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关公战唐朝秦琼是一出好戏太史慈怎么死的,都清楚是出戏,看看热闹就行了,没人会去计较;
张文远斩杀太史慈也是一出戏,是罗贯中特意安排的,但久而久之,许多人却当真了。
历史上的张辽与太史慈没有战到一起,但两人的结局却是很相似。
史料记载,二人都是因病而亡,老罗都安排他们被箭射死。
这好理解,二人因病身亡在先,老罗安排在后,就老罗移花接木的本事,把他二人都安排成被箭射死很简单,不算巧合,也不犯难。但是否还有深意呢?
01
太史慈之死
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卒,享年四十一岁。这就是史料关于太史慈死亡的记载。
太史慈也算是江东数一数二的猛将,其死亡的情况没有更多的史料记载,据此分析,可能是病逝。
临亡之时,太史慈叹息道:“大丈夫生在世上,应当持三尺长剑,以升于天子阶堂。如今所志未从,奈何却身先亡。“
其子太史亨嗣任,历任尚书、吴郡太守,官至越骑校尉。
太史慈壮志未酬身先死,令孙权十分痛惜。
在《三国演义里》,罗先生不忍心一世英雄如此寂寥的死去,就安排太史慈与曹操的五子良将之首张辽大战了一场。
建安十三年(208年),在太史慈病逝两年后,孙权与张辽在合肥大战一场,老罗安排太史慈与张辽单挑,大战七十回合不分胜负。
随后,太史慈献“里应外合”之计,不料被张辽识破,将计就计,引诱太史慈入城,乱箭将他射死。
老罗本想让太史慈再表现一下,却画蛇添足,让太史慈丢了丑,不太高明。
无论史料还是演义,太史慈之死都没有许多品味的地方,比较枯燥。
02
张辽之死
张辽(169年-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战,张辽率领八百人冲击孙权十万大军,一直打到了孙权主帅旗下,令孙权闻风丧胆,披靡溃败。后又以七千之众,大破孙权十万大军,差点活捉了孙权。
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就连小孩夜哭,也用张辽来吓唬孩子。”张辽止啼“,也成为了民间经典传奇。
黄初三年(222年),孙权再次向曹丕称臣。张辽奉命还屯雍丘,却在这时得病。
曹丕派遣侍中刘晔带着太医前来为其医珍,并令虎贲卫士们往来传达张辽病况,询问病情的使者经常在路上遇见。
梁章钜《三国志旁证》中提到:“汉朝位居三公得病,皇帝才派遣侍中、黄门问病。张辽并没有位列三公,而曹丕遣侍中问疾,可见受魏文帝宠爱的程度。”
张辽久未病愈,曹丕派人把他接到自己的行营,车驾亲临,握着张辽的手,赐给他御衣,太官每天都来送御膳。
病情好转后,张辽便返回屯军驻地。
此时,孙权再度反叛,曹丕派遣张辽乘舟,与曹休到海陵临江驻防。
孙权得知张辽至此,甚为忌惮,对诸将说:“张辽虽然抱病,但仍然勇不可当,诸位千万要谨慎在意。”这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张辽与诸将一起,大破吴将吕范。但他的病情却日益加重,最后病逝江都。
曹丕为之流涕,谥号曰刚侯。其子张虎嗣任其爵。
03
张辽大战太史慈
《三国演义》不仅安排张辽与太史慈大战了七十回合,张辽用计射杀太史慈,还安排了张辽也被东吴将领丁奉射杀。
张辽跟随曹丕以大船征伐江东,被东吴徐盛击败。曹丕登岸逃亡时,吴将丁奉从岸边杀来。张辽为保护曹丕上前迎敌,却被丁奉以箭射中腰部,回营后不治身亡,曹丕厚葬之。
罗先生之所以这么描写,恐怕不是随意为之,或许有其用意,就像演义里其他故事一样,都是经过精心构思的。
在豹眼看来,张辽与太史慈的人生,有许多相似之处。演义把他们安排在一起,添加一些故事,就是要引起读者的兴趣,给与他们更多的关注。然后去比较他们的人生经历,品味、思考人生所应该尊崇的道义。
说一点与太史慈相关的、有趣的桥段吧。
曹操听说太史慈是忠义双全、有勇有谋的猛将,就打起了他的主意。
于是,给太史慈写了一封信,以箧筐封存好,内无别物,只是放了少量当归。
太史慈是东莱郡黄县人,辗转来到江南。曹操的意思是想告知他,归来吧,漂泊天涯的游子,归顺朝廷,回归故乡。可见曹操对他也十分器重。
看看人家老曹挖个墙角,都搞得这么高大上,文绉绉的,不愧是文学青年。
太史慈病逝后,孙权十分悲伤,对其子厚待有加,可以说孙权对待太史慈不薄。
上面已经介绍了张辽患病,曹丕日夜牵挂,遣医问疾,十分上心。
人都是有情感的,包括帝王。有时候也不能仅仅以帝王之术、笼络人心来看待君臣相得。利益固然重要,但有时候,情感却是最有效的手段。
曹魏能够成就霸业,孙权能够坐镇江东四十多年,不完全依靠利益诱惑。曹丕、孙权都是情商很高的帝王,能够成就这样的事业,也并不足奇。
这恐怕是老罗安排张辽大战太史慈的桥段,想要表达的意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