婧怎么读音(婧怎么读音正确)

  原标题:【崔文】未来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丨读《未来学校》有感

  未来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

  读《未来学校》有感

  西黄村镇中心马河完小 崔文婧

  几天前,我看到了一则新闻:无人驾驶出租车在长沙“横行”,还可以随叫随到,这则新闻令我惊讶感叹。

  当前,中国的经济、科技伴随着人类的进步迅猛发展,从互联网到大数据,从人工智能到华为5G技术,一步步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杭州出现的第一个无人超市、海底捞的无人饭店,这场疫情中出现的智能机器人护士、长沙的无人出租车……无不在告诉我们,无人服务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一切都在变革。

  那么随着人工智能的到来,我们国家的教育该如何发展?未来的学校会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呢?教师这个职业会退出历史舞台吗?我们该如何面对未来的教育?朱永新老师的《未来学校》给我们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毫无疑问,教师作为一个古老的职业,在未来是不会被取代的,智能机器人也不可能全面取代真人教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师不会被淘汰,一部分教师“失业”也是必然的。这就需要我们真正能够看清教育与学校变化的格局与趋势,需要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教育与教师的本性与特质。要想不被淘汰,我们除了学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和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处,让智能机器人为我所用

  老师所能教给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觉练习的习惯,绝不是冰冷的鼠标键盘显示器或其他移动终端所能教的。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人性,未来的教育会更具情感性和互动性。

  未来的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引路人。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能力。

  未来的教师也应该增强自己的亲和力,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的成长伙伴,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未来的教师要注重及时发现和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注重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让学生更有获得感。

  尽管教师的地位不可替代,我们也要有危机意识,如果一个教师无法做到学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和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处,让智能机器人为我所用这两点他必将被时代所淘汰。200多年前,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曾经说:“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完善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现在看来,这句话更像是针对智能时代的教师说的,因为几十年前,许多老师在接受完系统的教育训练以后,基本能够胜任教师职业。而现在,教师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才能适应“人机共教”的新时代。只有时刻“充电”,坚持学习,才能适应信息化教育,在教育变革的浪潮中站稳脚跟。

  未来学习中心的课程,也不再像今天这样,彼此之间有这么多的“墙”。而是多种学科的整合。自然、科学、社会、历史等多学科的整合,涉及安全教育、心理健康、禁毒教育、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多个主题内容的整合,是一门多主题、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

  我在去年曾经有幸听过在龚雪丽和刘颖老师的展示课,在展示课中,真实直观的了解了STEM如何引用在小学课堂。要想将STEM教育引入小学科学课堂,必须将它们看作4种彩线,交织在一起,融合在一起,才能织出绚丽的画卷。如"为什么杯子里的热水会变凉?""怎样让房子更保暖?"这两个貌似不相同的问题,其本质却都是热学中能量的传递问题。当教学围绕这个本质展开时,就有了一条隐形的线索,将科学和工程问题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可见,STEM的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将科学与工程组合起来,而是以开放性的真实问题作为导向,让学生围绕项目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把学生学习到的零碎的知识与机械过程转变成一个探究世界相互联系的不同侧面的过程。一个典型的STEM课堂,往往在包含多门学科的复杂情境中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未来,在学习中心可以看到,这样的课程随处可见。如未来的人文课程,可能就是融合了语文、历史、地理、哲学等学科的大人文。这里的学科融合的思路,如果通俗、简单地说,就是大人文、大科学。

  我们己经来到了教育大变革的前夜,无疑已站在了未来学习中心的门前。推开这扇门,就是一个新的教育世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