馁怎么读(馁怎么读音什么意思)

  馁怎么读(馁怎么读音什么意思)

  文/小庄

  一、

  虽然判断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同样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

  粟裕就是一个有着极其精准的判断力的将领,他的作战风格以专打险仗、出奇制胜而闻名。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专门在南京设立了一个研究粟裕作战特点和作战规律的小组,但是直到战争结束也没研究出任何眉目。

  在战场上,一个将领的判断力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在这种判断力下做出的每一个决策,都关系着成千上万的将士们的生命。

  粟裕指挥过很多著名的战役,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等。

  其中七战七捷的第一次战役,就非常能体现出他那种惊人的判断力背后有哪些支撑其判断的依据,很值得研究一番。

  在解放战争全面爆发的初期,蒋介石命令李默庵率十二万大军向粟裕所在的苏中解放区发起进攻。

  而解放军在面对数路大军的围剿的时候,通常的战法都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而通常所选择的首个歼灭对象,都是各路大军中最弱的一部。

  这一点《毛选》里也强调过:

  “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即集中六倍、五倍、四倍于敌,至少也是三倍于敌的兵力,并集中全部或大部的炮兵,从敌军诸阵地中,选择较弱的一点(不是两点),猛烈地攻击之,务期必克。得手后,迅速扩张战果,各个歼灭该敌”——《毛选第四卷,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事实上这不仅仅只是解放战争时期所用到的战术了,从井冈山的红军时期开始,就逐渐形成了这种“集中优势兵力,歼敌弱部”的战术风格。

  可是粟裕在面对李默庵数路大军进攻的时候,首战选择的攻击对象,是敌整编八十三师。

  这个国民党整编八十三师有什么特点呢?

  它的来头可不小,在抗日战争时期,它就参加过长沙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以及湘西会战等一系列硬仗,后来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又用了全副的美式装备给这个师武装起来,因此它当时是一支很强的中央军嫡系部队。

  很显然,粟裕所选择的首战目标似乎根本就不符合解放军一贯的“歼敌弱部”的战术原则,以至于连毛主席听说打的是敌整编八十三师的时候,都亲自打电报询问粟裕:“是否即八十三师?”

  因为这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看上去似乎有着非常高的作战风险。

  可是战役的结果,依然取得了极大的胜利。

  “歼敌整编八十三师敌十九旅的两个团和旅属山炮营,及六十三旅的一个营,共计三千余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

  二、

  那么粟裕作出首战先打敌八十三师的判断依据是什么?这个我们还得看看他本人怎么说:

  “首战打这个强敌是否没有依据?不,这个部队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骄傲,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我军敢于主动向他们进攻,并且到他们的进攻出发地去打。我们定会收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奇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

  其实这段话道出了我们做出准确判断的一个大难点,即对事物的判断一定是多维度的,综合性的判断。

  一支部队,虽然装备和作战素质很强,但是可能因为其有骄傲情绪、所处地形不利、机械化装备尚未展开、内部将领有矛盾等等因素,导致其虽强则弱。

  而有些部队,或许装备和作战素质不高,但是因为有着极强的战斗意识,有高明的指挥将领,或者占据了险要地形,或者提前有了准备等等,那么就可能虽弱则强。

  也就是说,我们判断对手的强弱,一定是多维度、多方面的,在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强弱之间是会互相转化的。

  而且,敌人不会发电报告诉你我哪支部队强,哪支部队弱,这些都需要战场上的指挥员自己想办法去做出精准地判断。

  而这场战役中,粟裕在解释其判断依据的时候,没有说明的一点是:李默庵的作战计划是1946年7月9号制定的,他们准备于7月13号向苏中解放区发起进攻。

  可是在7月10号的晚上,他的这份作战计划就已经被我党的情报人员送到了粟裕的办公桌上了。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要对事物作出精准地判断,其首要条件就是掌握事物足够丰富而全面的信息。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所阐述的关键点,也在于充分掌握对手信息。

  因此,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如何培养自己的判断力?

  第一个核心条件就是掌握事物足够丰富而全面的信息。

  有了这一条原则,那么方法论自然就呼之欲出,那就是《毛选》里不断强调的对事物做调查。

  “你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毛选第一卷,反对本本主义》

  当然和平年代,不像打仗那样非得整个卧底、情报人员什么的,来帮助自己获取信息,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一切的精准判断首先是基于事物足够完整和充分的信息的,没有这个条件,也就不可能有什么精准的判断力。

  三、

  但是有了足够全面的信息这个条件,是否就足够了呢?

  很显然是不够的。

  就算我们的情报人员给粟裕带来了敌人的作战计划,可是这个作战计划里绝对不会写上对方哪支部队骄傲,哪支部队气吧?

  而且这份计划也不一定就是一份完整的计划,情报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准确性等等,都需要指挥员能对其作出精准的识别,否则万一是敌人的反间计,岂不是要吃大亏?

  而且除了敌人的作战计划,战场上还有很多变量因素,这些都要加入到综合判断之中。

  这就是《毛选》中说的:

  “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内部的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毛选第一卷,实践论》

  也就是说,当我们通过调查,或者其他的什么手段,收集到了足够丰富且完整的信息以后,必须通过自己的大脑将这些信息加以识别和处理,否则就不能得出准确的判断和结论。

  那么, 这种识别信息的能力该如何练习呢?

  其实,全面的信息,就好像工厂里的原材料,而我们的大脑就是一台加工机器,只有通过对原材料的加工,才能得出我们需要的成品。

  所以要加工原材料,就必须有一台我们的加工机器,这个机器是完整的机器,而不是一堆没有组装的零件。

  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里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思维框架,这种思维框架应该是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

  要形成这样完整而系统的思维框架,就好像形成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一样,它没有任何别的途径,只能依靠大量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不断地深入到实践中去。

  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但又是一个回报极高的过程。

  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我们自己完成这个过程。

  而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尽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满足于那种“不求甚解”的学习方式,而是在我们面对每一件事,每一个知识点的时候,都尽可能全面而系统的,而不是片面又零碎的去学习它,只有如此,我们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系统化的思维框架。

  有了这个框架,才能有我们自己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加工厂”,而不是一堆没有装配的零件。

  毛主席的思维框架是怎么来的?方法是一样的。

  他在理论上的框架主要是马列主义理论,这种理论又同自己革命的亲身实践不断地结合起来,最后形成了符合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的毛泽东思想。

  当然,这个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也必然是经历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量变的过程,又是无数次局部的质变累积起来的。

  而每一次的局部质变,都是一个局部系统化的积累的过程,而不是零碎的满足一知半解的过程。

  长此以往,循环往复,一个人的系统框架也就逐渐形成,并逐渐完善起来了。

  四、

  应该说,到了这里,一个人相对独立和精准的判断力就形成了。

  然而从事物的不断发展和运动的角度去看,这个过程又没有完成。

  因为,你所做出的一切判断,只是依据既有的信息,以及你的系统化思维能力所做出的。

  这个既有信息永远只可能相对完整,你的系统思维能力也只是相对正确的,这个世界上绝对不会有完完全全,绝绝对对的掌握了充分完整的信息,以及完全符合客观规律的思维框架。

  不仅如此,一切事物总是无时无刻的处于运动和发展之中的,人的认识和判断就必须随着事物的运动而运动,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

  《毛选》中也是这样说的:

  “由于实践中发现前所未料的情况,因而部分的改变思想、计划、理论、方案的事是常有的,全部地改变的事也是有的。即是说,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部分地或全部地不合于实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事,都是有的。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毛选第一卷,实践论》

  因此,又需要将这种判断力下所作出的结论,放到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如果没有达到,那么是哪里判断错了?如果达到了,那么总结经验,继续学习,以适应不断运动和发展的事物。

  否则,如果满足于已经取得的一些胜利和成功的经验,就止步于此,那么就会出现《毛选》中说的另外一种情况:

  这些人看不出矛盾的斗争已将客观过程向前推进了,而他们的认识仍然停止在旧阶段。……他们不能站在社会车轮的前头充任向导工作,他们只知跟在车子后面怨恨车子走得太快了,企图把它向后拉,开倒车。——《毛选第一卷,实践论》

  五、

  所以,文末我们总结一下:如何培养自己的判断力?

  第一,要对事物作出准确的判断,必须首先尽可能地掌握事物完整而全面的信息,这是作出判断的基础。而调查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第二,大脑里要有自己独立分析事物的系统框架,这个系统框架来源于大量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经历的积累,这种学习和积累应该是局部系统化的学习和积累,而不是“一知半解”的无效积累,最终才能由量变形成质变,搭建起属于自己的系统化框架。

  第三,一个人系统化的思维框架,是帮助自己作出判断的根本保证,但是它也是向前运动和发展的,需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

  • 168 views
    A+
发布日期:2022年01月04日 14:14:58  所属分类:网络营销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