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I财经社 李依蔓
编|肖芳
ofo又要“卖身”滴滴了?这个真假难辨的传闻,让小黄车跌宕起伏的命运走向再次进入公众视野ofo澄清声明。
10月8日ofo澄清声明,自媒体略大参考曝光一份投资意向书,显示滴滴在8月曾提出以20亿美元的估值收购ofo,并凭借这一“实锤”断言此前的收购传言是真的。但次日,滴滴和ofo双双发表声明澄清,称这一消息“纯属子虚乌有”。
在过去半年中ofo澄清声明,尽管ofo方面屡次出面否认,但ofo面临财务危机、即将被滴滴收购的传言仍然甚嚣尘上。自从摩拜以27亿美元的价格“卖身”美团后,ofo悬而未决的命运便成为业界猜测的主题。
共享单车市场的白热化竞争早已进入新阶段。哈罗单车被纳入永安行旗下,美团收购摩拜,昔日的竞争对手纷纷投入金主怀抱,一直寻求独立发展却节节败退的ofo将何去何从,至今仍是一团迷雾。
ofo走到终局为时尚早?
树欲静而风不止,近半年来,虽然ofo方面屡次出面斩钉截铁地辟谣,但关于ofo将要“卖身”滴滴的传闻传言早已铺天盖地。
早在今年4月,就有媒体曝出滴滴正在推进收购ofo的谈判,还有内部人士透露,收购消息将在6月前后官宣。当时,双方对此均未置评。6月,ofo联合创始人于信在朋友圈回应称:“纯属无稽之谈,背后是有人在推动……作为董事会成员,我并没有听说这个事情。”
但据36氪报道,ofo和滴滴在7月就收购一事有过多次接触,只不过价格没谈拢,“滴滴不断降价,每谈一次价格就要折损一次”。据每日经济新闻求证,当时收购一度已接近尾声,万事俱备,只差签字,连联合创始人都觉得“可能马上就要尘埃落定了”。
8月3日,凤凰科技援引业内人士说法称,滴滴将与蚂蚁金服联合出资14亿美元收购ofo,并承担ofo两亿美元的债务。然而,这个数字只有ofo当时估值的一半,远不及美团收购摩拜的27亿美元。内部消息透露,这一方案流产的主要原因,是阿里系与滴滴未能达成一致。
于信再次现身朋友圈:“总想搞大新闻,可惜是假新闻。官方声明我都不想发,太假了,稍微动动脑子。”
8月22日,极客公园一篇题为《ofo归于滴滴:共享单车游戏的必然终局和全新开始》的报道,让ofo 20作价亿美元“卖身”滴滴的传言再次甚嚣尘上。
然而,于信很快就在朋友圈里转发这篇文章,并断然否认:“周一就提前辟谣了,周三还要再来一遍。假的。终局?还早。”ofo公关总监史少晨也回应称,“周一我们就说周三会有谣言出来,果然如期而至,剧本编的够可以。”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究竟是媒体“编剧本”,还是滴滴和ofo陷入了谈判拉锯战,恐怕还不能下定论。
10月8日,滴滴收购ofo的投资意向书被曝光后,AI财经社试图联系ofo创始人戴威,但对方电话“暂时无法接通”。滴滴则回应称,滴滴曾提出收购ofo的传闻与事实不符。随后,ofo发表官方声明,称近期网上关于滴滴有意收购ofo以及有股东企图压低价格对ofo进行恶意收购的消息“纯属子虚乌有”。
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模棱两可的“不予置评”不同,双方此次表态前所未的清晰。滴滴除了表示“从未有过收购ofo的意向”,还明确表示未来将继续支持ofo的独立发展,而且“从未、并承诺未来也不会行使一票否决权”。ofo也在声明中明确表态,“包括滴滴在内的各位股东,对公司的独立发展持一贯坚定的支持态度”。
而“独立”二字,正是漫长曲折的收购谈判中戴威最纠结和最在意的点,也从始至终地贯穿了滴滴与ofo由来已久的爱恨纠葛。
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今年5月,戴威和程维曾在办公室里爆发过一次冲突。程维提出,如果ofo被滴滴收购,他本人希望出任ofo的董事长,戴威和创始人团队可以留下来,但要被派去做相对边缘的出海业务。
戴威的反应异常激烈。他拒绝了滴滴伸出的橄榄枝,并在次日举行的百人动员大会上慷慨激昂地表态,ofo要保持独立,他绝不会让步,员工“如果不想战斗到底,现在就可以离开公司”。
对这位出身优越、事业一帆风顺的创业者而言,这似乎是一条不容动摇的底线。
ofo走到命运的拐点
滴滴与ofo的这段“啼笑因缘”,始于2016年9月的C轮融资。此后,ofo连续数轮融资中都能看到滴滴的身影,后者累计投资3.5亿美元,成为ofo最大的股东,并承诺为ofo拉来软银十数亿美元投资。
那是滴滴与ofo的蜜月期。戴威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感谢给钱、给人又给资源的程维和滴滴,称之为命中“贵人”。
有了靠山,ofo开始底气十足地烧钱扩张,通过激进的补贴策略实现大跃进式的发展,一度取得相当傲人的成绩。艾瑞数据显示,去年7月,ofo以6649.2万的月度活跃用户排名行业第一,单个用户黏性也将摩拜远远甩在身后。
蜜月期没能持续太久,滴滴试图取得ofo控制权的野心逐渐暴露。
去年7月,3名滴滴高管被空降到ofo,全面接手了运营、财务、市场预算等核心领域,帮助ofo提升管理水平的同时,悄无声息地试图将戴威及创始人团队挤出公司核心。
直到去年10月,对未来满怀憧憬的戴威发现来自软银的巨额投资成了一张空头支票,而大肆烧钱的ofo已是负债累累,才开始寸土不让的“保卫战”。ofo内部人士透露,滴滴方面以ofo管理混乱、内部贪腐严重为由,阻挠软银继续投资。AI财经社此前了解到,ofo去年12月曾转向阿里寻求支援,并得到了一笔约10亿美元的投资,但拥有一票否决权的滴滴拒绝签字,使这笔钱迟迟未能到账。
将小黄车铺遍全国的ofo来到了命运的拐点。
盛怒之下,戴威在未知会程维的情况下,一句轻描淡写的“你们可以走了”,就让3名滴滴高管“集体休假”。很快,数十名通过正常招聘流程入职ofo的前滴滴员工,也选择了辞职离开。被踢出ofo的3名高管回到滴滴后便着手从ofo挖人,复活小蓝单车,推出自有的青桔单车,甩开ofo在共享单车领域单独布局,滴滴App的单车平台也不再由ofo独享。
作为国内出行市场的唯一巨头,在出租车、专车、代驾等板块均已布局的滴滴,不希望“最后三公里”的市场落入他人之手。但至少从目前看来,与三足鼎立的摩拜、ofo和哈罗单车相比,青桔单车和小蓝单车还很难与之抗衡。美团有了摩拜,阿里有了哈罗,要想在出行市场守住阵脚,滴滴对拿下ofo势在必得。
关于这个问题,程维在接受《财经》杂志采访时说得很直白——如果这项业务对滴滴很重要,那就买下来。
从略大参考此次曝光的投资意向书来看,滴滴与ofo争执不下的焦点在于公司的实际控制权。意向书显示,滴滴提出新董事会将由5名成员组成,其中2名成员由滴滴任命,1名成员由所有创始人共同任命,2名成员由滴滴以外的其他投资者任命,只有滴滴制定的董事会成员拥有一票否决权,包括CEO等在内的所有关键岗位必须由滴滴提名、任命、替换或解雇。
这意味着,滴滴要求对收购后的ofo拥有绝对控制权,而ofo的创始人很可能在董事会中失声,甚至被踢出局。
面对如此苛刻的条件,心高气傲、一心“独立”的戴威选择了拒绝,甚至不惜与滴滴“决裂”。但面对巨大的资金压力,ofo不得不放弃过去的坚持,坐回了滴滴的谈判桌前。
此前激进的市场策略消耗了大笔资金,这家捉襟见肘的初创公司早已囊中空空,难以为继,
没人知道ofo路在何方
没了背后的金主“输血”,在资本夹缝中求生存的ofo陷入了重重困境。
今年3月,戴威通过资产抵押方式,先后两次将全部单车作为质押物,换取阿里巴巴共计17.7亿元的借款,但这笔融资始终未能全部到账。即使拿到了借款,ofo的日子依然难过。
据《财新周刊》报道,截至5月中旬,ofo对供应商欠款12亿元左右,城市运维欠款近3亿元,账面可动用现金不足5亿元,而该公司每个月光员工工资和运维支出就高达四五亿元。
由于现金流紧张,今年7月,原本大张旗鼓进军海外市场的ofo开始悄悄撤回,先后从澳大利亚、德国、韩国、西班牙、以色列和美国部分城市退出。有供应商向界面新闻透露,从去年6月开始,ofo发来的订单就减少了一半,此后再也没涨过。8月,小黄车供应商上海凤凰将ofo告上法庭,称对方有6815.11万元货款尚未支付。此外,ofo还被曝拖欠数亿元欠款,以及挪用用户押金支付货款。
有媒体报道称,ofo今年6月便传出了大规模裁员的消息,8月下旬ofo总部只有750人左右,9月初计划进一步裁员,人员减至300人以内。即便如此,深陷资金泥潭的ofo还是连员工工资都险些发不出来。
9月初,有媒体报道称,由蚂蚁金服领投、滴滴跟投的E2-2轮数亿美元融资,让陷入生存困境的ofo度过发薪难关,赢得了喘息之机。但接近ofo董事会的人员透露,ofo并未收到任何来自财务投资方的借款。滴滴方面则表示,滴滴从未在ofo融资或借款过程中使用过否决权,也没有发生过拒绝签字的情况,不存在“滴滴不表态致阿里借款未到账”的情况。
9月底,ofo总部办公室被曝匆匆撤走,“人去楼空”。AI财经社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大楼10层的ofo总部办公室里一片狼藉,还贴着搬迁公告。工作人员告诉AI财经社,ofo是因为租约到期,从10楼、11楼搬到了15楼和20楼。但这一举动,仍然引发了外界对于ofo裁员的猜想。
与此同时,ofo的口碑也是每况愈下。一位三线城市的ofo用户告诉AI财经社,小黄车扫码遇到坏车的概率非常高,而且保修后常常会被不由分说地扣钱。不少网友则发现,退ofo押金的过程中容易遭遇“陷阱”,一不小心押金就可能被转化为年卡,即使成功退款也经常出现迟迟不能到账的情况。
资金链紧张,经营举步维艰,控制权被架空。沮丧之余,一路走来步步惊心的戴威也开始“自谋生路”,投身于号称“共享经济第一公链”的区块链项目GSENetwork。该公司核心团队成员中有多位来自ofo的老员工,ofo也有不少人“抹不开面子”,买了该公司发行的代币。
他此时的苦苦支撑,与其说是争取“独立”,倒不如说是为了抬高价码,赢得微薄的谈判筹码。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巨大的资金压力下,戴威到今年六七月已经同意了滴滴的方案,放弃独立发展,同意交出ofo的控制权。但滴滴以ofo资产质量太差为由,推翻了此前协议。8月,滴滴再次提出了完全接管ofo的新方案,但很快又因“未通过董事会批准”自我否定。
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此时的ofo,被滴滴收购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但双方的最新表态,又让这个近半年来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传闻,再次陷入了扑朔迷离的境地。
没有人知道,四面楚歌的ofo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