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接班人(退而不让,太上皇和儿皇帝如何分工?

看到这个问题后一瞬间就跳出来3个形象培养接班人,赵武灵王,乾隆,慈禧。3个人很好的说明了这个关系。

培养接班人(退而不让,太上皇和儿皇帝如何分工?

培养接班人(退而不让,太上皇和儿皇帝如何分工?

赵武灵王是个喜欢经常外出的人,旅游度假,干架打猎。但是繁琐的政务又不允许他经常出差,为此他找儿子来接班。一来能培养接班人,二来能腾出手干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是典型的代理人思路,让位后让儿子来处理内政庶务提高能力,自己则一心准备对秦国的战争。这是第一代主动让位的君王,可见让位的思路是把事务分成内外,让儿子负责打下手更好治理国家。

乾隆在晚年也做出了这么一个让位的决定,选了个出色的代理人。嘉庆也非常明白乾隆只是要享受生活,他要做的就是在文件上盖章,并非真的要发表自己意见,早报道晚请示,很好的做到了董事长的要求。帝国的一切走向还是以乾隆的意见为主导,在和珅的问题上都是等乾隆过世之后才着手处理。

相反光绪这个就把事情搞砸了,不明白自己的定位,不了解慈禧的用心。刚一得到权利就开始改革,安插自己的大臣,改变慈禧之前所设定的国家政策。然而却没能意识到虽然贵为皇帝,但是权力的给与收都还是被攥在慈禧的手中,最后慈禧连到死都不放心他,一起带走了他,实在是可惜。

皇帝的让位动作就像经营一个大的集团,是件很费神经的事情,所以董事长在每个分公司需要总经理,他们只是董事的代理人,按照董事的意图来具体操作管理公司。但是如果要是违反董事的想法来做事,还是要倒霉的。

这个可以大体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这种退而不让所产生的后果是正向的,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是最好的,因为不论是太上皇还是儿皇帝他们执政和上台与否最重要的还是治理国家这件大事,如果儿皇帝还未成长起来,太上皇掠阵,我觉得还是很不错的。

在这个期间,主要培养和锻炼儿皇帝的处理政务的能力,国家发展的大致方向还是由太上皇在背后掌控,这样的话,对于民众的生活是比较幸福的。

第二种:就是太上皇虽然退位了,但是不放权,即使这个儿皇帝上台以后,他所看重的仅仅只是权利与地位,丝毫没有父子之间的这份感情。那么这种时候,两者之间肯定会因为自己的个人利益情况产生碰撞,这种现象是极为可悲的,这时候的太上皇和儿皇帝,就会上演宫斗戏,如果真是这种情况,谈何分工,儿皇帝就是个傀儡,真正掌权的仍然是太上皇,也就没有所谓的分工,太上皇实际上就一手遮天。

姜维比魏延差,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姜维作为接班人?

三国演义中后期,作为蜀汉最优秀的军事将领,姜维和魏延都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甚至于说,魏延的才能比当时的姜维还要强!

培养接班人(退而不让,太上皇和儿皇帝如何分工?

培养接班人(退而不让,太上皇和儿皇帝如何分工?

但是,诸葛亮对于两人的态度却完全不一样,为什么诸葛亮要培养比魏延差的姜维做接班人呢?他输在人品上了

培养接班人(退而不让,太上皇和儿皇帝如何分工?

培养接班人(退而不让,太上皇和儿皇帝如何分工?

魏延

培养接班人(退而不让,太上皇和儿皇帝如何分工?

培养接班人(退而不让,太上皇和儿皇帝如何分工?

与姜维相比,魏延可以算是蜀汉的资历比较老的重臣了。长沙之战中,魏延救下了黄忠,献出了城池,使得关羽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这座大城。刘备进驻长沙后,关羽向其引见魏延,诸葛亮觉得魏延卖主求荣想要将其杀掉,但是刘备慧眼识珠,认为魏延是个人才,将他留下使用了。

最开始的魏延,官职并不高,然而刘备却对他另眼相看,给了他许多展示的机会。进攻西川时,张飞关羽赵云刘备都没有带,就带了黄忠和魏延等人,想要给他们立功的机会,栽培他们,魏延也不负刘备期望,打出了很好的战绩,被封为牙门将。魏延所展示出的军事才能更加坚定了刘备的看法,他给了魏延更多的机会。

汉中之战,刘备率大军北伐,顺利击败曹操。而在此战中,魏延也是屡立大功,被封为镇远将军。打下汉中之后,谁留下来镇守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很多人都认为张飞是刘备的三弟,战功多、资历足,是镇守汉中的绝佳人选,连张飞自己都是这么认为的,结果最终任命却是出人意料,刘备最终提拔魏延做汉中太守,让他负责镇守汉中,惊呆了众人。不过魏延也是不负刘备之托,镇守汉中十余年,曹军不能迈过一步。

姜维

姜维原本是曹魏天水郡的将领,在诸葛亮北伐期间,才投靠的蜀汉,相比来说,魏延更加根正苗红。第一次北伐期间,诸葛亮让手下诈称魏将裴绪,用假消息骗安定、天水两郡县出兵援助夏侯楙,然后待他们出城后,诸葛亮挥军杀入,夺取天水。收到消息后,天水郡太守马遵信以为真,准备出兵救援。眼看诸葛亮的计谋即将成功,结果马遵的手下姜维识破了计谋,劝阻太守出兵。

演义原文:当日姜维谓马遵曰:“近闻诸葛亮杀败夏侯楙,困于南安,水泄不通,安得有人自重围之中而出?又且裴绪乃无名下将,从不曾见;况安定报马,又无公文,以此察之,此人乃蜀将诈称魏将。赚得太守出城,料城中无备,必然暗伏一军于左近,乘虚而取天水也。”

马遵听从了姜维的劝阻,并在姜维的建议下,假意出兵,伏击诸葛亮。赵云听说马遵已经率军出城了,领军径直天水郡城下,结果中了姜维的计谋,遭到围攻,只能无奈撤退。回到大营后,赵云告知自己中计,同时夸耀姜维的枪法,诸葛亮十分好奇,竟然有人能识破他的计谋,于是准备将姜维捉来,一探究竟。

诸葛亮使出计谋,骗马遵说姜维已经投敌,马遵信以为真。结果姜维在被蜀军击败撤退回城时,马遵拒绝他入城,姜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最终,他走投无路,选择了投靠蜀汉。

演义原文:维寻思良久,前有孔明,后有关兴,又无去路,只得下马投降。孔明慌忙下车而迎,执维手曰:“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维大喜拜谢。

诸葛亮见到姜维投降,十分高兴,大夸姜维的才能,并称要将姜维作为接班人培养。那么,我们不禁要好奇,此时的姜维明显不如魏延,为何诸葛亮要选择姜维做自己的接班人而不是魏延呢?他输在人品上了。

军事能力

从军事能力来看,魏延是要强于此时的姜维的。姜维投降诸葛亮时,还是一个青年将领,资历和功绩都不能和魏延相比。魏延久经沙场,深通军事谋略,连刘备都如此看重,而且在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也是除诸葛亮以外的军事第一人,可见诸葛亮对魏延的军事才能也是十分认可的。而当时的姜维,初出茅庐,虽然识破了诸葛亮的计谋,但是年纪尚轻,并没有功绩在身,两者对比,魏延肯定是占优的。

个人战力

魏延久经战阵,战斗经验十分丰富,被大家称为五虎之下第一人。而姜维的枪法也受到赵云的赞扬,那么他们两人战力究竟如何呢?根据民间三国二十四名将的排名来看,魏延排名第十九,而姜维排名二十四,可见大家普遍认为姜维的战斗力不如魏延。

个人品德

魏延刚加入刘备时,诸葛亮认为他是个不忠不义之人,想要将其斩杀,可见对他是十分不满的。虽然后来诸葛亮也将魏延作为大将使用,但是直到他去世的最后一刻,仍然对魏延抱有怀疑,可见诸葛亮从始至终都对魏延的人品不满,内心深处并不喜欢魏延。而从姜维表现来看,他是一个又忠又孝之人,这一点深得诸葛亮的欣赏。在诸葛亮看来,能力都是可以培养的,但是人品不易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