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进化世界哺乳动物。
我们首先要摆脱一个看法,那就是生物进化出来智慧这件事情既不必然,也不必要,甚至于在大部分时候都不是最佳选择。其实“进化”这个说法是不对的,而应该是“演化”,也就是说生物随着时间的变化并不一定是从低级往高级发展,事实上,生物的演化是带有随机性的,不一定让生物变得更复杂还是更简单,甚至于有些时候生物为了生存下去,还会退化。
比如说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生物:考拉,就是为了在比较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其大脑越变越小,现在的考拉是世界上大脑占体重比例最低的哺乳动物。
人类的祖先是南方古猿,演化出来高等智慧完全就是一个巧合。事实上,更高的智慧意味着更高的大脑耗能,而智慧的提高是不一定能够直接增加能量来源的。
简单说,演化出来更大的大脑对生物来说是一种“风险”,只有“智人”——也就是我们,因为具有了交流合作的能力,才算是在“高智慧”这条路上走了下来,而包括尼安德特人之类的人属生物,最后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如下图所示,就是各种人属生物的演化路线,最后只有我们智人一支流传了下来】
相反的,生物让自己的力量变得更强,繁殖能力变得更强,是一种更加直接的提升自己竞争力的方式,比如说像翻车鱼,一胎可以生下来3亿枚卵,对于这种生物,根本就不需要什么智慧也可以把基因传递下去,所以从生物的角度上说,翻车鱼比尼安德特人更加“高级”——因为他们活下来了,而尼安德特人灭绝了。
所以说,人类演化出来更大的大脑,并且在发展智慧的这条路上一路狂奔,完全就是一个巧合,所以十分稀有,更多的动物在演化的过程中都是变得更高、更快、更强或者更加容易繁殖后代。
为什么哺乳动物会有同性恋?
动物“同性恋”现象遍布整个自然界,远不止哺乳动物。这其中最出风头的,动物同性恋事件,可能是纽约一家动物园中的某只雄性企鹅对自己的同性伴侣始乱终弃的悲惨故事,当年这事可是纽约媒体圈子的中的大新闻呢!这只雄性企鹅突然抛弃自己的同性伴侣,转身去和另一只雌企鹅成家的事情,曾在纽约人中引发了极大的情感波澜。
图示:史上最著名动物同性恋,这两只雄企鹅还得到了专属名字,罗伊和塞隆。
1998年,纽约市中央公园动物园的饲养员发现了一对疑似“同性恋”的企鹅,虽然并未明确观察到它们之间发生了性行为,但它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典型的企鹅求偶的套路,当事态慢慢发展到这两只雄企鹅,居然找了一个圆石头当作蛋来轮流孵的时候,不知出于什么心理,饲养员干脆给了这对雄企鹅一个真正的企鹅蛋,而它们也真的把这个蛋孵出来了,并开始抚养小企鹅!这事儿后来慢慢传开了,媒体认为自己搞到了一个大新闻,毕竟动物同性恋这种事情在那时候是很稀罕的,而大多数人都不是搞动物行为学研究的专家,这种似乎不上台面的事情,也很少有科普文章、书籍乃至视频进行宣传和报道。
但随着西方同性恋者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给自己正名,给自身争取政治权益,纽约动物园的这对同性雄企鹅的故事登时具有了重大政治意义,因为长期来在西方,反对同性恋的保守派的主要反对理由就是:这是不自然的,是只有道德堕落的人类才会发生的事情。可既然动物也有同性恋行为,那所谓不自然的观点自然也是站不住脚的了。
于是,这对雄性企鹅,因为自己完全无法理解的原因,突然成为纽约的动物明星,它们的三口之家变成了漫画变成了电影的原型,在媒体慢慢地把热度炒作起来之后,对此惘然不知的这对雄性企鹅中的一只,突然移情别恋去和另一只雌性企鹅搭伴过日子去了,得知变故的纽约市民对此非常诧异,部分人甚至非常愤怒!
我们好容易把你捧红了,你居然这样,你怎么能这样呢.......
可企鹅就是企鹅,它们只按自己内心的真实欲望生活,没有人类这么多心思和弯弯绕,心中的声音让它找同性它就找同性,让它找异性它就找异性,它不会觉得有什么别扭和不对劲的地方。
但我还是要特别强调一下,通常动物学家不认为动物有真正的同性恋。
动物没有真正的同性恋,因为它们只会交配繁衍育儿,但并不会真的恋爱。严格说,到目前为止,动物学和人类学家只承认人类才会谈恋爱,而且并非所有人类同性性行为都可以称为同性恋,比如总所周知,在监狱中有比例远高于正常人群体的同性性行为,但它们中绝大多数与同性恋并不等同,只是在特殊环境下,性欲的扭曲爆发,一旦回归正常社会,绝大多数参与过同性性行为的人并不会再对同性有任何性趣,他们又成为异性恋者。
所以,同性恋哪怕是对人类来说,都并不容易界定,更不用说对动物了。因此,通常动物学家不愿意轻易使用同性恋而是代之以更客观的同性性行为。但注意同性性行为本身包含多重意义和模式,它包含:同性间的求偶、配对甚至共同育儿,至于性别相同怎么生娃,这个问题不同的物种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总之,在科学研究的层面上,非人的动物,动物学家只承认它们会交配、繁衍或育儿,但并没有恋爱这种高级情感和认知功能。当然是否真是如此,我们就不在这个问题中,做过多计较。毕竟问题的焦点在于同性,而不在于动物是否具有恋爱能力。
图示:性二型动物的同性性行为很容易识别,因为雌雄长得不一样,但对于那些没有明显性别特征的动物,要识别同性性行为就没有那么容易,需要更加艰苦的观察。
遍布大自然的动物同性性行为(或不太严谨的“同性恋”)目前为止,动物行为学家们大多只关心动物的客观行为,并不关心动物的性心理,因为技术条件还没有到能观察动物心理状态变化的能力。并不需要太仔细的观察,就能发现在自然界中,动物的同性性行为遍布在几乎所有已知物种中,远远不止哺乳动物!
图示:正在求偶的两只公野鸭
不过,有必要提醒一下,动物的同性性行为或同性恋很多时候并不固定,借用人类社会中的术语,那就是它们中的大多数可能都是双性恋者,专一的同性恋不太多。要想确认野生动物的性向真的绝非易事,只有在人类自己驯养动物中,比较容易确定这事儿。比如绵羊中发现大约有10%的雄性绵羊专一地只找同性配偶,不理睬雌性绵羊。
根据动物行为学家,Bagemihl1999年的汇总,目前已知在自然界中共有450多种动物被观察到存在同性性行为(包括求偶,性行为,配对和育儿),包括:
1、昆虫
蜻蜓、果蝇和臭虫等
2、蜘蛛
3、爬行动物
蜥蜴和龟等
4、鸟类
黑天鹅、信天翁、野鸭、企鹅、秃鹰和鸽子等
5、哺乳动物
海豚、野牛、蝙蝠、大象、长颈鹿、土拨鼠、狮子、臭鼬等
6、哺乳动物中的灵长类
日本猕猴、大猩猩、倭黑猩猩、人类等
基因和同性性行为性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为方式,没人想过能通过基因简单地揭示它的秘密,但在无意间,遗传学家触及到了性行为的某些秘密,比如果蝇到底是如何区别雌雄的,科学家在实验室中通过基因突变,得到了一种双性恋雄性果蝇,这种果蝇因为缺乏Gr32a基因,导致它们雌雄不分,会向所有果蝇都发起求爱,进一步研究还显示,这个基因还负责控制果蝇识别自己的同类,而不去追逐其它不同种类的果蝇,因为杂种通常是不育的。对果蝇大脑的研究显示,某些神经元特异性地表达Gr32a基因,因此它们就被直接命名为Gr32a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和雄性果蝇前腿上的感受器直接相连,如果它们被激活,那么雄性果蝇就会停止追逐相应的雌性果蝇,因为这表示它们不是同一个物种,果蝇的基因不支持跨物种的恋爱,哪怕它们都是果蝇也不行!
图示:果蝇大概是最成功的一类物种,它们在全世界一共拥有1500种之多
而对小鼠的研究则显示了一个奇怪的结果,那就是小鼠是否表现出同性性行为和一个器官密切相关,如果切除雌性小鼠的犁鼻器,它们就会认为自己是雄性,并表现出一系列雄性特有的求偶行为模式!科学家突变了与犁鼻器发育关系密切的基因TRPC2,发现缺失这个基因会导致雌性小鼠具有显著的雄性化趋势,它们会嗅寻并追逐其他雌鼠,还会发出雄鼠求爱时的尖叫声,并做出雄鼠交配时的特殊动作,除了不和其他雄性小鼠打架。不过这些特别的雌性小鼠并没有完全丧失雌性本能,它们依然还能和其它雄性小鼠交配并产仔,但它们会在产仔两天后就离巢出走,另寻新欢,表现得就像雄性一样。
不过人类的犁鼻器早已经退化,因此人类的同性性行为或者同性恋与犁鼻器乃至TRPC2基因关系不大。有理由相信,不同动物的同性恋现象或者同性性行为,很可能涉及不同的基因突变,不存在一个同样的基因影响所有动物的同性性行为,因为性行为本身是相当复杂的事情。即便在同一物种中,也可能是条条道路通罗马,并非单一基因突变引发。
欢迎关注,谢谢点赞,第1685答,共获3.5亿人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