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邦自己也知道刘邦为什么有项羽,自己缺点多,但是,他能扬长避短,而且能慧眼识英雄,并知道他手下的人的有点和缺点,比如,他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2.相反,项羽就是自恃清高,以为自己什么都了不起,结果众叛亲离,导致国中无人;
3.刘邦自己也有优点,这个优点就是他是个“将将之人”,就如韩信说的:“刘邦是将将之人,我们这些臣子是将兵之人”,这样的人是会把一群大将当小兵,他是这些人的统帅,当然,项羽这方面就差远了。
4.刘邦在攻打咸阳的时候,他听取张良的意见,约法三章,对当地百姓没有造成任何伤害,当他离开咸阳时候,老百姓是拿着酒果送他走。
5.项羽呢?到了咸阳就是杀人、放火,导致他失去民心,还杀了秦朝最后一个皇帝--子婴,使得咸阳人人抱怨。
6.当然,在项羽分封诸侯时候最大的错误就是关中三王--董翳、章邯、司马欣,这些人是秦朝的将军,但是他们是被项羽打败的,连他们带的无数人马都被坑杀了,而这三个人又回到了关中,关中百姓怎么看他们,他们怎么向百姓交代?这也是刘邦能迅速占领关中的一个重大原因--项羽封错诸侯了,导致关中百姓不和项羽合作,与其说不于项羽合作,还不如说是不和关中三王合作
为什么只有刘邦和项羽有分封的能力?
刘邦和项羽有分封能力是自己创造的。
秦朝末年,自从陈胜吴广揭杆而起,伴随“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声,恢复分封制也就开始了。陈胜吴广打着推翻暴秦的旗号,号称“张楚”自封为王,并在义军中分封天下。随着陈胜吴广相继离去,分封由谁主持一时成了空白。各路豪强凭势力扩大地盘,靠势力成就地位。代表楚国势力的项梁是一支强劲的反秦力量,他听从范增建议,找到了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熊心,把已成了放羊娃的熊心推上王位,仍然称楚怀王,有拥立之功的项梁为武信君,于是形成了新的反秦核心,分封大权有了新的归宿。
不久项梁率军与章邯的秦军作战,不幸战败身死,其残部为项羽所统领。至此楚怀王之下形成了两股最强诸侯势力,即项羽和刘邦。
楚怀王始了灭秦战争,分两路进取关中,刘邦一支西进取武关进关中,宋义为主项羽为副一支救赵,走函谷关入咸阳,当时约定“先入关者为王”。当时秦大将王离率军40万打赵国,围困邯郸,营救赵国的各路诸侯不敢交战,宋义也止步不前,不敢出战,项羽杀宋义自己为主将以5万人马破釜沉舟,九战九胜将敌歼灭,活捉王离。其他作壁上观的诸侯都只能在他面前跪行,不敢正眼相看,此时项羽实为无冕之王。随后项羽逼降章邯,坑杀章邯军队20万,秦军主力至此灭亡殆尽。
刘邦一路作战较少,沿途招抚为主,又智取武关,率先入关占据咸阳。按先入关者为王项羽怎能负气,后来项羽占据咸阳,火烧皇宫,后逼楚怀王封自己为王,未获准,则自封为西楚霸王,不久杀楚怀王,并封天下诸侯。刘邦先入为王,楚怀王不在了,刘邦当然也可以王来封天下诸侯,两强相斗就难免了。
为争霸天下,两个掌握分封大权的王者之战进行了长达4年,最终以项羽自刎乌江而结束。
《史记》中,司马迁作为汉臣,为什么把项羽的次序排在刘邦前面?
历史是记录过去的人和事,是按时间顺序而撰写的事实经过叫历史。
司马迁作为汉代史学家,能够以事实经过把刘邦排次于项羽之后,是有它的历史根据。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掀起反抗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发动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反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而后,公元前207年,项梁、项羽也召领农民加入起义运动,且于同年与秦军章邯率领的军队在巨鹿大战(称巨鹿之战),大获全胜,最终章邯率余部归降项羽(巨鹿今河北平乡)。而刘邦是继巨鹿之此后,秦朝的军事力量已处在风摇欲坠之际,于公元前206才攻破关中(咸阳)。历史是不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而乱编误撰。以项羽、刘邦二人不管在参加起义或攻破秦城池先后排次,都确实早于刘邦。我们不能以“胜者为王,败者为蔻”的臆度思维去理解历史撰写历史。
所以说,刘邦排次于项羽之后是完全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