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的底层逻辑 一位粉丝的自我报告

导读:这几年来回追了很多爱豆,见证了备受关注的顶流崛起,也为十八线糊咖提供了支持。几番真情的偶像化之后,我突然意识到,饭圈模式其实.

近日,饭圈底层逻辑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新闻详情如下:

饭圈的底层逻辑 一位粉丝的自我报告

这些年来,我来回追了很多“爱豆”,见证了备受关注的“顶流”崛起,也为“十八线糊咖啡”提供了助力。感觉偶像化了好几次之后,才恍然大悟,饭圈模式其实是高度同质化的,不管粉上是谁,你都会面对相似的言语表达,共享同一套底层逻辑。

本以为自己已经“活在群星之中,不沾身”,但几个月前遇到热播剧男主,看到他从蛰伏多年到一鸣惊人,又被一只高高的手推进了流场,我把它卡在了脑袋里。回过头来看,他成为粉丝后所经历的一切,正好可以成为如今饭圈的缩影。

偶像化最初的快乐是高度集中和纯粹的。剧中期间,无数的采访、综艺和“糖点”刺激了多巴胺的分泌,让我的心像气球一样膨胀,仿佛快乐地飞翔。第一次线下接机的那天,我精心挑选了衣服,化了妆,洗了头,就好像要去参加一个盛大的约会。

电视剧之后,饭圈真正的“战争”才刚刚开始。嘉年华结束后,所有行程恢复正常。我的小“爱豆”也面临着播放量、携带量、艺人新媒体指数等一系列数据榜单的考验。“饭圈”的粉丝永远活在竞争和比较中。相比实际表现和排名,“让他排名高一点,有更多的商业影视资源”成为很多粉丝行为的出发点。

为了保持粉丝的活跃程度,时不时进行赛博空间的“团建”是圈内的常规操作。“团建”可以发生在任何需要数据的场合,尤其是有“家”的地方。前段时间我的小“爱豆”有一部电影要上映宣传片,这是他走红后的第一部作品。同一组还有另一个“顶流”。这是一场荣誉之战。偶像化小组的小姐妹们一个个摩拳擦掌。他们已经在官方微观层面下做出了“控评”的“团建”部署,急着给他拉面。在群里,大家的行动逻辑也很简单:“其他家都在赶,你不赶,你哥的数据怎么能好看呢?”

不难发现,泛数据逻辑已经主导了饭圈。数据代表着“爱豆”的流量,成为社会影响力和商业价值的体现,而粉丝的数据实力则直接影响着偶像未来的发展。为了争夺数据热榜第一名,粉丝们自愿成为“数据工作者”,即使到处复制粘贴无意义的文字,也愿意在超话排行榜上多爬一个名次。“团建”的集体行动模式也会让每一位参与其中的个人粉丝感到自豪。

在这种看似既定的规则下,粉丝群体成了被压榨的自由劳动力,背后是一些娱乐公司及其代理人利用粉丝的情感劳动。

记得在剧播期间,我们小小的“爱豆”后援会为了营造健康的讨论环境,主动呼吁粉丝不要“控评”。然而,他们终究受不了饭圈大环境中“内卷化”的压力,最后还是不了了之。“团建”的时候,大家都很兴奋,但当热情退去,你会发现所有的爱和奉献,最后为社交媒体的日常数据做嫁衣。

如果“团建”摩擦升级,可能演变成网络骂战。很多时候,饭圈的底层逻辑是“生与死”的零和博弈,比如先行者和后来者的争斗,“顶流”的老粉丝和“新流”的粉丝。比如一个明星粉丝在网上对其他明星发表不恰当的言论,后者的粉丝发现后会反击,然后情况可能会扩大成集体骂骂

粉丝长期处于高度密集和单一的信息环境中。在信息茧的作用下,饭圈冲突往往陷入“当众发言,当众发言,说女人有理”的状态。不要谈圈子外的公众,恐怕同一个圈子的粉丝很难通过撕裂对方来判断对错。骂战不再以发现真相、辨别是非为目的,而是集体情绪的盲目释放,甚至成为社区动员机制和巩固粉丝身份的重要手段。这种广泛而密集的骂战往往伴随着谣言的传播和激烈的人身攻击,不仅污染了网络环境,甚至蔓延到现实生活中。

一旦饭圈“互撕”开始,粉丝们就会忙着“澄清”和监测舆论走向。每一个参与的粉丝都忙得筋疲力尽,也许没有人记得一场已经蔓延了好几天的战争,最初的导火索可能只是一场“衬衫碰撞”。

在高度同质化的饭圈模型中,我发现“群体建设”ldq

uo;虐粉”已成为饭圈进行情感动员的一种手段。在单一且密集的饭圈叙事中,粉丝被塑造为“爱豆”的“唯一拯救者”角色,通过渲染英雄主义情怀,刺激粉丝的养成与竞争心理,增强粉丝黏性。而这种情感联结,本质上是以“团建”之名动员粉丝开展数据劳动,将粉丝价值解构为虚拟流量,成为日日供给数字平台的养分。更为严重的是,在突发紧急状况下,情绪化、不稳定的粉丝圈更容易脱离控制,出现“人肉”网友、网络暴力等非理性行为。

很多时候,身在局中的粉丝难识庐山真面目,但若跳出饭圈思维再看,就会意识到:爱的表达方式从来不止一种,粉丝也不应背负决定“爱豆”星途的责任。你的追星体验,完全可以由自己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