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可知而不可为:胜利与否可以由我们来推导,但是决定胜利的因素却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 胜可为也:胜利的因素我们可以左右。 “胜可知而不可为”出自《孙子兵法》的军行篇,原文: 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译文:孙武说:善战者,先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等待敌暴露出弱点或犯错误以击败之。前者取决于自己,而后者取决于敌人。所以说:胜利与否可以由我们来推导,但是决定胜利的因素却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 “胜可为也”出自《孙子兵法》的虚实篇,原文: 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译文:所以说:胜利是可以造成的。敌军虽多,可以使他无法同我较量。所以要通过认真的筹算,来分析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和得失;要通过挑动敌人,来了解敌人的活动规律;要通过佯动示形,来试控敌人生死命脉之所在;要通过小规模的交锋,来了解敌人兵力的虚实强弱。 一示远、价值投资与孙子兵法之----“胜可知而不可为”与“胜可为也”。 1、有没有人,想打胜仗就可以立刻打胜仗?有没有普通投资者在股票市场可以想赚钱就能立刻赚钱?对第一个问题“兵圣”孙子回答是没有,孙武有言在先:胜可知,而不可为。意思是胜利可以预知,判断,但不能强为之。此话见孙子兵法军行第四篇,原文如下:“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可以理解为,胜利是由很多条件来决定和制约的,是受客观规律约束,不是以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只有通过改变客观的条件,变被动为主动,获得有利于自我的形势、环境与条件,才能取得胜利之势。 如何在投资活动中遵循“胜可知而不可为”原则,我理解为首先要建立合理可靠的安全边际。建立安全边际是为了使投资在未来取得胜利,为了取得胜利,必须设立足够可靠的安全边际,只要安全边际合理,未来的胜利可期(胜可知)。在“胜已可知”的前提下,第一,可以不必过分在意一定要买到股票的最低价,既然合理的安全边际保证了胜利一定会到来,那么即使暂时被套的买入价,将来仍是能够赚钱的低价;第二,可以不必刻意追求建仓后马上(或短期内)赚钱赚大钱,胜虽可知,但不可为,胜利是肯定的,但具体时间不好预测,没有预测的能力,随便乱动不如按兵不动,只要有确定性在,未来的胜果一定能够实现。这也许就是“胜不可为”的两种涵意。 2、孙子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百战百胜并不是最高明的,孙子倡导“胜于易胜”的理念,他说: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意思是说:古时所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都是先立于不败之地,在敌人已经处于即将为我战胜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的。 在投资中贯彻“胜可为也”的原则,我理解为要求投资活动首先要取得“易胜”之势,什么是“易胜之势”,安全边际原则涵盖的“确定性”、“能力圈”、“充分利用市场先生的非理性”等原则和理念为投资人提供的就是投资中的“易胜之势”,譬如巴菲特说的“寻找最容易跨越的栏杆”、“捡还能抽上几口的烟屁股”、“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大胆”等等。有了可靠安全边际做保证,投资就立于了不败之地,胜利之势就会向投资者倾斜。有人说此时炒股轻松得像捡钱,还有人这样形容:“价值投资是在买的时候就已经赚了”,这就是投资中立于不败之地、胜在易胜之局的道理。 3、综合看,孙子兵法的“胜可知而不可为”与“胜可为也”原则,运用在投资上,其本质都是揭示“把握合理可靠的“安全边际”与获得胜利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胜于易胜”原则强调“胜利很容易,成功就在合理的安全边际里”;“胜可知而不可为”原则则强调“有了好的安全边际,胜利可期但不得妄动不能着急”。 二、辩证法思想在孙武军事思想中的表现: 1、孙武注重考察、研究战争胜负的客观条件,同时又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他一面“胜不可为”,一方面又说“胜可为也”。(《虚实》篇)这不是他自我矛盾。这是他的辩证法思想。孙武的军事思想的可贵,在于他的素朴的唯物主义思想并不是同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联系起来,而是同生动的辩证法观点联系在一起。 2、孙武初步认识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不断变化中,矛盾着的双方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可以变动的。战争也是如此,而且其变化比其他现象更为迅速剧烈。他指出:在自然界,“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虚实》篇)作为社会现象之一,战争也不能例外。“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势》篇)对立面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一切转化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之下进行的。孙武注重主动地创造条件,使战争中的变化向与自己有利的方向进行。 孙武认为,在一定的客观条件的基础上,还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争取胜利。这就叫“胜可为”。其办法是用各种办法调动敌人。他说:“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虚实》篇)就是说,使自己成为敌人的司令官、参谋长。 这样,就克服了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和消极等待、无所作为的思想,把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这充分表现了孙武兵法中的辩证法思想。 3、在战争中只有消灭敌人,才能保全自己。所以进攻是第一位的,防御是第二位的。进攻可以保持主动,即军队行动的自由权,这是军队的命脉。孙武也接触到这个原则。他说:“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虚实》篇)就是说,要争取主动,避免被动,战争要以进攻为主。孙武说:“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形》篇)就是说,防御只能使自己不可被战胜,战胜则需要进攻。防御不足以达到胜利的目的;进攻则可以取得胜利而有余。进攻、防御,都能保持主动,那就可以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即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 4、孙武提出了这些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原则,但原则并不是死的公式。他强调,原则必须依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他又研究了用兵正、奇两个方面的互相转化问题。他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势》篇)正兵是从正面打击敌人的,奇兵是从侧面打击敌人的。可是,随着敌形变化,正兵也可以成为奇,奇兵也可以成为正。孙武指出,“兵形象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一方面要认识原则,一方面又要灵活运用原则,这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关系。 5、孙武明确地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计》篇)这里所说的“之”、“其”都是指敌人而言。这是因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计》篇)对于敌人的仁慈,就是对于自己的残忍。宋襄公的“仁义”,就是以自己的国家的存亡为儿戏。孙武的军事思想和路线,同宋襄公的军事思想和路线是直接对立的。 6、孙武的《吴孙子》比较科学地从春秋时期的战争中总结出战争的一般规律,富有丰富的唯物主义和生动的辩证法思想。它是古代一部优秀的兵书,也是一部出色的哲学著作。它是春秋时期两种军事思想、两条军事路线斗争的产物。它在当时起了很进步的作用。《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留下来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