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字伯温(1311~1375年),浙江青田人。元末明初的军事家刘伯温怎么算雷、政治家、文学家。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民间常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这样的一个人物,肯定能算出自己的最后遭遇,但算的出不代表能躲的过啊,谁让他遇见的是朱元璋呢。他们之间是阴谋和阴谋,阳谋和阳谋的碰撞,在八年肩并肩的征战中早已相互熟悉,走到最后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
刘伯温成为朱元璋的谋臣是在1360年的金陵,那时朱元璋已经被奉为吴国公,根基小成。刘伯温既不是早早从龙的部属,也不是朱元璋的老乡,之前还当过元朝的官员,尤其是朱心底里所不喜的读书人。他向朱元璋提出先灭陈友谅,再破张士诚,避免两线作战的策略。还建议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一方面却打着“大明”的旗号招揽民心,最后均获成功。以朱元璋那猜忌刻薄的性子,在表面称赞军师的同时,心里估计又暗暗戒备,这个家伙不是一般的腹黑啊,要以如此计谋对我该当如何?
洪武三年时刘基只受封诚意伯,岁禄240石,是所有分封的公侯里最低的。不管朱元璋是要如何平衡,真真切切地让人感到皇帝对他的不喜。在元朝官场的几起几伏让人看到刘伯温一身正气,刚正不阿的一面,但他应该还是对权势有所贪恋,称病辞官后还推举了杨宪作为浙东集团的代理人。胡惟庸上台后对他是步步紧逼,无事生非,有事更要生非,即使他老实地住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都难逃厄运,一日染了风寒,皇帝派胡惟庸带了御医来看病,吃过药后就异常的痛苦,后来抱病觐见朱元璋时委婉地告知此事,除了安慰的话无它。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怀才也是。刘伯温含恨离世后,长子被胡惟庸一党胁迫坠井而亡,次子不愿为明成祖朱棣所用,逮至狱中,亡。孙子承爵后被革除。五代后,家里出了位武官传承爵位。都应验了刘伯温临终前的预言。
刘伯温去世前,是否留下了秘密遗言?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65岁的刘伯温(已辞官)感染了风寒,朱元璋派胡惟庸来慰问,还带了个御医,那个御医给刘伯温开了药方,刘伯温按药方抓药煎服,吃过药肚腹疼痛,他对家人说:“我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很痛苦”。
遗言为什么会成为秘密?刘基顿时明白:有人要毒死他!他不想死的不明不白。胡惟庸有害死自己的可能。因洪武二年,朱元璋曾就丞相人选问题问过刘伯温,刘伯温说:“譬之驾,惧其偾辕也。”传到胡惟庸耳朵里,遭到胡惟庸记恨。
为了确定这个问题,刘伯温就抱病觐见朱元璋。
刘基说:“皇上,前几日胡惟庸丞相派人来探望老臣,他带的医生给老臣开了药方,吃了药臣倍疼痛”。
朱元璋听了说:“多大个事,回去养病去吧。”
刘伯温心中哇凉!知道自己在朱元璋心里已无多大位置。 短短20几天刘伯温已经四肢无力,无法行走。
落叶归根!刘伯温的儿子刘琏陪伴父亲离京回乡。朱元璋派“特遣人员”护送。刘伯温深知自己必死无疑,他拒绝亲人和乡亲们为他找来的一切良药。
几天之后,刘基自知自己很快要挂,他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进行了一场亲密的父子谈话,他心中感慨万千,自己48岁那年,弃官归隐,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请出山,来到应天(南京),成为他的谋臣。
元至正二十年,“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 自己向朱元璋陈时务18策,参与谋划平定陈友谅、张士诚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为皇上采纳,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有定策之功。皇上常呼自己为“老先生”,还说是他的子房。天下一统,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按运筹帷帷的功绩,刘伯温理应封公。然,被封公之人皆是其“老乡团”。又因,自己正直刚烈,嫉恶如仇,不想被借刀杀人,第二年便辞职回老家,儿子则被留在京,说是为官,实则“人质”,官场险恶,刘伯温奉劝儿子应谨慎为官……
是什么遗言和礼物? 一、刘伯温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刘伯温对他说:
“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 二、刘伯温又对次子刘璟说:
“……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
三、遗言暂时保密
刘伯温说道:因为胡惟庸在,有些话无法明确地告诉皇上。等胡惟庸倒台后,皇上什么时候向你们询问我的遗言时,你们什么时候说,切记。
刘伯温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享年65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他死后被人传为“神人”,民间更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之说。
特别的礼物,一筐鱼 除此之外,刘伯温对自己的儿子还有一个安排,这个来自民间传说。
刘伯温令自己儿子回京时,准备一筐鱼连同那本天书一块送给朱元璋。
结果路上鱼死,刘琏告诉朱元璋,他一路上对这些鱼细心照料,换水,投食,没想到还没等进京这些鱼就死了。
朱元璋望着这些死鱼,一直没想明白刘伯温要表达什么意思。直到17年后,这一年是1392年,朱元璋最疼爱的儿子太子朱标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之余,朱元璋面临的是立储的问题,面对那么多儿子,他很为难,不由得感叹一句,如果“老先生”在就好了,他自然想起那筐鱼来。
一、朱元璋明白了那些鱼在狭小的空间里,抢食,互不相让,就如同诸多皇子争夺皇位,斗的你死我活,结局一定很悲惨。朱元璋三思后就选了朱标的儿子朱允文当了皇位继承人,把其他皇子调离了京城,这样就避免皇子之间的相互争斗。
二、同时这筐鱼暗示朱元璋为政要宽柔相济,凡事留有(余)鱼地,对大臣和黎民百姓要仁厚,给人活命的机会,不可用生硬的条条框框(法律)把人给控制死,刘基根据当时的政治局面无法明说只好送鱼。也许是朱元璋没有悟出其中道理,也许是朱元璋早已悟出来,他却有自己的打算,遂酿造出一场场血雨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