戌怎么读(戌怎么读十二生肖)

  原标题:如何辨别戍戊?

  点戍划戌戊中空

  中午看电视,主持人介绍即将开播的新电视连续剧。听声音说的是“wùxū风云”,而屏幕上打出的字却是“戊戍风云”。这里的“戍”显然错了。

  “戍”和“戌”是两个字形相近而音、义都不相同的字,书刊报纸上经常互相混淆,而且这类差错还出现在一些知名度较高的作家的文章中。究竟是由于手民的误植,还是因作者的疏漏所造成,人们不得而知。但既然出了差错,就会谬种流传,产生不良的影响,引起用字的混乱。电视上出现“戍”“戌”不分的现象,即是明证。

  除了“戍”和“戌”,还有一个“戊”字。“戊”与“戍”“戌”,虽然一般不会混淆,但以“戊”为声符的“茂”,却常被人们错写成“荗”,因此也在这里附带说一说。

  “戍”“戌”“戊”三字,音和义都不相同,要正确加以区别,首先必须分清并牢记它们的读音和意义。

  “戍”音shù(树),《说文·戈部》:“戍,守边也。从人持戈。”其本义为守卫边疆,是个动词。后来虽然也引申出“戍卒”“边防营垒”等名词义,但到现代已基本上只用“驻防”“守卫”等动词义,如:戍守、戍边、卫戍等。

  “戌”音xū(需),甲骨文作,像斧钺一类古兵器形状,本义为名词。卜辞有“甲戌卜”的句子,《尚书·召诰》:“越三日庚戌。”说明在殷周时代,“戌”已借作纪日用字,为十二地支之一,其本义则被废去。以后,“戌”又用来纪月,表示夏历九月;用来纪时,为古代十二时辰之一,相当于下午七时至九时;用来表示生肖,属狗;还可用作姓氏,如:周有戌命,唐有戌盈孙,现代的浙江上虞、四川成都、上海、江西广丰、安徽淮南和台湾台北等地均有此姓。总之,“戌”自古至今只作名词而不作动词。

  “戊”音wù(务),甲骨文作,也像斧钺之形,本义为兵器,名词。卜辞有“戊寅卜”之句,《尚书·洛诰》:“戊辰,王在新邑。”说明“戊”也早在上古时已被借作纪日用字,为十天干之一。清末“戊戌变法”的“戊戌”就是干支相配用以纪年的例子。“戊”和“戌”虽然都是名词,但一般不会相混。

  辨析了“戍”“戌”“戊”三个字的不同音、义以后,我们只要记熟本文题目的“点戍划戌戊中空”七个字,就可以准确无误地把它们区分开来了:

  凡是读shù(树)而义为驻防、守卫的字,中间是一点,作“戍”;凡是读xū(需)而义为十二地支之一的纪年纪日用字,中间是一划,作“戌”;凡是读wù(务)而义为十天干之一的纪年纪日用字,中间是空的,作“戊”。

  下面谈“茂”字。我在长期的编辑工作中,经常发现作者在写稿时将“茂”错写成“荗”,其出错率约在30%以上。虽然这个错字印成书后不会与读者见面,那是因为铅字中没有“荗”字,排字工人在排版时已经主动给改正了,但如果写的人不自觉,让这个错字频频出现在与亲友来往的书信中,那就没有谁再会给你遮丑了。所以也应当用心去纠正它。

  古代训诂学家认为,按照声训的原理,“茂”得声于“戊”,“茂”和“戊”是声相同而义相通的两个字。《礼记·月令》:“其日戊己。”郑玄注:“戊之言茂也。”刘熙《释名·释天》:“戊,茂也,物皆茂盛也。”“戊”今读wù(务),“茂”今读mào(冒),其音连相近也谈不上,怎么能说它们是“声相同而义相通”呢?这里有个古今语音演变的问题。查《广韵·去声·候韵》。“茂”“戊”同在一个小韵,其音均为“莫候切”,折成今音都读mòu。《战国策·秦策》、《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有秦人甘茂,《说苑·杂言》作“甘戊”。正因为“茂”和“戊”古代读音相同,所以才能互换。到了五代梁时,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梁太祖朱温的曾祖名茂琳,因此凡遇到“茂”以及和它同音的“戊”字都要避讳,但避讳的方法并不一样:遇“茂”字一般用改称,如王茂章改名“景仁”,“茂州”改名“汶州”,“茂名县”改名“越裳县”;遇“戊”字则用音近的“武”字相代(“武”古读重唇音,声母与“戊”相同,以后又转为轻唇音,现代变成零声母),如“戊辰”改为“武辰”,“太戊”改为“太武”,“戊己校尉”改为“武己校尉”。由于“戊”改“武”的情况比较单一,读音也就随之变成了wǔ(武),以后又由上声转为去声,读成了wù(务)。

  “茂”字的读音直到民国初年还没有变化。1919年由旧教育部审定的《国音字典》中仍注音为“ㄇㄡ,去声”(mòu)。可能是由于mòu音带点撮口,用力而下沉的去声读起来有些使不上劲,这个音就逐渐变成了开口的mào 。1947年出版的《国语辞典》将“茂”及其同音字“贸、楙、懋、袤、瞀”的正音都注作“ㄇㄠˋ”(mào),但还将其旧读“ㄇㄡˋ”(mòu)作为又读音保留了下来。到了建国以后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这些字的又读音(旧读)便被全部取消,只留下了mào一个读音。

  (原载1998-09,署笔名省庐)

  再谈“戍”和“戌”

  在过去一些抄刻或校雠不精的古籍中,“戌”字误写或误刻为“戍”的现象比较多见。我有一部民国19年上海锦章图书局石印的《精校左传杜林合注》,其中凡纪日用的“戌”字,几乎都错成了“戍”。如《隐公三年》云:“春,王三月壬戍,平王崩。赴以庚戍。”这两个“戍”均应作“戌”,因为“戍”是不能用来纪日的。“戍”错成“戌”的情况则比较少见,如编定于清嘉庆年间的《全唐文》卷八百七所载司空图《春愁赋》有句云:“落梅传戌笛之声。”这里的“戌”显然是“戍”字之误。因为“戍笛”可以理解为戍边将士所吹的笛子,错成“戌笛”就说不清是什么东西了。

  以上所说“戍”“戌”相混的问题,通过对字义和上下语境的辨析,一般都不难解决。但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当“戍”或“戌”同其他字结合成意义难明而又无法分割的复词时,事情就比较棘手了。试看以下两例:

  中华书局版《范石湖集》卷十八《中岩》诗:“翠逻森戍削。”

  中华书局版《薑斋文集》卷七《南岳赋》:“五指南纤而戌削。”

  从文义上揣摩,“戍削”和“戌削”应当是同一个词。“戍”和“戌”音义截然不同,二者必有一误。但如果要从这两个句子或复词本身来判断孰是孰非,确实毫无办法,因为谁也不知道“戍削”的“戍”或“戌削”的“戌”是什么意思。查一下《佩文韵府》,其索引和正文都收了“戍削”条,正文的引证是《史记·司马相如传》:“眇阎易以戍削。”似乎作“戍削”是对的。但是再查一下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史记会注考证》,两书的《司马相如传》竟都作“戌削”。真把人弄得一头雾水!幸而这个复词出在司马相如《子虚赋》中,有异文可以互相校勘:《昭明文选·上林赋》此词录作“恤削”,《汉书·司马相如传》录作“邱削”。“恤”“卸”与“戌”都在《广韵·入声·术韵》的同一小韵,古代读音完全相同,因而可以通假互换,但与去声的“戍”则全不相干。足证此词应作“戌削”而不作“戍削”。

  再举一个例子,是唐代李商隐两句诗中的同一个词,见于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全唐诗》:

  李商隐《魏侯第东北楼堂郢叔言别》诗云:“锁香金屈戍,酒玉昆仑。”

  又《骄儿》诗云:“凝走弄香奁,拔脱金屈戍。”

  这里两处出现的同一个词都作“屈戍”。但在中华书局排印的《全唐诗》和上海古籍版《玉谿生诗集笺注》中,此词却都印成了“屈戌”。“屈戌”和“屈戍”又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词,其中必有一误。《汉语大词典》收有“屈戌”条,释为:“门窗、屏风、橱柜等的环纽、搭扣。”这个解释大致不错。此条所引书证即李商隐的《骄儿》诗,也作“屈戌”。但它又在后面加了一句:“戌,一本作‘戍’。”此外,它还另立了一条“屈戍”,释为“即屈戌”。这其实是一种淘浆糊的做法。“屈戍”条所引的书证是:

  《红楼梦》第七十三回:“原来是外间窗屉不曾扣好,滑了屈戍,掉下来。”

  这条书证可能依据的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增评补图石头记》,该书此词正印作“屈戍”。但人民文学1973年版《红楼梦》却印作“屈戌”,而且还特地加注说:“屈戌,北方一般读成qūxūr。”这个读音来自现代北方口语,应当是“屈戌”一词作“戌”而不作“戍”,的有力证明。除此以外,我们还可用古诗押韵的规则来论证。李商隐的《骄儿》诗“拔脱金屈戌”一句,其末字正好在韵脚,而全诗押的都是入声韵,因而此句的末字只能是入声的“戌”而不可能是去声的“戍”。《汉语大词典》在“屈戌”条外另收“屈戍”条是不能成立的。

  最后,再谈一个古代人名用“戌”或“戍”的例子。这里先抄中华书局版《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的几段原文和音注。

  《宣公十二年》:“郑皇戌使如晋师。”陆德明《经典释文》

  (以下简称《释文》):“皇戌,虽律反。”(按“虽律”反切折成直音读“恤”,古代“恤”“戌”完全同音)

  《昭公八年》:“使穿封戌为陈公。”《释文》:“戌,音恤。”

  《昭公十九年》:“夫人,宋向戌之女也。”《释文》:“戌,音恤。”

  《昭公二十七年》:“左司马沈尹戌。”《释文》:“戌,音恤。”

  《定公十三年》:“戌也骄……卫侯始恶于公叔戌。”

  以上所引《左传》原文中,皇戌、穿封戌、向戌、沈尹戌、公叔戌五个人,其名均印作“戌”而不作“戍”。但奇怪的是,前四人的名字,释文都给注上了直音或反切,读作入声的“恤”,唯独最后一个“公叔戌”没有注音。这是否陆德明的疏漏呢?不是。这里,他无非想告诉读者,公叔之名不读“恤”。清代阮元在《校勘记》“戌也骄”下说:“岳本、纂图本、监本、毛本‘戍’作‘戌’,误……按:凡人名多用‘戌亥’字,惟此用‘戍守’字。”在《宣公十二年》“郑皇戌使如晋师”条下,阮元又引浦镗说云:“凡人名,除定十三年‘公叔戍’外,并从‘戌亥’之‘戌’。”都明确指出公叔之名是“戍守”的“戍”而不是“戌亥”的“戌”。“公叔戍”是卫大夫公叔文子的儿子。世界书局版《礼记·檀弓下》:“公叔文子卒,其子戍请于君。”字正作“戍”。元陈澔集说云:“戍,音庶(去声字)。”足证阮元《校勘记》所说是有根据的。中华书局版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印作“公叔戍”,是利用了陈澔、阮元的成果,可谓“于细微处见功夫”;而上海人民版《春秋左传集解》和贵州人民版《左传全译》则均印成“公叔戌”,对前人的考订视若无睹,大而化之,沿谬踵误,就显得差一些了。

  (原载1998-10)

  投稿邮箱:admin@zdic.net

  汉典主站:www.zdic.net

  汉典论坛:bbs.zdic.net

  汉典手机站:m.zdic.net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346 views
    A+
发布日期:2022年01月04日 14:14:33  所属分类:网络营销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