊断性刮宫等可分别用于相关疾病的诊断。

2.鉴别诊断

(1)起病缓急起病缓慢而逐渐加剧者,多为内生殖器炎症或恶性肿瘤所引起;急骤发病者,应考虑卵巢囊肿蒂扭转或破裂,或子宫浆膜下肌瘤蒂扭转;反复隐痛后突然出现撕裂样剧痛者,应考虑输卵管妊娠破裂或流产的可能。

(2)下腹痛部位下腹正中出现疼痛多为子宫病变引起,较少见;一侧下腹痛应考虑该侧子宫附件病变,如卵巢囊肿蒂扭转、输卵管(卵巢)急性炎症、异位妊娠等;右侧下腹痛还应考虑急性阑尾炎;双侧下腹痛常见于盆腔炎性病变;卵巢囊肿破裂、输卵管妊娠破裂或盆腔腹膜炎可引起整个下腹甚至全腹疼痛。

(3)下腹痛性质持续性钝痛多为炎症或腹腔内积液所致;顽固性疼痛且难以忍受,应考虑晚期生殖器肿瘤可能;子宫或输卵管等空腔器官收缩,常表现为阵发性绞痛;输卵管妊娠或卵巢肿瘤破裂可引起撕裂性锐痛;宫腔内有积血或积脓不能排出,常致下腹坠痛。

(4)下腹痛时间在月经周期中间出现一侧下腹隐痛,应考虑为排卵性疼痛;经期出现腹痛,或为原发性痛经,或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可能;周期性下腹痛但无月经来潮,多为经血排出受阻所致,见于先天性生殖道畸形或术后宫腔、宫颈管粘连等;与月经周期无关的慢性下腹痛可见于下腹部手术后组织粘连、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附件炎、多囊卵巢综合征、盆腔静脉瘀血综合征及妇科肿瘤等。

(5)腹痛放射部位腹痛放射至肩部,应考虑腹腔内出血;放射至腰骶部,多为宫颈、子宫病变所致;放射至腹股沟及大腿内侧,多为该侧子宫附件病变所引起。

(6)腹痛伴随症状腹痛同时有停经史,多为妊娠并发症;伴恶心、呕吐,应考虑卵巢囊肿蒂扭转的可能;伴畏寒、发热,常为直肠子宫陷窝积液所致;伴恶液质,常为生殖器晚期肿瘤的表现。

【辨证施治】

腹痛的临床辨证应根据病因、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等,明确其主要的受病脏腑、在气在血以及证情之寒、热、虚、实等,并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1.虚寒证

证候:腹痛绵绵或拘急作痛,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及疲劳后更甚,大便溏泄,兼有神疲气短,畏寒肢冷,面色无华等,舌淡苔白,脉沉细。

分析:中虚脏寒,温煦无能,脘腹失养,故腹痛绵绵,或拘引作痛,时作时止;寒则喜温,虚则喜按,故喜热恶冷,痛时喜按;脾胃为后天之本,脏寒脾虚,温化失职,故大便溏泄;脾气虚弱,气血不足,故神疲气短,畏寒肢冷,面色无华;舌脉均为虚寒之征。

基本治法:温中益气,温经散寒。

方药运用:温经汤(《金匮要略》)加减。

桂枝6g,白芍10g,当归10g,吴茱萸3g,川芎3g,人参9g,生姜3g,制半夏6g,阿胶9g,甘草3g。

方中吴茱萸入肝经血脉,长于散寒止痛;桂枝通行十二经脉,长于温经散寒;桂枝配白芍和中缓急;当归、川芎、阿胶养血活血;人参、甘草、生姜、半夏温中散寒止痛;丹皮退瘀热。全方共奏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之效。

2.气滞证

证候:脘腹胀满,走窜攻冲,痛引两胁或下连少腹,胸闷嗳气,得嗳气或矢气后痛减,恼怒则痛甚,舌苔薄白,脉弦。

分析:素体情志抑郁,冲任气滞,气血流通欠畅,故脘腹胀满,走窜攻冲;肝经脉络不和,木旺克土,故痛引两胁或下连少腹,胸闷嗳气,得嗳气或矢气后痛减;恼怒则气滞愈甚,疼痛亦甚;舌脉均为气滞之征。

基本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方药运用: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柴胡6g,陈皮6g,川芎6g,制香附10g,枳壳6g,芍药10g,炙甘草5g。

方中柴胡苦辛凉,主入肝胆,条达肝气而疏解郁结;香附苦辛而平,专入肝经,长于疏肝理气,并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川芎行气活血止痛,与香附共同协助柴胡疏解郁滞;陈皮行气和胃;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全方疏肝之中兼以养肝,理气之中兼以调血,调肝兼行和胃。

3.血瘀证

证候:少腹刺痛而拒按,经久不愈,疼痛剧烈,痛处固定不移,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分析:少腹瘀血阻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故按之痛剧,痛处固定不移;舌脉皆为血瘀之征。

基本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运用: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肉桂(后下)5g,小茴香3g,炮姜3g,延胡索10g,五灵脂10g,没药6g,当归10g,川芎6g,蒲黄(包煎)6g,赤芍10g,苍术10g。

方中肉桂、小茴香、炮姜温经散寒除湿,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行瘀,延胡索、五灵脂、蒲黄、没药化瘀止痛,苍术燥湿化浊。全方共奏温经散寒,活血祛瘀止痛之效。

4.湿热证

证候: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有积块,伴腰骶胀痛,低热起伏,带下量多,黄稠,有臭味,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分析:邪热侵袭冲任胞宫,下焦气机阻滞,血行不畅,邪热瘀结,故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有积块,且伴腰骶胀痛,低热起伏;湿热下注则带下量多,黄稠,有臭味;舌脉均为湿热之征。

基本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运用: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味。

金银花15g,蒲公英10g,野菊花10g,紫花地丁10g,天葵子10g,苍术10g,白术10g,赤芍10g。

方中重用金银花,味甘性寒,清轻芳香,既善清气血之热毒,又能清宣透邪;蒲公英长于清热解毒,兼能消痈散结;紫花地丁、野菊花、天葵子皆能凉血散痈,共助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化瘀止痛;苍白术健脾燥湿;赤芍活血化瘀。

【转归及预后】

辨证治疗后腹痛一般都能缓解,慢性盆腔痛可能反复发作,恶性肿瘤预后不佳。

【预防与调护】

临近行经期宜忌食生冷,注意保暖,防止淋雨涉水。平时应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并注意锻炼身体,调节情志,适当进行心理调摄。

【小结】

1.腹痛临床病情复杂多样,需要仔细加以辨别,急腹症当予以急诊处理,以免贻误病情。

2.腹痛的治疗应以“通”为原则。“通”有行气活血之分,要明辨寒热虚实及在气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