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碧生源控股有限公司(简称“碧生源”,0926.HK)发布盈利预警公告。据公告显示,到2021年底碧生源及其附属公司预计净亏损达1.2亿元-1.3亿元,比先前公告披露预计的5000-7000万元净亏损额进一步增加。事实上,这已不是碧生源首次亏损,据统计,自2010年上市以来,碧生源已累计发布了10次盈利警告。这背后,曾经红极一时的“减肥茶大王”碧生源,似乎走到了危急关头。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冯云云 李迪 实习生 张心培
碧生源
曾经红极一时的“减肥茶大王”碧生源,似乎走到了危急关头
累计发布十次业绩预警
公开信息显示,碧生源创始于2000年,凭借“常润茶”“减肥茶”两款功能保健茶饮迅速抢占了茶包市场。2010年碧生源在港交所挂牌,当年营收创下历史新高达到8.74亿元。
然而好景不长,2012年,碧生源就连发3次盈利预警,分别针对2011年、2012年上半年、2012年下半年的业绩,2013年再发2次;2016年,由于广告宣传要求,公司的主打产品“减肥茶”更名为“常菁茶”,销售业绩更是受到明显影响,发布盈利预警,当年亏损额为6871.4万元。
2018年5月和12月,碧生源分别就当年的半年和全年业绩发出盈利预警,当年净亏损达9529.9万元。
针对2021年预计业绩不达标,碧生源分别于去年10月和今年1月5日发布两条警告,亏损金额创历史新高。
在最新的盈利预警公告中,针对2021年预计亏损额进一步增加的原因,碧生源解释称,是主要经销商库存管理措施的变化,公司向该经销商的发货减少从而导致销售金额减少; 2021年度“双十一”“双十二”销售业绩未达到预期;所持朝聚眼科的股票公允价值亏损;营销力量重新布局的影响比预期大等四个方面原因所致。
功效性茶包业务收缩
梳理其历年财报不难发现,碧生源近年来业绩亏损的减肥茶主要原因是其主营的功效性茶包业务“失色”所致。换言之,碧生源的茶包越来越不好卖了。
在公司2020年度财报中,常润茶与常菁茶(原碧生源减肥茶)的收入分别为1.92亿元和1.99亿元,合计收入3.91亿元。然而在十年前,碧生源这两款产品合计收入曾达到8.70亿元,仅常润茶一款产品的收入就达5.66亿元。
据碧生源官网介绍,公司近年推出了碧生源牌纤纤茶,与前述常润茶和常菁茶统称“三茶”。2021年中期报告显示,碧生源上半年的“三茶”产品共计营收只有2.05亿元,较上年同期又下滑了18.54%。与此同时,这部分业务在总营收的比重也在不断下滑。2021年上半年“三茶”产品营收仅占30.6%,而以碧生源牌奥利司他为主的减肥药品业务实现营收2.85亿元,占比42.5%,成为公司的第一大主力业务。
此外,其他药品和其他产品的营收占比也进一步提升,2021年上半年分别实现营收8018.6万元、9999.2万元,占比分别为12%、14.9%。碧生源在中期报告中解释称,其他药品收入增加主要是滴眼液产品销量增长明显所致,其他产品收入增加主要是燃卡女王生酮、酵素等产品销量增长明显所致。
不过,由于产品多样化造成毛利率较高的三茶收入占比下降,公司的毛利率也由72.4%降至68%。而在上市之初,公司的毛利率曾接近90%。
转战减肥药市场
面对持续亏损,碧生源曾多次通过变卖旗下资产来弥补亏损缺口。
去年年底,公司出售旗下位于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的8处房屋及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交易总价5600万元,所得收益用作集团主营业务的发展和运营。从2018年底至2019年底,碧生源相继以5.55亿元出售了北京畅升商务咨询有限公司、1.25亿元出售了子公司碧生源食品饮料的100%股权。
但变卖资产不是长久之策。从年报可以看出,碧生源近年来在改变产品结构方面做出了不少尝试,朝多元化产品业务转型,并积极开拓线上销售渠道。
据公司官网介绍,自2017年10月,碧生源开始透过附属公司中山万汉制药有限公司及中山万远新药研发有限公司,研发、生产及销售碧生源牌奥利司他减肥胶囊,集团的产品布局从减肥保健茶市场延伸至减肥药品非处方药市场。
记者搜索碧生源在某电商平台的官方旗舰店也发现,其产品涵盖了减肥、肠道健康、抗糖美容、免疫、代餐等多个失速功能品类,但基本还是以“减肥”功效性产品为主。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曾分析,碧生源业绩不振的原因主要是消费者需求转型及碧生源缺乏产品创新升级。“目前消费者更关注减肥茶成分的健康性和减肥方式的合理性,碧生源应该进一步在产品的创新、升级上下功夫,将减肥人群细分,推出更高端化、定制化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