钳怎么读-钳制怎么读

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中,作为一国主宰钳怎么读、九五之尊的汉献帝似乎一直都是一个十分悲催的人物,先是被奸臣董卓立为了傀儡。后来司徒王允用美人计成功的说服吕布和董卓反目,并除掉了董卓,汉献帝自以为从此可以大权独揽高枕无忧了。然而,不曾想刚脱离虎口,又掉入了狼窝,由于王允不接受董卓旧部李榷、郭汜等人的归降,导致了李榷、郭汜等人孤注一掷再次起兵反叛。这次反叛的结果就是王允被杀,汉献帝先后成为了李榷、郭汜手中的玩物。

钳怎么读-钳制怎么读

公元195年,由于李榷、郭汜两人分赃不均导致双方在长安城内进行了火并,汉献帝刘协趁乱在太尉杨彪以及朝中忠于皇室的一些大臣的保护下趁机从长安逃回了洛阳。回到洛阳之后的汉献帝却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身边根本没有一支可以调动的军事力量。就在这个时候,时任兖州刺史的曹操成为了第一个率军进驻洛阳护驾勤王的诸侯,这让汉献帝仿佛看到了汉室中兴的希望。

钳怎么读-钳制怎么读

针对曹操这一个极不寻常的做法,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是曹操听从了自己首席谋士荀彧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然而,历史事实真的如此吗?曹操将汉献帝放在自己身边真的是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吗?

钳怎么读-钳制怎么读

其实不尽然,真实的历史令人大跌眼镜,只因为真相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首先,汉献帝不是傻瓜,在曹操借口“军中无粮”强迫他从洛阳迁都许昌的那一刻,这位时年15岁的少年立刻就产生了一丝警觉:“这位看似忠贞护主的曹操会不会成为第二个董卓呢”?

 

虽然,曹操后来的所作所为也多多少少印证了汉献帝的猜想,可是曹操终究还是秉持了所谓的“君臣大义”,在天下万民面前依旧尊奉汉献帝刘协为正统皇帝,给予了汉献帝作为一国之君应有的地位和尊严。

曹操控制汉献帝,固然有一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成分在里面,可是双方更多的是一种“合作”的关系。这一点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印证。

首先,曹操在每次朝见汉献帝的时候,身边都会带上很多甲士,这些甲士的作用毋庸置疑就是为了保护曹操的安全。如果汉献帝是曹操傀儡的话,那么皇宫之中必然也都是曹操的势力,曹操再带甲士进宫不就显得多此一举了吗?

那么,有且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曹操并没有控制汉献帝,在汉献帝周围依旧还存在有很多忠于“皇帝”的势力存在,在这些势力面前曹操并不敢轻举妄动,只能选择和汉献帝之间的“君臣合作”。

其次,作为政敌的刘备和孙权在公元221年和公元229年先后称帝,可是作为平定了叛乱、统一了北方,为大汉王朝立下了不世功勋的曹操却至死没有称帝。

并不是曹操不想称帝,也不是曹操没有能力称帝,毕竟在那个时候曹操的很多部下都已经有意无意的暗示曹操上乘天意,下顺民心改朝换代登基称帝了。可是,曹操拒绝了,给出的理由是:“假若天命在孤,孤愿为周文王”。

其实,在曹操的内心之中还是认可汉献帝的,毕竟打着“汉献帝”的名义已经让曹操在这乱世之中得到了太多太多。而且自己的三个女儿也都成为了汉献帝的妻子,如果再将汉献帝仅有的皇位拿走的话,这种“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行为难免会受到后世的诟病。

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开场白中曾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也就是说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虽然从事的工作各有不同,但是无非都是为了“名利”二字。

曹操自然也不例外,他一生败袁绍,擒吕布,破乌桓,定辽东,桩桩件件都足以让他名垂青史了,他可不想在晚年落得一个“欺主乱国”的千古骂名。所以,曹操在和汉献帝的接触过程中一直都是小心谨慎,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

由此可知,曹操作为汉末乱世之中的枭雄之一,其之所以会将汉献帝控制在自己手中,并不仅仅是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除了实实在在的东西之外,曹操更看重则是自己百年后后人对自己的评价,用两个字来概括的话就是“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