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儿赵本山 - 乡村爱情小夜曲 电视剧原声带
2021年8月9日,于月仙突发意外去世,象牙山从此失去了最的美丽传说,不再有新的篇章。
这些年来,影视圈出现了许多电视剧,顶着“中国版《老友记》”“中国版《请回答1988》”的噱头,想要打造一个国民级IP,可大多是有名无实的闹剧。
而回过头我们发现,其实国民级IP就在我们身边,它就是陪了我们15年的《乡村爱情》。
在这个大脚永远离我们而去的悲伤时刻,好好地解读一下《乡村爱情》为何能够成为国民级电视剧,为何能够塑造出这么多鲜活生动的角色。让我们一起发现这部作品的更多价值,也是对大脚女士的纪念。
1.《乡村爱情》里的小知识分子困境
与真实乡土中国
乡村是啥,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答案,赵本山也有自己的积淀与理解,并展现在他的影视作品里。
比如1991年的电视剧《过了这一村》,1997年的电视剧《一乡之长》,1999年的电影《男妇女主任》、以及2002年开始自导自演的电视剧《刘老根》,赵本山一步步将自己的对农村、农民、乡土生活的想法描绘了出来。
到了2006年的《乡村爱情》,赵本山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大体意思就是说咱们中国人一直都处在各种人际关系网络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
《乡村爱情》就鲜明地印证了这个概念。
举个例子,谢广坤不仅是象牙山村的村民,还是谢永强的爹、王小蒙的老公公、王老七的亲家、皮长山的老丈人、刘能的死对头、齐三太的亲戚、村干部的觊觎者等等。
如果我们剥离象牙山与维斯特洛大陆这种舞台背景,只看角色设定和背后的权力纷争,其实《乡村爱情》和《权力的游戏》没啥本质的区别,每个人都是一个符号、一个中心,戏剧冲突背后也都是权力分配、道德伦理、性别议题、亲缘关系……
随便一个台词,可能就是教你识别亲疏远近的社交教学:
刘能教你识别亲疏远近
别看《乡村爱情》是一部"农村题材电视剧",可在艺术表达上却一点也不落后,至少在第一部里,咱们能看到许多讲究又精巧的台词和画面。
还拿谢广坤说事儿。
知道永强不顾他反对,还往小蒙家跑之后,谢广坤一步三踮地前来抓人。
因为还不想明面上得罪王老七,但又忍不住暗搓搓地嘲讽,谢广坤使出了多年经验积累的"谈话的艺术":
虽然他没有用一句话让王老七给他18万或18个大嘴巴,但是他却成功让在场的人物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瞬间明白了永强的鹤立鸡群、卓尔不凡。
简单来说,"眼镜"意味着"有文化",而"电脑"代表了"新科技",结合起来就是他谢永强已经不是原来的泥腿子了,他升级了,变成了乡村之外的"城里人"。
不信你看,玉田不戴眼镜,李大国不戴,王小蒙不戴,但身为象牙山知识界首席的皮长山戴。
象牙山唯二两个戴眼镜的
而永强居然抛下了这些来找小蒙,这在谢广坤看来简直就是革命的倒退、金钱的浪费……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有疑问,都2049年了,还存在这些偏见吗?
您别说,虽然现在我们已经迈入了小康社会,但不代表城乡差距就真的弥合了、消失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多农民工朋友为啥还要背井离乡呢?
纪录片《归途列出》中记录的
广州火车站农民工返乡潮
啥事儿,我们不要总听别人嘴上说了什么,更关键的是看他们的腿上做了什么。
象牙山村,不算富有,但也绝对不算真正的贫穷,它代表了现今广大农村的一种普通状态:
年轻人都想出去看看,特别是有学历、有文化的年轻人是不应该留在乡村的。
而这背后还是城乡的二元对立,是"先进"与"落后"、"文明"与"荒蛮","达官贵人"与"平头百姓"的对照。
对于很多农村孩子来说,"外面的世界"不仅精彩,还意味着彻底地阶级跃迁、人生逆转。
前几年大火的《人民的名义》,无论是靠吃面条出位的赵德汉,还是波澜不惊的祁同伟,都曾是"农民的儿子"、"吃不饱饭的穷孩子";
再往前,2001年中央一套曾播出过一部名为《大雪无痕》的电视剧,里面的反派boss周密已经贵为副市长,但是童年时代每天要给食堂送100多个粽子只为了换8毛钱的阴影,成为了他永远的梦魇。
赵政委演衣冠禽兽都那么像样
因为不想回去、不能回去,所以才要想尽办法、不择手段。
有人批判为啥这要把这些贪官、反派角色都"安"在农民头上,
这么说没错。但仔细想想,可能正因为他们最没有退路、最没有资本,才最具有典型性。
打个比方,你是985的本科生,考研失利了大不了直接去面试工作,而对那些普通大学、专升本的学生来说,考研意味着能升级到更好的平台,由此来弥补差距、增加竞争力。
诸如此类,考上研究生、公务员的叫"上岸",上岸之后发现还不行的就"内卷"。
城市尚且如此,那么乡村呢?
再说回剧情,还是谢广坤,我一直认为,这是赵本山在全剧中塑造的最成功的角色。
用乡土语言来形容,他是个村里的"能人",比刘能还"能"。
会农活、会挣钱、会过日子,种田是一把好手,每年还兼职收山货,既能在村里经营,又能跟镇上的领导亲戚攀关系。
你可以说他世故、算计、甚至小人、下作,但你不得不承认,他的眼光一直向"外",他培养出了他们村最稀有的品种--大学生。
这么一看,谢广坤已经使用了他全部的心血,金钱、精力、有限的眼界来培养儿子,而永强则是他们老谢家实现阶级跃升的关键。
一步踏错终身错,他怎么可能让这个关键人物在婚姻问题上犯"重大失误"呢?
观众讨厌谢广坤,是因为他喜欢作妖,老没有老样,你可以带入身边任何一个烦人的亲戚朋友熟人。
恐怕没人统计过广坤在剧里拢共挨了多少打,因为实在太多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谢广坤在象牙山村,的确算得上是两只小母牛对屁股——比较牛逼。
他有那么一点眼光,一点野心,一点自信,这让他成为了一个不一样的农民。
但显然他也只能止步于此,永远要依靠谢永强的爹、王小蒙的老公公、齐镇长的亲戚等虚幻的符号活下去,成为一个具体的符号让他感到快乐,有成就感。
因为绝大多数农民只能挤在一个庞大而笼统的符号下面,就像那些主演之外的象牙山村民,你认不得他们面孔,记不住他们的名字,他们是我们生活之外的背景板,是镜头很少展现的nobody。
再来说说谢永强,这个被观众誉为"把男主生生演成男配"的男人,更是能映衬出《乡村爱情》悲剧底色的关键人物。
在《乡村爱情》第一部,谢永强和王小蒙的爱情一波三折,像极了雪诺和红毛女,不仅牵动了观众们的心,也带动了全剧的走向。并且充分展现了一个人面对强大现实时的困境。
作为大学生的谢永强在普通村民看来就是带着"光环",就连他亲爹也是这么想。
尽管永强本质上是个老实质朴的好孩子,但奈何个体总是很难对抗体制,要知道反对他自由恋爱的不只是谢广坤,还有人们心中固化的各种观念与偏见。
第一部里,他的口头禅就是"我去果园了"。
他为啥总去果园呢,因为果园不仅是他的实验田,还是他的避难所。
面对强势霸道爹、爱而不能的小蒙、还有众多乡亲的无处不在的凝视,永强,这个普通大学生承受了太多压力。
几年的城市生活真的改变了他的吗,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怎么看他。
比如香秀,作为村长的女儿,象牙山的公主,已经敏感地意识到他"往那一站跟咱村里人就是不一样"。
至于怎么个"不一样",这也不重要,村长长贵觉得这是"强强联合"的好机会,恩威并施,奈何永强是块烂泥扶不上墙,香秀一听到他想回村里,还要继续种地,这门婚事自然就吹了。
学者查建英曾在《锵锵三人行》里分享了自己哥哥的一段青春往事:
当年她哥哥在插队的时候爱上了一个村里的姑娘,结果人家家长就提了一个要求,那就是结婚之后把姑娘带到城里去。她哥哥一听,好嘛,我们知识青年想扎根农村,可人家农村人拼命地想进城,这可不是"围城"嘛。
他面临着赵本山宇宙中的终极困境:
大学生、知识分子、文化人,很难有出路。
别忘了,谢广坤曾经就是《刘老根》里的大学生徐迈,也曾经一腔热血投身乡村建设。但是即便没有冯乡长之流,农民想要靠自己闯出一片天是多么的难啊。
再看《马大帅》,赵本山最后都将救命稻草塑造成好心的有钱人,比如卖药的老板,住着大别墅的老奶奶,他们被农民的朴实、真诚所打动,自愿甚至无私地去给予帮助。
也许《乡村爱情》中的王大拿有所不同,但是却一样不够真实,也就不够被观众喜欢,不信可以做个调查:喜欢王木生的人肯定比喜欢大拿的还多。
我想,赵本山自己也是知道的,所以这个角色他自己来演。
这也对应了他现实生活中的处境:从乡村出来,还多少眷恋怀念着,但又回不去了。
而自身认知和周围环境让他认为所谓的文化人并没啥大用,因此永强这个异类只能去果园,并且一去就要去好几季,要不这戏就没法演了。
说到这,您应该明白了,他谢永强从来就不是男主角。
随着王亚彬的离去,毕畅的到来,谢永强从第三部以后,失去昔日风采,从最初的主角沦为配角。
身为一名文化行业从业者,班长也很理解永强这种沮丧,如果不是每篇文章都有人点个在看,留留言啥的,恐怕早就回东北老家种苞米去了。
言归正传,在本山大叔的镜头下,“象牙山F4”这些扎根乡土生活的,既烦人又可爱的,既一肚子小聪明又没失去朴实天性的人物,才是真正的主角。
这也是整部剧最棒的部分,它刻画出了一组生动鲜活的群像,从中老年到青壮年,从主角到配角,他们的生活那么琐碎平凡,又那么狗血浪漫。
也许法海永远不会懂爱,可象牙山人永远都不能不谈恋爱。
2."悬浮"的原因到底在哪里?
说完《乡村爱情》的真实与力度,我们再来唠唠其它“悬浮剧”的病症。
啥叫"悬浮"呢?
简单来说,就是飘在半空、天上,让你看完之后基本啥也记不住,就感慨"哎呀妈呀,人家那生活咋那么好呢!?"
近几年,这种悬浮影视剧比比皆是。
比如大家可以去《我的真朋友》里围观一下大宝贝的都市丽人"屌丝"生活,主角明明是刚大学毕业的普通社畜,每天感慨着大城市的房价高、物价贵,却租住着市中心三室一厅的房子、穿国际名牌、吃高级外卖,本质工作不好好干,成天管七管八、恋爱最大,一通折腾,最后还得走上人生巅峰。
又比如一些职业剧,你说编剧没体验生活吧,他跟你说我们这个XX圈就是这样;
《北辙南辕》被批不接地气后,编剧就说:这就是我的地气,我的生活。
你说他专业吧,可半吊子就都能看出来这是胡扯。
咱们不说当年《红楼梦》怎么请红学专家、教授博导当文学顾问,就说最近又在B站、微博上被翻出来的《编辑部的故事》,你看几集,就大概知道原来杂志社是这么运行的,从人员调配、权力关系到市井百态、文艺流行,门清。
可看看那些悬浮剧,你能从里面了解点什么呢?
了解创业靠运气?升职靠喝酒?了解咱们生活里永远都有一个挂相的心机绿茶,一个默默付出的暖心备胎?
醒醒吧,咱是编剧吗,咱是投资人吗,咱是主角吗,咱不是,咱就是一个连白日梦都做不出来这么多花样的P民。
至于为啥有这么多"悬浮"的影视作品,原因不少,一时半会说不过来。
不过,从创作者来看,人们终究还是要认识自己、也尊重他人。
就拿现在的冯小刚来说,《非诚勿扰》就刚刚好,这种讲述有钱老男人的悲欢喜乐的故事虽然跟我们无关,但至少很真诚,看得出来创作者本身的焦虑与感慨。
而现在这部《北辙南辕》就很可怕,我们之前吐槽过(《什么女性剧,不过是生意》),在这里就不再展开唠了。
当然,再优秀的创作者也会有失误,只要这个前提是他还没有丢失本心,就可以原谅。作为国产情境喜剧yyds的《我爱我家》(我说是就是,别杠)至今依旧能让人百看不厌,其台词、表演都精妙非常,并且幽默的十分高级,可谓针砭时弊、夹枪带棒的典范。
老傅家的黑板报藏着一本时代圣经
而农村题材电视剧,就没有"悬浮"了吗?
事实上,乡村玛丽苏和杰克苏要"苏"起来,能把人骨头苏断了。
比如从《刘老根》被大众熟知的闫学晶,不知怎么的就吃起来了人设的红利,从《女人当官》到《山里娘们山里汉》,再到《豆腐西施杨七巧》、《俺娘田小草》这些剧的基本套路就是一位集所有传统美德于一身的农村妇女,还是本村最漂亮的,平凡又传奇的一生。
你说它封建吧,它的确是"大女主"戏;你说它先进吧,可基本上都是"所有男人都爱我"、"所有人都误会我"、"我不怪所有人"的俗烂戏码。
更有甚者,把愚蠢当淳朴,把恶心当搞笑。
勇夺豆瓣2.9分的《葵花进城》用一种近乎低智的方式在传播"正能量",女主角葵花就是乡村版的鹿小葵加楚雨荨,秉承着"我弱我有理"的中心原则,妄图在城市里胡搅蛮缠。
当然,有些剧就更高明了,它看上去无比正常,甚至还有点格调,但跟乡村建设基本没啥关系。
看着梳着背头、穿着时装、凹着造型、使劲耍帅的村委书记,只觉得香喷喷、油乎乎,彷佛一块刚出锅的油炸糕。
没错,说的就是这部不知为啥没开通豆瓣评分的《温暖的味道》,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男主角就是中国娱乐圈的知识分子、中老年大妈的梦中情人——靳东老师。
他堪称完美塑造了乡村T台上最帅的村委书记,还可能会得诺贝尔数学奖。
这又说回到《乡村爱情》了,不管它后来怎么瞎编乱造,可大背景还是在乡村,演员还有乡土气,每个角色、每段戏背后都言之有物。
比如刘能一家的互动,既夸张又亲切,刘能虽然也一身毛病,但也真疼爱女儿,这也让刘英养成了一种莽撞天真的性格,进而导致了对赵玉田的节节败退,又引起了刘赵两家的可笑争斗。
再比如长贵与大脚的一场戏,大脚穿着旗袍对镜梳妆,左看看,右照照,随着她视线的平移,长贵进入画面,他在心不在焉的喝汽水,仔细一看,身旁已经放着四个空瓶了。
好家伙,到这里原来观众的视角其实就是长贵的视角,他在毫无演技地"偷看"大脚,心中的渴望化作了行动上的"口渴",但又无法真的释放自己。
一个深情压抑、黏糊糊暗搓搓的中年男人,就这么在乡村美人面前暴露无遗,剧情叙事效率够现在的偶像剧拍十集了。
说到这,大家可能觉得,我是不是把《乡村爱情》抬得太高了呢?
的确,它问题也着实不少,能被称为"神剧",多少都有点调侃的味道。
但是就"接地气"、"说人话"这点是属实做到了。
B站上有up主专门剪辑了剧中的吃饭场景,其中有一条弹幕说:"看他们吃饭真香,小时候在我姥爷家也这么吃,真怀念啊。"
山珍海味、觥筹交错是一种生活,小葱拌豆腐、小鸡炖蘑菇也是一种生活。这两种生活没有对错,都可以被影视化,但你不能上来就戴着有色眼镜、不懂装懂地一通乱炖。
最好别想着用一部影视剧就能改变点什么、推动点什么,长此以往就会陷入谢广坤式的唯目的论、唯结果论的困境。
咱们就踏踏实实地进行艺术创作,多关心一下普通人的真实生活,那些社会结构性问题就藏在这些生活场景的背后,不是你想避开就能避开的,毕竟没有人能活在真空里。
曾几何时,我们也是有过十分优秀的农村题材影视剧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咱们的牛百岁》《甜蜜的事业》《喜盈门》;九十年代的《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农家十二月》;再到近几年的《马向阳下乡记》《山海情》。
归根结底,它们都有着扎实的剧本、合适的演员、接地气的表达方式,以及真诚的创作态度。
用豆瓣网友的话说,
主题曲《篱笆墙的影子》真“流芳百世”
看看人家是怎么演戏的
再进一步说,我们曾经也有过不少脍炙人口的、现实题材的电视剧:《渴望》《年轮》《孽债》《外来妹》《情满珠江》《过把瘾》《我爱我家》《牵手》《贫嘴张大民》……这还不算港台剧和引进国外的优秀剧目。
有网友说《外来妹》是二十年前的“深圳女子图鉴”
江珊把都市独身女青年演活了
这些剧当年之所以能引发收视狂潮、甚至成为某种集体记忆的符号,
一是因为切中了时代发展的要害,二是挖掘并展现了人们真实的情感与心理世界。
但遗憾的是,多年下来,我们的电视剧似乎高开低走,这里面自然有现在娱乐多元化的因素,但电视剧本身的问题却不能忽视。
比如说类型片就发展得很不健全,曾经我们有《黑冰》《黑洞》《重案六组》这样优秀的悬疑、警匪片但如今却很难在电视上看到了;
《重案六组》里不乏金句
又比如像《大明宫词》《大唐情史》《唐明皇》这样充满文学性和思辨意味的历史奇情剧,也基本被各式各样低端的宫斗剧所取代。
我就是爱姑妈,怎么了,
太平和李隆基的CP太好嗑了
实际上,类型片是最好拍、也是最难拍的剧种。
纵观世界,美国有《欲望都市》、《成长的烦恼》、《老友记》,把都市生活研究的透透的……
英国有《布朗神父》、《马普尔小姐探案》、《福尔摩斯探案集》,基本上垄断了所有高评分的侦探谍战剧……
日本有《阿信》、《同一屋檐下》、《北国之恋》,真正将真善美发挥到极致……
韩国有《请回答1988》、《搞笑一家人》、《Live》,能够从小事、小人物入手,吃透观众的喜怒哀乐。
这样对比下来,如果我们想打造独树一帜的类型片品牌,农村题材的确大有发展空间。
早在1936年,毛主席在延安会见美国作家斯诺时就说过:"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中国。"
那么放眼现在的电视剧市场,又何尝不是呢?
希望,我们可以拥有更多的国民级电视剧,陪我们走过一个又一个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