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习俗(结婚风俗流程)

一里不同俗结婚习俗,十里改规矩。各地新人结婚习俗不一样,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在我们豫东夏邑县,新人结婚传统习俗不少,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结婚观念变化,追潮流,赶时髦,新的结婚习俗兴起。据我所见所闻,传统的结婚习俗主要有:贴喜联,挂红子,请客拜坟,铺床滚床,压轿迎亲,拿家妆,新娘挍臉上头,新娘上轿(上车)不站娘家土,拜天地,抱斗入洞房,闹洞房,开拜请头,摆席吃大桌,请三天,新娘上坟认门,拐回头礼等。0

新的结婚习俗主要有:婚纱照,新娘化妆,伴郎伴娘,叫门求婚献花,新郎承诺许愿,上车礼下车礼,扶车礼,压箱礼,给双方父母端茶改口礼,开拜请头收红包,送客新人洗脸给红包等等。

你老家结婚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传统的风俗习惯大多数是以尊老爱幼,传承良好家风为本的,如,新娘子下车迈火盆,进门前喊婆婆开门,拜堂叩拜父母,洞房放一些枣核桃花生栗子,胖小子压床,夫妻吃子孙饺子,等等。这些风俗在很早以前没人给钱,最多的是给压床小孩两块钱,取个乐

现在的风俗习惯越来越多,且每一件都与金钱挂钩。上述所有环节都要给红包,少了都不行。还要加上名目繁多的风俗。如新娘子下车红包,压箱子要用钱压,新娘衣服里面要放钱,新娘子改口叫人的红包,逗新娘子闹洞房也要红包,林林总总,办个婚礼红包满天飞!歪风邪气太多,该管管了。

你们那里结婚有什么习俗,送亲有什么讲究?谈谈你们看法?

男婚女嫁是人生中的大事,因此,人们对婚嫁礼仪甚为重视,视为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最为重要的礼仪。

结婚习俗(结婚风俗流程)

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除有一部分男女青年仍按传统的方式进行择偶和举行婚嫁外,相当一部分男女青年已抛弃传统观念和做法,通过自由恋爱或由婚姻介绍机构和通过大众传媒进行择偶。其婚嫁礼仪也采取喜事新办的方法来举行,这些做法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这里只对传统的婚嫁礼仪做一些介绍。历史上高密的传统婚俗,境内之四面八方,大同而有异,这就是所谓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共同的是富裕人家繁,贫穷人家简和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男女成年后,由媒人从中串联,男女双方家长按自己的意愿和一些通行的迷信说法,主要是岁数、属相、命的相生相克酌定;也有找算命先生问吉否者。然而,这一过程并不很严格,家长们先入为主地认为称心,多不去过分苛求。

结婚习俗(结婚风俗流程)

双方家长相互暗暗了解,尤其是对男女双方的验看是必不可少的。

结婚习俗(结婚风俗流程)

聘礼的商定,只要男方能纳得起,很少有斤斤计较者。

结婚习俗(结婚风俗流程)

婚可行与否,男女双方本人无须参加意见,全由父母作主。

结婚习俗(结婚风俗流程)

这里有一个默认的理念:门当户对、即两家经济状况与社会身份不能相差悬殊。

结婚习俗(结婚风俗流程)

婚事既定,订亲、下媒启、送日子3部曲的礼仪活动不能缺少随即启动。

结婚习俗(结婚风俗流程)

订亲,即订婚,顾名思义是亲事已谈妥,无异议,要定下来。下媒启,也叫投启、传柬,指相互交换媒启。媒启,也叫媒柬,即婚约。媒柬的内容是男家向女家求婚,女家慨然应允。意即“恐口无凭,立字为证”。《西厢记》里张君瑞与崔莺莺的婚事,只是老夫人口头应允,致以后老夫人悔婚,使张君瑞无所措手足。假如有媒柬,张君瑞将老夫人告到官府,他肯定是赢家。那时的媒柬,是一生婚姻的凭证,有法律效应。有官府与舆论的支持,极其神圣。一旦交换了媒柬,谁要悔婚,不但要受到社会的谴责,打起官司来,也注定要输。犹如今日政府发之“结婚证书”。送日子是男家将择定的结婚日期及有关事项,以传统形式,用红纸书写明,送于女家,让女家知晓有备待嫁。3部曲以一定礼仪进行,以示严肃、隆重。

3次礼仪俱要由男方家族长辈数人,带着礼品,多是猪肉、糕点、化妆品、衣料布等到女家去。行订亲礼时必由媒人带领,此后,媒人就不一定介入了。女家隆重设宴招待。酒饭毕,女方梳洗打扮到客房向男家主人见面,多表现为难、羞怯,心里忐忑不安。男家长辈代表当面取出看钱,放在茶桌上。以后的两次礼仪上的问好,女方的紧张感就差些了。

3次礼仪以下媒启为最隆重,因为,一旦交换了媒启,才是婚事的落实。因此,礼品也最丰厚,必有大馒头,而且所,有聘礼都应交齐。女家之招待规格达到极致。但是,名曰下媒启,实则在订亲礼仪上已将媒柬交换了,名不副实,只是仪式依然。揆之理,在订亲仪式上交换媒柬,反映了人们想尽快落实婚事的心愿。否则,尽管说得多么结实,无凭无据,总是虚无缥渺,有定而不定的感觉。因此,一旦有人有此创意,便很快得到人们的仿效,响应,礼仪名堂就不必管了,遂为约定成俗。

同样,交换媒柬提前,送日子也提到下媒启上,有顺延的意味,早知晓有利。因此,送日子礼仪仍保留,已无实质性之事宜,只是两亲家见面与有关结婚拾遗补阙之事的交谈。送日子之后,婚期在即,男女双方家都在做着倒计时,以待婚期。

因为送日子已无要事可行,无可无不可,所以有的人家,多因婚期迫近,干脆将下媒启与送日子合而为一,称之曰“连启带日子”。

吉日已届,结婚的礼仪是相当隆重的。“结婚小登科”,据说,七品县令路遇结婚队伍,都给让路。

结婚之日,男女亲朋满堂,衣冠楚楚,熙熙攘攘,张灯结彩,贴对联,洞房更是布置一新。

迎亲的吹鼓手,头天晚上即到,新郎家招待毕,即席围桌唱戏曲段子助兴。人群围听,拉开了迎亲的序幕。

迎亲日,男家备花轿,供新娘乘坐。新郎乘官轿去女家相迎。新郎衣着仿九品官服,冠插金花,又似学子登科,吹鼓手为主要仪仗。

迎亲队伍一行到新娘家,吹吹打打,热闹非常。女家一切准备就绪。两位送客,应是新娘家族与新娘的平辈兄弟,身着礼服到新郎官轿前将新郎迎出。新郎到女家门前行礼毕,即与送客同去用饭。

宴席由一邻居负责摆在与家居有一定距离的闲屋内。用饭毕,两送客陪新郎人官轿,待新娘发嫁。

迎亲花轿到女家时,女家着人将轿内赁铺备之命妇装取回家,备新娘穿用。

发嫁时,新娘衣着命妇装,头顶红盖头,由两位已婚妇女,将新娘扶人花轿内。

女家的装奁队伍早已打发先行。

迎婚队伍返回进村,到大街后,轿子缓慢行进,名曰踏街,吹鼓手要施尽浑身解数吹打。旁观的邻里拥挤不堪,非凡热闹,此为迎亲高潮。

迎婚轿子到新郎家门前,轿落下,安排女家两送客去邻人之待客家休息用饭。男家备之两嫁女客,多为已婚女子,侍候新娘梳发、烤脚后,由花轿内将新娘扶出,新郎前导,踏着红毡步入新郎家庭院,行拜天地礼。

庭院内陈设香炉、烛台之类的案桌早已备好,由新郎族中辈分最高者领新郎拜天地。嫁女客扶新娘在后。拜天地毕,新郎前导,新娘在后由嫁女客换扶入洞房。此时,洞房内新娘的妆奁已布置好。新娘上炕坐定称“坐床”。头一顿饭已由邻居送到,短时坐床后,新郎用筷子将新娘盖头挑起,插在窗上方墙壁处,便用饭。

新郎挑起新娘红盖头之际,方是男女双方初识面之时。此时此刻的刹那,在脑际是一生中不能磨灭的痕迹。

然后分粸子,糖果,花生,香烟等,在西乡通常以为小孩子抢到第一把粸子为豪,谓之好养

新娘家两送客临回前,到亲家与新娘公婆辞行,并必要说些姐妹若有不足,请谅解的客套话。

闹房是结婚仪式中最热烈的场面。自新娘坐床毕到晚间喝合婚酒后,新郎的平辈或小辈,不论同族还是异姓,不管男女老幼,洞房内挤得水泄不通,叽叽喳喳,喜气洋洋,直至日落,新郎、新娘喝合婚酒。此间为新郎、新娘首次对话的场合。合婚酒毕,新娘到公婆房内向公安问好。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里说:“中国人的礼仪,和他们的风俗一样,都是教育的内容。”婚俗的礼仪同样如此。整个婚礼细节繁缛,不胜细述。其全过程皆体现隆重、伦理、喜庆、吉祥,有的细节暗示婚后生活美满、早生贵子的企望。

尽管有些迷信色彩,正面说来,是家里人的美好愿望的表达。尽管新郎、新娘不能尽理解其中寓意,在朦胧的意念中,按程式化程序走下来,仍有陶冶情操之作用。传统婚俗与其他风俗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结婚后的第三日,女方娘家派亲人携带礼品到男家“看三”,以及女方娘家的叫头一趟、新媳妇住伏等习俗,应是婚仪的续曲。

改革开放以后,迎娶程序逐步崇尚时代精神。在农村,男和小轿车迎接新娘。新娘有娘家人陪送。下车时放鞭炮、奏鼓乐欢迎新郎、新娘步入院中,由司仪主持仪式,举行“手堂”后新郎、新娘入洞房。是日晚,新郎、新娘同食“宽心面”,共饮“交杯酒”。之后,开始“闹喜房”。闹喜房男性长辈和兄长不得参与。闹房者嬉戏新郎、新娘,花样颇多,热闹非常,尽兴方止。现在,婚庆一般在酒店、招待所举行。新郎、新娘拍婚纱照,结婚录像,搭彩虹门,放鞭炮,隆重热烈,喜气洋洋。另有喜事新办、移风易俗,组织集体婚礼,既热闹又节俭。还有选择旅游结婚,既观光又新潮,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