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魁怎么死的(冯天魁最后怎么死的)

谢邀冯天魁怎么死的!

冯天魁怎么死的(冯天魁最后怎么死的)

吕蒙小时候家里穷,没有好好受栽培,后来从军累积战功,受到孙策的赏识,孙策死后,孙权开始重用他,但因为吕蒙从小没怎么念书,孙权劝他有空就读读书,吕蒙觉得自己既然是个武将,读书做什么?于是推托说:“军事繁忙,没时间读书。”

冯天魁怎么死的(冯天魁最后怎么死的)

冯天魁怎么死的(冯天魁最后怎么死的)

但孙权对他说:“汉光武帝军务繁忙时,仍然手不释卷;曹操也期许自己老而好学,他们都做得到,你又为什么做不到?”

这话给吕蒙很大的刺激,于是开始博览群书,累积学识。

鲁肃原本觉得吕蒙有勇无谋,后来偶然和吕蒙交谈,对他的谈吐见识大为吃惊,一改自己轻视的态度,拍着吕蒙的背称赞说:“原本我以为你只会打仗,没想到你原来学识出众,已非昔日吴下阿蒙了。”吕蒙回答“士别三日,本来就该刮目相看!”,这也是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的由来。

吕蒙也并非说说而已,鲁肃病故后,他奉命屯兵陆口,面对关羽相拒的威胁,先是对关羽殷勤有加,以友好互动松懈他的戒心;待关羽攻打樊城的曹仁之时,吕蒙则假装病危,以陆逊取代自己,让关羽轻率地撤除后防,全力攻打樊城;之后吕蒙看时机成熟,下令将士身穿白衣,乔装成商人渡江偷袭,使战神关羽因而“大意失荆州”,不得已退守麦城,而后遭到斩杀。

这些谋略,与他之前战役的奇计相比,更多攻心为上的环环相扣,其运筹帷幄之机变深沉,确实是令人刮目相看。

这个故事也让人从此津津乐道,成为一个人勤奋努力,短时间就有惊人进步的代表。

然而,你以为吕蒙只是傻愣愣的苦读而已吗?

有许多线索证明,他的窜起,有许多我们忽略掉的小心机。

掌握方向,在别人背后偷偷努力!

吕蒙16岁时,跟着姐夫邓当混饭吃,当时邓当是孙策的部将,吕蒙总是趁着姐夫不注意时,偷偷跟在他的身后打仗。

后来邓当发现了,大声斥责,把这件事情告诉吕母,吕母很生气,想处罚吕蒙,但吕蒙回答她说:“娘,当前贫贱的生活实在无以为继,不如让我及早从军,还有机会取得富贵,更何况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番话令吕母大为惊奇,便没有处罚他。

从这里看来,吕蒙很早就有自己的想法,也懂得找方法向自己的目标迈进。

没错,不是因为菜就得一切听从人的指示,谁说在既定的程序之外,不能用自己的方式来应对?公司的流程是死的,人的作法是活的,公司交办下来的任务,你固然得完成,但没有规定公司没交办的任务,你不能去接触,而这样的努力不用多,只要每天偷学一点,积多了,就是自己日后崭露头角的本钱。

适时体察局势,自出机杼

孙策死后,孙权接掌江东大权,他想把年轻将领加以整并,筛选出一批真正有才华的将领,吕蒙明白,这一整并,自己脱颖而出的机会就更少了,所以他预先为自己的出线构思了一个方法,就是为部下制作新的军服,并且加紧操练。

后来孙权阅兵时,一眼就发现这支与众不同的军队,对吕蒙的治军有方留下深刻印象,后来果然因此重用吕蒙。

你以为吕蒙只是出奇制胜争取曝光而已吗?

有一件事情,可以看出他谋定而后动。

赤壁之战后,曹军北归,当时益州将领袭肃率军投诚,周瑜请孙权把袭肃的部队拨给吕蒙管辖,此时吕蒙上奏说:“袭肃有胆识谋略,远道而来投诚,如果还剥夺他的军权,反而会引起不安。”孙权觉得吕蒙说得有理,便让袭肃的部队归建。

这代表,吕蒙在争取机会时,会作全盘考量,并非单只是标新立异炫人耳目,孙权初掌大权时的整并,吕蒙判定年轻的君主想要有所作为,严整而精良的军容正是他所要的,所以他为部下订制军服;袭肃率军来归时,如果部队到他手上,肯定是一大利多,但他衡量情况,提出自己的意见,不惜推翻上司周瑜的意见,顾全大局。

这意味着,争取曝光不是轻率为之,而是适时提出想法并实践,所以掌握这“适时”二字,正是职场菜鸟脱颖而出的重要关键。

投其所好,显露出反差。

如果吕蒙这么有“小心机”,那为什么会需要孙权来提醒他读书的重要呢?

首先要厘清的是,吕蒙并非我们所想像的是目不识丁,他只是没把读书当一回事而已,孙权也明白,所以他是这么对吕蒙说的:“我哪是想要你们成为博士?我只是要你们多涉猎一些历史而已。”后来还说:“我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

这话显露出两个意义,一是孙权肯定吕蒙够聪明机敏,可以一点就通;二是希望吕蒙能从历史多得点智慧,说的简单点,就是经验分享。

吕蒙意识到孙权对读书这件事的重视,才会投其所好,加倍努力显露出反差。

能听老板的话求进步,老板怎么会不用?

是旁人不明白其中原由,才会对你的脱颖而讶异。投老板所好,努力表现出反差,是让自己在同侪中出类拔萃的前提。

即使是现代社会,苦干实干依旧是受重用的不二良方,只是在苦干实干之余,如果还能施展一点“小心机”,让自己的努力更容易被看见,何尝不是一个缩短进程、被赋予重任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