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年的风俗习惯、大年初一起五更,女人不能第一个起床,必须男性家主先起床,开大门,掛灯笼。女人只能随后起床,相应协同。阳先阴后,合谐繁荣。
二、对后起床的人,严禁呼叫,必须由先起的家主在院子里点燃鞭炮,把晚起者惊醒起床。长幼有序,礼貌文明。
三、家主放过鞭炮后,要在天爷、财神、门神、灶神、家堂轴、等等所有的神位上都点上蜡烛燃上香,以期得到它们一年的保祐。
四、初一五更的饺子,第一个碗敬天爷,敬神灵,敬祖宗,然后再去敬家中的长辈,恭敬完毕大家开饭吃新年的第一顿饺子。
五、吃完饺子去拜年,先拜家中长辈,再拜邻家街坊的长辈。拜年中孩子们最为活跃兴奋,穿新衣放花炮,最大的收获压岁钱。
六、本族的近门拜完,一家一族的男丁聚集一起,在街上相互团拜:“新年好,新年好!弯腰了”,“大家好,大家好!别拜了,抽烟,抽烟”,喜气洋洋,充满了年味的热闹。
拜完年,太阳才在滿天的朝霞中升起,开始了新的一年。
|
过年期间,你们家乡都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
以前,我们这里过年,几乎村村组织有“影子会”习俗,一个姓氏家族中,按辈分顺序写有全部已逝先人名讳的幕布一般称作“祖影”或“影子”即“祖宗影子”的意思,单写一支家族的中堂式幕布叫“著子”(又称轴子、家堂),节日中,家族全体成员聚在家族祠堂,供养拜祭“祖影”时,称作“影子会”。
我们村的影子会自清乾隆年间开始举行,族人在村中修建了坐北向南东西五间祠堂一座,祠堂为青砖挂面土木结构,中间大殿房顶上置二层楼重檐,祠堂布局庄严肃穆,前有容几百人的宽敞院子,宽门楼,两扇厚重大木门临街向南开。祠堂平时为村中子弟念书做学堂用。
每年初二,族人各家轮流执事,天不亮就负责把祖影大幕布从祠堂檩梁间的空心大竹竿里取出,挂在正厅墙上,大家捐钱买好纸钱爆竹,准备好祭祀贡品,并在祠堂院里立灶生火烧饭熬大锅炖肉白菜,和蒸馒头。
这一天,各家也都起得特别早,各家长支老人供养完自家的祖宗、故去的爷爷奶奶,家中男子便拿着香,步行到坟地送自家爷爷奶奶了,送完回来大家都齐聚祠堂院内,点香烧纸放鞭炮,磕头跪拜祖影上的列祖列宗,然后集体浩浩荡荡边走边放鞭炮和两响,前往村西北的老坟场,坟头挨个烧纸,完毕回家,这时天刚刚发亮,每个人从家中拿一双筷子一个碗,再次聚到祠堂院子里,不论老幼都满满盛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炖菜,大馒头随便吃。现在有影子会的村越来越少了。
你们那里过年有什么风俗习惯?有什么历史意义?
谢谢邀请。我的老家是山东省泰安市,因家乡位于儒家发源地的孔子的故乡,因此,对于春节的文化传统传承的比较到位,我们就从小年说起吧。
一,腊月二十三,小年,家家吃饺子,杀年猪,过去要给灶王爷上香,现在几乎没有这一风俗了,只是打扫卫生,等待春节到来。
二,腊月二十四,“辞灶”,家里的女主人会在灶前摆上一包糖果、几把麦草,“喂饱”灶王爷的马,抹甜灶王爷的嘴,祈祷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三,腊月二十五到腊月二十八,置办年货的日子。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动员一个劳动力和一个有经验的主妇到集市采购鸡鸭肉蛋和干果鲜蔬。
四,腊月二十九,彻底打扫除,屋内屋外,墙角门缝,逐一清扫,既清洁了卫生,又有个很好的喻意,除晦气。今天也是贴春联的日子,家家户户的青少年,孩子都挽起袖子把墙壁、门框扫得干干净净,捧出一叠金闪闪、红艳艳、写满吉利话的春联贴满各个门楹。
五,年三十,中午开始,这顿饭算年饭第一顿,家家户户都备上十几个菜,摆的满满一桌,鸡、鱼是必不可少的,这叫吉庆有余。这顿饭开饭之前,还有一个仪式,请家堂。家家户户备好炮仗,备好黄纸,虔诚的在长辈带领下磕头,放炮仗,烧纸,请家族中已逝先人回家过节。
六,年三十零点,守岁,无论大人孩子在这一天都睡的很晚,晚上十二点吃素馅饺子,谁吃的多,代表越长寿,饺子里包上钱、蒜,看谁有福,谁会算计。
七,大年初一,拜大年,晚辈要到长辈家里去磕头拜年,一句过年好,胜过千言万语。
八,大年初二,中午,送家堂。放完炮仗、烧完黄纸,五谷杂粮一泼,就等于送走了过逝的老人。
九,大年初三到正月十四,家家开始走亲戚,看亲人,礼品是要拿的,不过现在简化了,大多带钱去看望亲人。
十,正月十五,元宵节,踩高跷,舞龙灯。
至此,春节算是过完了。现在的春节,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诸如烧纸,放炮仗,请家堂,磕头等一些封建习俗慢慢地的简化或去除。但一些拜年、大扫除、踩高跷、舞龙舞狮、烟火、走亲访友等凝聚亲情的风俗依然存在,我想这也是分开一年的亲人朋友,最好的相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