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惠州推广就给大家介绍晋国六卿的文章,看完这篇文章相信你对晋国六卿相争的局面是怎么形成的更加了解!
晋国六卿
晋国和楚国在多年的对峙和争斗之后,双方都已经很疲倦了,渐渐的也就消停下来,喘口气再说吧。
这让晋平公很是窃喜,自己好不容易爬到了晋国巅峰,要是每天只是打打杀杀的终究不能尽兴,国君应该有更丰富的享受才是好的。放松下来的君王,享受的方式应该都差不了太多,无非是喝喝酒,欣赏歌舞,看看美人,盖个房,修个墓,好在这个国君还算正常,没有自己绞尽脑汁想出什么奇怪的娱乐方式。
国君玩归玩闹归闹,可是晋国的正事也得办啊,好在晋国一直就不缺乏这样的股肱之臣,此时的能臣就要数当年幸存的那个“赵氏孤儿”了。他就是赵武,如今依然成为了晋国的中军主帅,正是在他的调停之下,使得晋楚两个大国暂时休战,双方都更倾向于谈判解决问题,而谁都不愿再主动挑起战争。晋国毕竟是北方大国,再加上赵武在晋国对内调度有方,对外软硬兼施,使得晋国一如既往的保住了强大的实力。
在赵武执政的时间内,他做了一件最重要也是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一件事,就是在晋国的军队序列中加入了步兵。
晋国多山,山地多戎狄,因此,一直以来,晋国就和戎狄纠缠不清,既无法彻底将他们消灭,也无法把他们赶走。公元前541年,戎狄又一次入侵晋国。在晋国军队高层中一直流行着这样一种看法,因为戎狄普遍骑马,因此作战时候机动灵活,而中原国家,即便是在作战时候,还是讲究个阵型,打法,讲究太多就是去了灵活性。最主要的是,中原国家普遍使用战车作战,看平原战场上看着排场,可是并不适合晋国的具体地理环境,也不适合与戎狄作战的实际情况。大将魏舒建议应该让士兵从战车下来,与戎狄作战时,应更多的使用步兵。与任何颠覆性的改革最初的提出一样,这个提议也在晋国军中大将身边的家臣的强烈反对。
但是魏舒和其支持者荀吴运用了最简单但是最有效的方式强力完成了这项改革,就是简单粗暴的把不听话的家臣杀掉。在战场上,这项改革的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晋国的士兵在摆脱了战车的拖累之后,灵活机动,时而集中火力,时而各自为战,让戎狄感到很不适应,甚至有点束手无策。这也让晋国彻底扭转了对戎狄作战时的畏手畏脚,放开手的士兵们战斗力显著提高,从而也保证了晋国军事强国的地位,甚至对今后各国的军事作战方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赵武对这项军事创新的坚定支持,也是促使他能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这也成了赵武执政时期一项重要的政绩。
2
赵武去世后,韩厥的儿子韩起成为了中军主帅。韩起基本延续了赵武的内政外交手段,但此时的晋国的霸主地位,已经开始受到不断的挑战,比如子产就曾拒绝韩起索要玉璧,齐景公也曾公开表达想要取代晋国成为霸主的愿望。
晋国真正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君权的下降,卿权的壮大。晋悼公还是个颇具手段的君王,没上任就能把各位卿大夫掌握与手掌之中,以至于能轻松将前朝重臣栾书拿下。到了碌碌无为的晋平公时,还没翻车,全凭着为人臣者的政治惯性,卿大夫们表面上还保持着对国君基本的尊敬。等到他的儿子晋昭公即位时,尤其是韩起去世之后,卿大夫们更加放肆,国政就彻底由“六卿”把持。
当时各家的代表人物:
魏氏:当时代表人物就是使用步兵的魏舒,中军主帅,执政一把手,他曾祖父魏犨曾经陪同晋文公一起流亡。魏氏的起源是在晋献公是封毕万于魏,后改为魏氏。
赵氏:此时的族长是赵鞅,是赵武的孙子。赵国祖先赵衰是晋文公称霸时的重臣,赵盾帮年幼的晋灵公稳定局面。之后在赵氏险些被灭族,又在赵武经营下重新兴起。
韩氏:此时是韩不信,是韩起的孙子。韩氏祖先是韩万,曲沃武公成为晋武公后,把韩原封给了他。之后的韩简,差点帮晋惠公抓住秦穆公。后来在韩厥时代达到兴盛,在韩起时代进一步稳固。由于韩厥是赵盾一手提拔的,因此韩氏和赵氏一直关系相当硬朗。
智氏:此时代表人物是荀砾。荀息的孙子,荀林父的弟弟,荀首被晋成公封在智邑,成为智氏的奠基人。之后的荀罃和荀盈都担任要职,荀盈去世后,智氏家族险些被晋平公夺封。后来荀砾子承父业。
范氏:当时的代表是士鞅。先祖士会也曾经跟随晋文公称霸,被封范邑,为晋国范氏始祖。
中行氏:此时代表是荀寅。其祖先是因荀林父曾经担任“中行主将”,故此得氏。荀寅和士鞅的关系很是要好。
3
晋国这种君权旁落的现象并不是一朝能成的,而是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历代国君也有不可逃避的责任。
首先,晋献公就曾用士蒍之计,把身边的公族全部诛杀,而开始依靠异性大夫,这直接导致了在晋国,公族势力毁灭性的打击,也提供了卿大夫势力生长的土壤。其次,在晋文公重耳时期,他带着献公时大批权臣的后代出逃国外,而这些跟随着晋文公的大夫们,后来就成为了“六卿”的雏形。但毕竟那是君权强大,他们还是有所顾忌。再次,赵盾执政时期,晋国国君年幼无力,客观上为卿大夫扩张势力,提高地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最后,在君权和卿权的长期此消彼长之中,晋国缺乏有力的君主成为掌权者,而“六卿”的各个家族之中,却尽是有才干之人,这就让君权在与卿权的长期比拼之中,渐渐落于下风,这一点和东周王室的衰落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可以说是,东周王权凋零在诸侯一级的重演。
晋国卿权的壮大,但并没有权归一家,而是由“六卿”执掌。最终六卿之间也开始互相争斗,最终导致了晋国的灭亡。
六卿慢慢的分成了两派,范氏和中行氏站在了一边,智韩赵魏则站在了另一边。在内有争斗的情况下,齐景公从外面又给了致命一击。
一心想要做霸主的齐景公,联合郑,鲁,卫等国家形成反晋联盟,不断进攻晋国,让晋国吃了很多败仗。其中一场败仗是赵午对卫国的失败。此时荀砾已经从接过了晋国中军主帅的位置,他派赵鞅攻打卫国作为还击。赵鞅派出赵午出战,面对卫国这样的弱小,赵午却没能获胜。赵鞅一怒之下,把赵午杀了,以正军法。赵午的家臣不干了,直接在邯郸造反,赵鞅则派兵去清理门户。本身再怎么闹,也就是赵家的家务事,可是问题的关键是,这个赵午还有另一个身份,他是荀寅的外甥。
中行氏的荀寅又和范氏的士吉射关系甚好,他们一直想灭掉赵氏,这下机会摆在了他们面前。于是他们用晋定公的名义讨伐赵鞅,定性他残杀同胞,是晋国的叛贼。赵鞅逃往晋阳,坚守不出。魏氏,韩氏,智氏怎么会坐视不管,这三大家族也打起了晋定公的大旗,声称范氏和中行氏是叛贼。
晋定公看着手下这群虎狼之臣,早就无力掌管,遇到此时这种凶险的境地,更是能躲就躲,省得落他们埋怨。见晋定公没有态度,范氏和中行氏也是气迷心,冲昏头了,将攻击目标由赵鞅改为晋国国都。这无疑是一招败手,让他们也彻底失去了仅存的所谓道义上的支持,于是晋国老百姓也就公开反对这两家。魏,韩,智三家则顺势而为,借着国人愤怒之势,一举击败范,中行两家,士吉射和荀寅只好逃到朝歌避难。
就在范氏和中行氏即将被灭掉的时候,齐景公对他们伸出了援手。齐景公也看到了机会,于其自己打晋国,不如先让晋国内乱。现在晋国内乱之火依然烧起,不能让他就这样灭了。于是他带上反晋联盟公然支持范氏和中行氏。
这样范氏和中行氏就坐实了反叛的罪名,成了有外部敌对力量支持的晋国反叛。但毕竟,晋国的军事家底厚实,即便在内忧外患的加持下,还是支撑了十年。最终,范氏和中行氏以及齐国还是支撑不住了,只能先退回齐国,以待时机。
范氏和中行氏这两家基本从晋国的政治力量中消失了,只剩下韩,赵,魏,智四大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