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宜庆
游国恩先生,字泽承,江西省临川县人。
1922年,游国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他认识了同班同学陆侃如,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游国恩看到陆侃如考证楚辞的文章后,找他交流。这是游国恩治楚辞的出发点。两人经常一起切磋,探讨。毕业离别之时,都感到惆怅,依依不舍。巧合的是,两位北大的同学,毕业后,先后在山大执教。
1931年,游国恩应国立青岛大学中文系主任闻一多的邀请,来到青岛,在国立青大中文系执教。这年7月,游国恩到青岛报到。新学期,新聘请的还有外国文学专家赵少侯、历史学家杨筠如以及著名小说家沈从文等人。游国恩讲授的主要课程有中国文学史、中国小说史、经学史、先秦文、楚辞、唐宋以降文、古代文艺故事等。游国恩在青岛执教5年的时间,一共开设了10门课程,由此可见他的学问精深博大。
臧克家是国立山大中文系的学生,他对游国恩教授印象深刻。“游先生教我们楚辞。他是著名的楚辞专家,毫无教授架子,对学生非常和善。他教课非常认真,谆谆善诱,我的毕业论文《井田考》就是在游先生的指导下完成的。”1934年,徐中玉考入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晚年徐中玉回忆在山大的时光:“我去读书的时间,老舍、洪深、游国恩、叶石荪、罗玉君、台静农等在那里教书,师资阵容仍很突出。”
游国恩在山大众多名师中,以治楚辞闻名。1933年考入国立山东大学的何炳棣,后来成为海外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在山大化学系读了一年,在回忆山大的求学经历时特意提到的两位中文系老师,一是游国恩,另一人就是萧涤非。晚年,他在美国回忆在山大的时光,眸然回首,发现大师早已出入青岛山下的红楼。且看何炳棣记忆中的游国恩先生:“由于对游先生印象很深,我离开山大之后一直注意他的行踪,知道他不久转到武汉,最后转到北大。在美国才知道游先生原来是《楚辞》的世界权威,我小小年纪在山大时虽然有眼,但还不能体会出这位老师是座泰山。”
由此可见,名师对学生的吸引力,以及学术传播的魅力。
正如闻一多在青岛发力研究诗经和唐诗,游国恩在青岛的致力于楚辞。“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游先生发奋治楚辞,也与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关。日本步步紧逼,不断在华北挑起事端,华北局势危急。他所在的山大,学生爱国运动此起彼伏。他忧心国事,借研究、讲解《楚辞》,唤醒民心,奋起救国。
游国恩在山大,将全部的精力用于学术研究,他最初和闻一多同住一栋楼上。当时,大学教授名士范儿十足,诗酒风流,“酒中八仙”热闹得很,但游国恩很少参加宴饮,与他相伴的是三闾大夫的身影。在山大,游国恩交往最多的是萧涤非,两人都是江西临川人,有乡谊,也同是山大中文系的教授。
1936年,游国恩辞去山东大学教授一职,离开青岛南下,就任武昌华中大学教授。卢沟桥的炮声,改变了游国恩的生活。他随华中大学辗转到桂林、大理等地。1942年暑假应他的好友罗常培先生邀请到昆明任西南联大兼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当时日本飞机经常来犯,联大教师多住在乡下。游园恩住在离城二十华里的龙头村。乡间住宅条件差,有时甚至漏雨,曾多次搬家,直至1945年7月才搬进城去住。
在联大执教时,由于物价飞涨,教授生活水平直线下降。“栖栖牛马走,仆仆沮洳道。持此衰病躯,犯死换温饱。”在这样的境遇下,游国恩弦歌不辍,为国培育人才。他爱学生,不管是学生的学业还是生活,竭尽所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一位学生的婚事家里不大同意,这位学生希望有一位有名望的教授为他证婚。游先生欣然同意。他患肠炎未愈,拖着病体,步行二十里进城为学生证婚。
1946年,西南联大完成了历史任务,三校复员,游国恩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执教,一直到他病逝。
1978年游国恩先生病逝。王力送的挽联写道:“硕学自超群,桃李门墙盈九有;遗编应寿世,蕙蘅洲渚念三闾。”游国恩一生品行高洁,忧国爱民,王力教授将他比作三闾大夫屈原。游国恩晚年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编纂《楚辞注疏长编》,遽归道山,他没有看到一生为之奋斗的《楚辞注疏长编》面世。这挽联对游国恩的学术人生,高度评价,并有敬仰之意。
【来源:半岛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